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清宫旧藏中有一类特殊的文物,档案称之为“漆泥子佛挂屏龛”。挂屏龛中的诸尊使用擦擦模制而成,嵌入木制方格并配以玻璃龛门,玻璃佛龛外边的部分,以绢托裱,并施以彩绘图案。其形式为清宫所独创。漆泥子佛挂屏龛中,有一类以乾隆皇帝为主尊,至今尚未公布详细信息。本文对故宫博物院现存“95尊”与“107尊”两种圣容漆泥子佛挂屏龛进行了内容辨识和解读,并对其制作与含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圣容漆泥子佛挂屏龛是清宫佛教美术作品中特殊的一种,其中的诸尊以擦擦制成,而位于中央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本人。此类文物的解读,对于研究乾隆时期的佛教与艺术意义重大。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圣容漆泥子佛挂屏龛有多种构图,其中悬挂于宁寿宫区颐和轩东暖阁的一件,规格最大,构成也最为复杂。通过研究分析可知,挂屏龛以乾隆皇帝、无量光佛与阿閦佛构成其中最为主要的三尊,形成东方、西方与中土的组合,周围环绕诸佛、菩萨、女尊、护法以及祖师等尊像,是清宫佛教图像的重要遗存。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信仰中,弥勒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的又一尊佛,弥勒成佛后,将带来一个极为祥和、富足的美妙世界。莫高窟的北大像成于武周时期,在窟群中拥有崇高地位,且是敦煌民众心目中的精神支撑。千余年的时光中,北大像及其窟前楼阁历经岁月的磨蚀和风雨的洗礼,难免出现损毁现象,但敦煌的管理者和民众始终将其视为尊圣而精心守护。  相似文献   

4.
马超 《文物春秋》2013,(4):79-80
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尊清代铜鎏金尊胜佛母造像,三面八臂,面相和手持法器各不相同,分别代表不同的功德,是密宗的重要佛母造像之一.造像的工艺精湛,从其艺术风格分析,应是乾隆时期所造.  相似文献   

5.
<正>在佛教传说中,有八类为佛护法的鬼神,俗称天龙八部,他们是: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逻迦。其中的夜叉就是守护佛法的金刚力士,他们的造像在佛教寺院庙宇中随处可见。1969年定县北宋静志寺塔基地宫(977年)就出土了两尊鎏金铜金刚力士像。其中一尊高15.5厘米。头戴金翅鸟宝  相似文献   

6.
清代宫廷对白伞盖佛母的崇拜出现了显著的发展,特别在乾隆时期,除在宫中大量制作白伞盖佛母像外,还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各大寺庙制作供奉精美的绘画和雕塑,甚至专门兴建寺院来供奉白伞盖佛母像。其信奉目的和崇拜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尚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见诸文献。本文借助清宫档案及现存清代原状佛堂内白伞盖佛母的陈设情况,试图说明清代宫廷是将白伞盖佛母作为重要的福寿保护神来供奉的,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元代的信仰传统而是另有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罗汉(阿罗汉),在佛教中是修行达最高果位(档次)的和尚,地位次于佛尊和菩萨,但贴近民众而备受尊奉。因为佛寺主尊各佛,高踞于渺茫的西方极乐世界,只能响往,尊而不亲;菩萨大士协助佛尊度众生,有时也历下界,而毕竟非我族类,难以高攀;罗汉则不同,依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人间为众生造福,穿的是普通和尚服,使人感到亲切、崇敬。外来佛教发展到唐代已经中国化了,其标志之一就是崇奉罗汉的风行。在林林总总的佛象中,最有活力的为罗汉的画象雕塑,可说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精华。广西虽地处边陲,但出现的罗汉象与罗汉碑,也不失为历史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8.
佛母为诸佛菩萨之母,但这个“母”并不是指人,而是喻指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人世间母亲的功德最大,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所以佛教拿她比喻智慧能生诸佛。如《大品般若经》卷十六载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可见,佛母像同密修本尊像一样也是密教思想高度拟人化的艺术形式。佛母的形象多为寂静形善相,而且都是女性形象。《造像量度经》规定其形象为:“其像作十六岁童女相”,“面形如芝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龙门石窟第1954号窟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佛经及相关资料,认为右侧壁第三尊造像为一立佛,左侧壁第三尊造像为地藏菩萨,进而考证该窟造像内容为七佛与地藏菩萨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0.
孟君 《收藏家》2010,(4):29-31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一般都供奉长寿三尊:长寿佛、尊胜佛母、白度母像,尤其在殿堂入口门额的上方或者在供奉舍利塔的灵堂里面,长寿三尊像是一定要供奉的,甚至在帐房毡包中也常可以看到。长寿三尊像的中间为主尊"长寿佛",其右侧为"尊胜佛母",左侧为"白度母"。长寿三尊像供奉在一起,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这三尊神祗像只有在喇嘛教的寺院里面或  相似文献   

