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曾在美国当过常驻记者,在大学里讲过15个月的学,还在小城市里以普通老百姓身分生活过一年多。然而,我今天的自我感觉仍然是:对这个偌大而又复杂的国家,有所知,但更有所不知。美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提问者老少均有,总带几分疑惑。人们渴望了解美国,愿望却并未得到满足。我琢磨,这也许与我们国内的宣传常常要服从政治需要有关,一个普通老百姓常难以看到客观真实的全貌。 美国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它危机四伏,却又生气勃勃,这是为什么?它如此年轻,只有短短的216年的历史,却一跃而成为左右世界局势的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2.
3.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1932年春.苏军参谋部为营救在上海被捕的牛兰夫妇,派他携巨款秘密来到上海。在上海期间,他常和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博古(秦邦宪)相聚——他们在苏联就已经熟识。次年1月,由于白色恐怖日趋严重.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至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9月,他也来到瑞金,可问题是他的委派单位是苏军参谋部.而不是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4.
1945年9月中旬,我在战败的日军独立警备队第三十一大队任准尉小队长.当时,部队驻扎在大同市司令部附近的南韩家峪旧机场兵营内.为掩护日军撤退,随着大队担负着铁路沿线的警备任务.初秋的天气,微风吹来,略感寒意.一天,早饭后我正在休息.突然听见从卫兵室传来一阵沙哑的怒吼声,我听出是大队长丸尾三勇的声音,看来事情不小,我急忙向卫兵室跑去.  相似文献   

5.
<正>中德之间交往较其他欧洲国家晚,14世纪以来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经济发展迟缓,海外贸易也落后于葡、西、荷、英、法等欧洲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彼此进入对方的视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了解有着明显的差距。一、20世纪前德国人眼中的中国15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被译成德语在德国出版,"中国"由此逐步进入德国人的视野。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在欧洲广为流传,1589年被译成德文出版,书名为《对强大的,一直不熟悉的中华帝国所作的新而简明的、确切真实的描述》,广泛涉及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让德国民众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然而在相当长一段  相似文献   

6.
郭玲 《旅游》2002,(10):19-19
提起德国人的特点,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严谨认真。本人与德国人接触较多,印象中他们很不喜欢的字眼就是那些水份余地很大的表达方式,他们提出的问题你可以回答不知道,但是如果你说大概,可能,差不多,他们就会不悦,他们认真得近乎呆板,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德人人和德国产品才享有很高的信誉。  相似文献   

7.
8.
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鸡犬相闻,它世代受汉文化的浸润,历史上,曾长期受中国朝廷的辖属或保护。第一个在越南称帝的中国人远在秦汉时代,此人堪称世界范围内最长寿的帝王——他就是赵佗。赵佗在岭南可是大有名  相似文献   

9.
他1913年来到中国,为民国四位总统看过病,被称为“皇帝的御医”,获得过袁世凯亲自颁发的三等文虎勋章。他还为孙中山、段棋瑞、蔡元培等社会名流看过病,医术闻名于京城。他更多的是为普通老百姓看病,人们亲切地称其“老贝”。他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曾联系当时的中法精英,掀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勤工俭学运动。在近两千名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中,涌现出许多革命先驱,有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蔡畅、陈延年、李立三、李维汉、徐特立等,毛泽东也几近成行。  相似文献   

10.
11.
德国人发了     
这个夏天,“地球围着足球转”,经济也随之滚动。不管是在德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商人们的“经济大脑”都在飞速转动——几乎在全球范围内,与世界杯有关的旅游业异常火爆,餐饮业空前丰收,零售业迅速繁荣……围绕着亿万球迷,世界杯的另一场争夺战——经济战也同样激烈。  相似文献   

12.
余加新 《风景名胜》2011,(10):45-53
在加速向四十岁狂奔的路上,人忽然被一种莫名的情绪裹挟了,空虚、否定、怀疑、焦虑、不确定……那种情绪听不到,看不见,抓不住,但很磨人。 朋友说,运动是最好的良医,无论你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一针见血,一治就灵。  相似文献   

13.
<正>诺门罕战役是日本自1905年日俄战争大胜以后的第一次陆军大败。日本关东军曾趾高气扬,以为苏联红军和沙俄军队一样不经打;没想到,整个战役日本人被苏联红军新秀朱可夫打了个落花流水。在战役刚开始的时期,日本接到德国外交部长  相似文献   

14.
陈模 《炎黄春秋》2004,(1):40-45
黎群同志永远离开我们走了,我感到无比悲痛。我从1951年3月结识黎群同志起,先后一起工作相处50多年,他是我的老领导,又是我的老朋友,他是个生龙活虎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他为办好《中国青年报》奠定基础1950年12月,苏联青年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团长是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米哈依  相似文献   

15.
2004年4月,我在纽约的生活百无聊赖。来自国内的消息千篇一律,关于奥运建设和世博会筹备的故事占据了所有媒体的篇幅。  相似文献   

16.
正二战结束后,德国彻底清算了希特勒和纳粹的罪行,虽然有博物馆曾多次举办以纳粹罪行、大屠杀、奴役为主题的展览,但有一个禁忌却无人敢打破——德国政府严格规定,凡涉及希特勒生前用过的所有物品,一律不得向公众展示,如有人敢逾越这一雷池,极有可能被判刑。却有一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打破这个禁忌,他就是德国历史学家西蒙·埃尔佩尔。西蒙认为,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对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但这  相似文献   

17.
游子 《旅游》1997,(10)
德国人喜乘三轮车○游子我们一行在德一周时间,所见所闻令人难忘,尤其难忘的是工业高度发展的德国,许多大城市里居然有人力三轮车代步工具,我们无不感到奇怪。人力三轮车作为代步工具,在我国大、中城市里已不多见,在小城镇大多仅作一种运输工具而已,在发达国家更是...  相似文献   

18.
<正>天下事,纵使是偶然发生的,往往也无独有偶:就在西安事变发生两年后的1938年,德国也发生了一桩类似的德国版"西安事变"。事缘1938年间,希特勒正在中欧准备入侵  相似文献   

19.
许淑文 《世界》2003,(6):13-13
德国是个工业大国,但在德国生活久了,常常觉得,德国人是现代农民。  相似文献   

20.
梁伟贞  穆林 《旅游》2009,(10):17-17
早在几年前,我就曾去过凤凰,记忆一直珍藏心底,却不忍拿出来回味,晾晒。怕记忆像信纸,在不断的拆开、折叠中被岁月的风霜损耗;也不忍,在回忆中让凤凰有了世俗的熏染。我只愿这一份珍贵的回忆,像深藏地窖的花雕,女儿红一般,愈久远,愈芳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