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正>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南端、从高旻寺三汊河口向南至瓜洲长江边,有一条以“伊娄”为专名的人工水道—伊娄河,亦称新河、瓜河,今称瓜洲运河。唐代中期,因江中沙碛形成的瓜洲与北岸相连,堵塞了扬子津渡口,有碍漕运,润州刺史齐澣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主持开凿这条水道,初长25里。光绪十年(1884)瓜洲全城坍入长江,古镇移至城北的四里铺,形成今瓜洲,  相似文献   

2.
钩沉古瓜洲     
<正>有朋自远方来,我去镇江迎迓。回扬州时,我们没有经过润扬大桥,而是乘船过江,回望瓜洲古渡。瓜洲位于扬子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是大运河入长江的重要通道之一,为"南北扼要之地","瓜洲虽弹丸,然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全扬保障也。且每岁漕舟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徙之人,往返络绎,必停于是"(嘉庆《瓜洲志》),以致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帆樯林立,笙歌达旦。  相似文献   

3.
黄彬琦  王旭 《中国地方志》2023,(3):107-117+128
中唐以来扬州、润州江面上的瓜洲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同江北扬州相连,扬州滨江土地的增加与长江江面的收束使该地区政区变化频繁。江中沙洲时期,瓜洲分属于扬州、润州,并岸后以江为界,全属扬州。唐末以来扬州滨江区域逐渐发展,北宋初年通过割县与升州,扬州一分为二,长江两岸形成昇、润、扬、真四州两两相对的地域结构。南宋时期,瓜洲在某些时段遥隶镇江,以江为界与跨江遥隶代表着滨水区域两种不同的地域结构,后者重视对长江水域的控制,因此在宋廷构建江防体系与元军围困扬州的过程中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4.
烟雨瓜洲渡     
正瓜洲最早形成是在汉代,本为江中沙洲,由于泥沙淤积,状如瓜字,因此得名。历史上瓜洲曾是长江北岸一个重要的渡口。自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口的瓜洲就渐渐成为水陆交通的要冲和漕运商贸的集散地。"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扬州。"宋代诗人秦观在这首《长相思》的词中,开篇便描写了瓜洲的繁华景象。在这片由长江泥沙淤积起来的沙洲上,曾有数不清的渡船依次横在岸边,沿街商铺林立,鳞次栉比,商贾在这里交易货物,行者从这里辗转远行。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所描写的景地历来众说纷纭,根据《春江花月夜》诗中所描写的江潮连海、芳甸、汀等实景,与诗中景致相符的景地只有瓜洲一带。唐初期到唐中期,从瓜洲北面到镇江为近海广阔的江面,符合江潮连海的景象;初唐时瓜洲为江中大沙岛,符合诗中的“芳甸”描写;到中唐时瓜洲因泥沙淤涨,与扬子津相连,瓜洲与扬子津之间存在诸多小沙汀。从张若虚其人仕历以及与“吴中四士”的交游行踪分析,无论其从任职的山东兖州顺泗水、运河南下吴越,还是从扬州乘舟南下吴越访友,都必经扬子津渡口到江南,瓜洲为其必经之地。因此,瓜洲顺理成章地成为《春江花月夜》创作景地。扬州市瓜洲镇所建张若虚纪念馆暨春江花月夜艺术馆,再现千年前春江花月夜胜景,对理解与体悟《春江花月夜》诗中唯美意境,感受这一千古名诗的魅力等,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瓜洲古为长江暗沙,淤涨出水面形如“瓜”字故名瓜洲。《嘉庆瓜洲志》记载:瓜洲虽江中沙渚,然始于晋,盛于唐、宋,屹然称世镇。”唐代中叶,瓜洲淤涨日盛,既与扬子江北岸的扬子津(又称扬子渡)相联。隋唐时扬子津曾是重要渡口,尔后由于江沙淤积,自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润州刺史齐浣为保障漕运,在瓜洲开凿运河。河道南到江边、北至扬子津与古运河相连,全长25里,史称伊娄河。从此瓜洲扼长江、运河之咽喉,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要地。为与当时的形势相适应,宋乾道四年(1168年)开始,在瓜洲城垒的基础上修建了瓜洲城池,史称“簸箕城”。后经历代…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机构收藏的《扬州府图说》,包括扬州府、江都县、瓜洲、仪真县、泰兴县、高邮州、兴化县、宝应县、泰州、如皋县、通州、海门县等十二幅图,每图配有图说一篇,介绍相应州县的历史沿革、水利设施、重要事件等。《扬州府图说》为我们了解当时人的地理认识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图像资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扬州地方志中的记载。其内容丰富全面,绘制方法独特,图说部分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见解主张,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扬州最早的地方志,据记载是东汉王逸所撰的《广  相似文献   

8.
扬州辩     
<正>扬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名,在公元589年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以及620年到626年并不是指现在的扬州市,而且两者甚至没有一点直接的关系。两个"扬州",从语法角度上讲,是一个语词;而从逻辑角度上讲,这两个"扬州"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古代(从禹分九州到唐初)的大行政区划,即以金陵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一个是指从隋、唐开始的江北的具体城市扬州之名。中国秦汉前有"九州"和"十二州"说,皆为传  相似文献   

9.
<正>扬州运河,位于淮水以南、瓜洲以北,是江北运河的关键段,是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久、活态特征最明显的运河河段。起源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之时,大概线路走向为引长江水经樊梁湖、博芝湖、射阳湖至末口入淮河,主要依照江淮之间湖泊河流相互邻近的自然形势,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形成了一条最初的水系。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扬州运河不断完善河道的渠化。据2013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描述,“公元15—16世纪,  相似文献   