11.
正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文物认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项目。佛像种类繁多、来源复杂、风格各异、传承不同,使在认定文物时很难确定文物名称。比如在鉴定三世佛、七代佛、八药师佛、三十五位忏悔佛、千尊佛等佛像时,能够一一认定十分困难;就连最常见的释迦牟尼佛,不同种类及名号就达几十种,即释迦牟尼佛城市立像、释迦牟尼佛水岸立像、  相似文献   

12.
封面故事     
正这尊释迦牟尼佛的头部,慈眉善目,脸部线条柔和流畅,五官清雅,肌肤饱满,专家推测为公元15~16世纪时的作品。无论从文物的历史价值还是佛教的艺术价值来看,都属于精美厚重之作,有着令人感动的悲悯与寂静之美,经历数百年的时光沉淀,仍栩栩如生,我们今天的观者,能够目睹其  相似文献   

13.
<正>六朝古都南京,作为千古闻名的佛都,佛教文物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历经战乱及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破"四旧",惨遭灭顶之灾的佛教文物不可胜数,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在劫后余生的南京佛教文物中  相似文献   

14.
芮城县博物馆从1984年至1988年间通过文物普查和收购流散文物,先后从本县各乡镇收回历代石雕造像上百尊,其中刻有铭文的佛、道教造像十余尊。经山西省文物考古专家鉴定,均属国家一、二级文物,弥足珍贵。现依时间前后将其中九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佛教流传千百年来,虔诚的信众发心造了大量佛像,木、石、金、玉形形色色,至今留下了无数的佛教艺术珍品,其中有一尊佛教史上极著名的佛像——旃檀瑞像。这是旃檀木雕刻的释迦佛立像,法相庄严表现了释迦牟尼佛的32种瑞相,故名旃檀瑞像、旃檀佛像。一、旃檀瑞像的来龙去脉此像历史悠久神奇,相传佛成道以后思报母恩,遂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数月未还,优填王(utrayang,邬陀衍那)思念佛。乃请目犍连主持用旃檀木雕刻了佛像,佛从忉利天复降人间,王率臣民往迎佛,旃檀佛像升空谒佛,佛为之摩顶授记说:我灭度千年后,汝往震旦,广利人天。这个  相似文献   

16.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外宗教文化艺术交流的辐辏之地,作为藏传佛教中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萌动于佛教入藏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风貌。根据宗教职能划分出的上师、密修本尊、佛母、佛、菩萨、罗汉、空行护法七个部类的神构成了藏传佛教纷繁复杂的神的世界,作者便是根据这样的划分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7.
北宋前期,佛教邑社遍布定州城乡、军队,出土于静志寺、净众院两座塔基地宫的文物铭刻、题记等资料,以及现存开元寺塔内的建塔时期的碑刻文字,含有大量相关信息。对这些文物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当时定州的佛邑种类、规模、领导设置、人员身份以及与寺院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佛像的出现对佛教和佛教艺术,不啻是一次革新。对现今流行的一些有关其起源及年代的种种说法,笔者颇感疑问。现简述如下: 一、佛像并非经大乘教提倡才能出现 流行的说法认为:佛像起源于大乘教的提倡。诚然,佛像艺术的大规模流行与大乘教派的提倡有很大关系,然而这却不能视为佛像起源的决定原因。 (1)在侧重强调佛像起源于大乘教时,我们就无法面对南传佛教同样盛行佛像崇拜的现象。 (2)从经典上看,提倡为佛造像,大、小乘教派经典都有论述。特别是关于佛在世时第一尊佛像的出现传说——所谓“优填王造佛像”或“波斯匿王造佛像,”不仅大乘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六》、在小乘的《增一阿含经卷28》、甚至近年来有人在南亚发现南传的小乘巴利文藏外中也有这一相应传说。笔者无意去考证有关佛在世时第一尊佛像传说之真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小乘两派杜撰用佛的口吻赞同为佛造像这一情节的目的都是旨在为佛像流通提供依据。由于诸说都是以一种追述方式谈到佛像始出原因,追述者的时代肯定已有佛像出现。 (3)国内有学者认为小乘的《增一》中关于第一尊佛像之说来源于大乘,对此笔者很  相似文献   

19.
云冈石窟作为北魏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石窟,其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形象的出现与北魏塑造正统性的传统有关。文章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结合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面貌,推断云冈石窟中二佛并坐像的出现与北魏文成帝有关,这一造像形式在当时具有证明政权和帝位正统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鲁晓帆  田聪 《收藏家》2014,(9):56-63
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是2013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的重点项目。去年冬天,该展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短短20天中,展厅内从早到晚都是摩肩接踵观赏的人群。主办方举办"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旨在传播佛教的美学理念,为大众奉献出一场关于佛教造像艺术的视觉盛宴。从展品的精心挑选,到展览形式设计的独具匠心,以及展出形式的新颖别致等诸方面来看,都不失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展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