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文物》2014年第2期发表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先生的论文《从叱罗招男墓志看北魏道武帝早年入蜀事迹》,该文围绕墓志"其先氏胄,出自成都"一句,猜测墓主叱罗招男的从祖叱罗结为蜀地賨人,又因其有"元从"之勋,推断他与拓跋珪于蜀地结交,从而证明拓跋珪在代国灭亡后被前秦俘虏,并罪徙蜀地的传说。倪文通过逻辑搭桥的办法间接论证拓跋珪早年经历,中间缺少必要的证据环节,因此实难成立。通过对"成都"语词,代人军政集团的构造与价值取向及拓跋珪的文化素养的辨析,可以断定拓跋珪亡国后并未离开代北草原。《晋书》及南朝正史对拓跋早期史事的记载多属道听途说,不足凭信。  相似文献   

2.
竹,袅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有"梅松竹"岁寒三友之美称。我国古今语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据传,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大诗人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除观赏外,还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竹笋是美食,可制成笋干或罐头等。  相似文献   

3.
兴化僻居淮海一隅,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许多文苑巨擘,明清时期有四部著名小说作者施耐庵、陆西星、李春芳、李清都是兴化人。 施耐庵与《水浒传》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山海经·南山经>中旋龟"可以为底"之底不应读为"疧"训病或读为"胝"训足茧,而应读为砥训磨刀石.而柢山之鱼"鯥",其音如留牛,不当训"留牛"为犁牛,"留牛"当是"鯥"之缓读,此鱼其鸣自呼."竹箭"一词在<山海经>中出现9次,袁珂先生除一处连读外,其馀均读断.其实"竹箭"就是"箭竹",虽可单称"箭",但8例"竹箭"不应读断.  相似文献   

5.
正战国时期的"蔽竹",是我国有史以来设立的第一个"举报箱"。公元前403年,魏相李悝帮助魏文侯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立于"僻巷"——人们不常到的街道设立"蔽竹"。所谓"蔽竹",就是一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李悝还把设立"蔽竹"的经验写进他的著作《法  相似文献   

6.
<正>竹自古就受到中国人的偏爱,被奉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是气节的代表。苏东坡曾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又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画中的劲竹,到《红楼梦》潇湘馆窗前的柔竹,同样的超凡脱俗。  相似文献   

7.
正战国时期的"蔽竹",是我国有史以来设立的第一个"举报箱"。公元前403年,魏相李悝帮助魏文侯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并于"僻巷"——人们不常到的街道设立"蔽竹"。所谓"蔽竹",就是一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李悝还把设立"蔽竹"的经验写进他的著作《法经》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中。  相似文献   

8.
近检宋人王庭珪<卢溪文集>,发现三首与李献民有关的诗篇,分别载于<卢溪文集>卷一二、卷一三、卷一五,诗题为<和李彦文>、<重阳日送李彦文之衡湘兼简向丰之>、<和李彦文春雪>.其中<和李彦文>诗题下小字注云:"名献民,尝撰<芸斋广录>行于世."把"云"误作"芸",大概是传抄或刻印之故.由小字注可以判断,与王庭珪交往的李献民就是撰写<云斋广录>的李彦文.兹此为线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其生平事迹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9.
丰驰 《文物世界》2007,(5):20-22
平城位于大同市城区和南郊,是北魏早期的都城。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称帝,次年(399年)迁都于汉平城,天赐三年(406年)"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于是始有邑居之制度"。都城经历了道武帝初创,元明帝、太武帝改扩建,孝文帝臻于完善,使之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繁荣的都市。太和  相似文献   

10.
正东南古邑兴化,虽僻居淮海一隅,然人文不乏,斐然可观。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不烦覼缕,只要举出雄据一时的明代兴化三阁老(高谷、李春芳、吴甡)、明清兴化文化三杰(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就足以令人气豪而赞不绝口。不宁唯是,自宋迄明清,时见文德双馨者来宰吾邑,若宋代范仲淹、明代胡顺华、欧阳东凤、清代张可立、魏源、梁园棣等,皆召  相似文献   

11.
关于<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目前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人的居地,并非夏后代之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夏之居就是夏后代之居.本文认为,从<逸周书·度邑篇>的文法和考古资料视之,<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都应该指夏人之居,而非周人的自称.  相似文献   