10.
明代前中期漕粮运输方式发生了多次改变,至宣德年间,实行兑运法,瓜洲开始成为兑运江南漕粮的重要水次。成化年间,江南地区推行长运法,交兑水次地点由瓜洲南移到了江南州县水次,运军开始面临过江问题,运军往往需要"雇船盘坝"过江。隆庆年间瓜洲闸坝经历了一番更替,在瓜洲盘坝和过闸是运军过江的两种方式。隆庆六年瓜洲建闸,看似细微的变化实际上对明代漕运制度及国家财政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不仅是理解长运法改革在江南地区的推行的关键,更是理解漕运制度运作以及明代中后期工部运河费用体系的重要面向,也体现出了不同群体对于运河利益的争夺。  相似文献   

11.
【一技】讲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王安石写过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那个"绿"字,使全诗增色不少。王安石在写诗时,一开始写出了"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诗句,然后觉得其中的"到"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中期,中国的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画家团体,后人称为"扬州八怪",他们一改清初四王吴恽传统的摹古画风,上承八大、石涛,以直抒胸臆为境界,不拘成法,以画寄情。在当时的扬州除了扬州八怪之外,还聚集着许多意趣各异的画家,仅仅在《扬州画苑录》里就记载了清代扬州画家共557人,他们以扬州人为主,其余或是扬州周围县市的文人,或是长期生活流寓在扬州的外乡人。他们由于所处的阶层不同,个人审美的情趣各异,绘画的风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9,(11)
<正>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故乡扬州,崇尚吃茶的风气很盛。朱自清就写有一篇《扬州茶馆》,生动的描述了扬州人的早茶生活。扬州有句俗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早上去茶馆吃个早茶,晚上到澡堂泡个小澡,扬州人悠闲惬意的一天就这样开始又这样结束了,由此可见饮茶对扬州文化的影响之深。唐代扬州依靠东到大海,南临长江,紧靠运河的地理位置而富裕甲天下,人称"扬一益二"。到唐天宝以后,  相似文献   

14.
唐代扬州城的规模,从唐人的诗文中,可以窥其大致。如高彦休《唐阙史》载:“扬州,胜地也。……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韦应物亦曰:“华馆十里连”;杜牧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罗隐则云:“九里楼台牵翡翠”。而于开成三年(838)七月二十五日抵扬,四年正月三日尚“写著于扬州龙兴寺”的日本僧人圆仁,在其所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对扬州唐城的规模则记得很具体:“扬府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宋代去唐未远,宋人有感于宋城不及唐城,对扬州唐城的规模在诗文中颇多述及,如欧阳修诗句云:“十里楼台歌吹繁,扬州无复似当年”;洪迈《容斋随笔·店扬州之盛》载:“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及唐之十一”;镂钥《北行日记》云:“大率今之所谓扬州者,视故地东南一角,无虑四分之一尔。”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曾任过扬州司理参军之职的沈括,在其所撰《梦溪笔  相似文献   

15.
<正>扬州王氏是中唐崛起的文化世家,堪称唐代扬州第一望族。尽管扬州人对唐代王播的名字比较熟悉,对"饭后钟""碧纱笼"典故耳熟能详。但对唐代的这个王氏家族则了解不多,尤其对这个家族"一门四进士两宰相"更是知之甚少。王播同其弟王炎、王起皆为进士,侄子王铎也是进士。《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书收录的唐代扬州进士仅九人,王氏兄弟独占其四。"一门两宰相"也殊为不易,王播和其侄王铎,都曾两度出任唐朝宰相,在扬州历史上尚无先例。王播居官10年,历经唐穆宗、唐敬  相似文献   

16.
正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代文坛巨匠,诗人、作家、剧作家韩北屏虽已去世,但他的声音、笑貌犹在,他的丰富文学作品依然为人民提供着精神食粮。出生清贫,弃商从文韩北屏原名韩立,后易名。发表文章时用过露珠、宴冲、欧阳梦等笔名。1914年出生于江都(即扬州),住在仁丰里五巷4号,青少年时期常在扬州、镇江两地度过。但他最钟情于古城扬州,他对故乡的一  相似文献   

17.
走进扬州     
<正>扬州曾经鹤立鸡群!"扬州成为世界城市,有一千五百年光辉的历史,比之巴黎、伦敦更早。它是我们艺术文化集大成的所在,比之希腊、罗马而无愧色。"(曹聚仁《万里行记》)如果没有扬州,中国历史就像弱不禁风的男子一样令人失望!扬州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六朝以前的扬州,作为九州之一,几乎包括了今天的苏、浙、沪、徽、赣和闽,一直与现代意义的扬州  相似文献   

18.
沈旻 《旅游纵览》2009,(5):82-86
<正>有作家曾这般形容扬州的何园:"她宛如一退却了妆容的江南女子,清秀中透着知性、曼妙中透着大气。"著名造园家陈从周教授曾赋诗盛赞何园:"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扬州。水心亭上看波绿,览胜来登一片楼。"因此我每次到扬州,必游何园。  相似文献   

19.
<正>扬州曾经作为中国"东南第一都市",不仅导致国人"烟花三月下扬州",甚至"商胡离别下扬州"。许多外国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涌入扬州,他们大都来自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新罗(韩国、朝鲜)、日本和意大利等国。漫步在扬州古城,我们依稀可见他们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背影遗踪。圆仁  相似文献   

20.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让我们沿着唐代大诗人自居易的词句,去寻找古汴水与古泗水的遗踪。 淮水奔流入海,浇灌着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汴水与泗水是它下游古代最大的两条支流,也是我国古代南北漕运的主要干道。白居易晚年常自洛阳乘舟沿汴水与泗水南下,一路吟诗作赋,并与好友刘禹锡唱和于扬州,才华媲美,旗鼓相当。839年,67岁的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