12.
展览     
<正>石工坊寿山石文化系列活动第二回·品石3月28日至4月15日,北京石工坊艺术馆开展了2015"一树一菩提,一石一世界"寿山石文化系列活动的"第二回·品石"寿山石体验季,邀请著名的寿山石文化研究专家方宗珪先生举办寿山石文化主题沙龙,以"品"为关键词,使寿山石爱好者通过与寿山石文化专家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对寿山石雕精品的欣赏与了解,更深一步领略寿山石的内在精神和人文内涵。此次主题沙龙活动也是方宗珪先生从艺55周年的纪念出版物《寿山石泰斗——方宗珪》精装本的首发仪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15,(3)
<正>《肩水金关汉简(贰)》中有一条标题简为:元始六年磨日居摄元年·大岁在寅73EJT23:317"■日"即"历日"。"元始"无"六年",所谓"六年"正是西汉孺子婴居摄元年(6年)。汉代通常是接近年终时颁行来年的历日正朔,推想此历日应在元始五年(5年)就已制作完成,故题为"元始六年历日",以待来年颁布。改元后,历日仍可通用,遂补书"居摄元年·大岁在寅"。既然有标题简,那《金关(贰)》中一些涉及历日干支的简就可能属于《居摄元年历日》册书。先考  相似文献   

14.
闲话茶馆     
正著名作家老舍曾写过话剧《茶馆》,通过对裕泰茶馆的兴衰和众多茶客的描绘,三教九流千姿百态,真善美丑毕现其中,反映了北京社会的变迁。古邑兴化清时隶扬州府,府"领二州(高邮、泰州)六县(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张舜徽《清代扬州笔记》),兴邑为"扬八属"中佼佼者。若问佼在何处?君不见"扬州学派"中有兴化任大椿、顾九苞,"扬州八怪"中有兴化李复堂、郑板桥,皆为其中砥柱中流的人物。兴化受扬州先进文化的影响,两地文人相得益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8,(1)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栽培荔支树始于汉代,盛于唐宋。福建沿海的福、兴、泉、漳四郡,是我国荔支的主要产地之一。莆田县古属兴化,因盛产荔支,所以有"荔城"之称。"荔城无处不荔支",在一片片的荔支园间,存活着一棵大约在公元八世纪时种植的古荔支树——"宋家香"母树。在世界植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三十大竹乡",其竹业逐步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中国竹乡以及主要竹产地也正努力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竹资源优势,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竹文化为主题开展旅游活动.竹本身的自然精华和它的文化内涵,生生不息地滋养中华民族的血脉.  相似文献   

17.
徐白两门各领风骚江南人种竹、用竹、咏竹、画竹、刻竹、赏竹、爱竹。以竹简传递信息始于唐;宋代又有长足的发展。历代咏竹、画竹的圣手不可胜数。东坡居士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尽了竹的风雅。到了明清,竹雕竹刻发展到一个高峰,朱松邻、封锡  相似文献   

18.
<正>李鱓(1686-1760)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世人谓"字要板桥,画要复堂",可见他的画在八怪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李鱓的故居、别墅与墓地究竟在何处?却真伪难辨。现在能看到的"李鱓故居",只有一方嵌在原兴化昭阳中学西北角教工宿舍围墙中的"李鱓故居遗址旧址"石碑,这是1983年10月纪念郑板桥诞辰290周年之前,县文化部门请江苏省委原  相似文献   

19.
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中,竹子历来是被人们垂青的。人们种竹,用竹,咏竹,画竹,刻竹,爱竹,赏竹。用竹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始于春秋;刻竹作为装饰,始于唐;咏竹、画竹的圣手不可胜数。东坡居士的名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尽了竹子的风流高雅;板桥老人的竹画、竹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早年经历,由于《魏书》与《晋书》记载不同,相关学者各执己见,陷入僵局。目前研究趋势表明,拓跋珪入蜀事迹的可信程度尤易受到质疑。然北周叱罗招男墓志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线索。其从祖叱罗结作为拓跋珪元从之一,很可能是来自蜀郡成都的賨人,本姓罗氏,到代北后赐姓叱罗氏。这将有利于印证拓跋珪入蜀的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