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古典文獻研究》是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每年出版一辑兩卷,由鳳凰出版社出版。2.本集刊主要登載以古典文獻爲中心而展開的各種專門性研究。關於其他傳統學術問題的研究論文,並所歡迎。内容、主題,均所不限。尤其期望提出新理論、實踐新方法、開闢新領域的各種專深研究。書評、研究綜述等,亦適量登載。史料整理、文獻考證等,視其重要程度,選擇刊發。  相似文献   

2.
<正>1.《古典文獻研究》》是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每年出版一輯兩卷,由鳳凰出版社出版。2.本集刊主要登載以古典文獻爲中心而展開的各種專門性研究。關於其他傳統學術問題的研究論文,並所歡迎。内容、主題,均所不限。尤其期望提出新理論、實踐新方法、開闢新領域的各種專深研究。書評、研究綜述等,亦適量登載。史料整理、文獻考證等,視其重要程度,選擇刊發。3.本集刊設有編輯委員會,採用專家匿名審稿制度。每輯上卷六月底截  相似文献   

3.
"元祐學術"不僅體現了北宋蜀學、洛學、朔學三大學派的某些相同的經學思想,而且輻射到了文學、史學、制度等多個文化層面,是元祐黨人用來排斥"荆公新學"、廢棄熙豐新法的理論依托。紹聖以後,"元祐學術"遭致嚴厲禁錮,也成了"紹述"新黨排斥政敵的一個專門術語。南宋士大夫在反思北宋覆亡的歷史過程中,卻以一種過於偏執的認同,以及簡單的二分法和柔性敍事的手段,展開了以"元祐學術"爲判斷標準的歷史敍事;並將"元祐學術"視爲宋代進入"後三代"的重要標志,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從"元祐學術"的形成與被禁,到"元祐敍事"的展開,均與朋黨之爭息息相關,典型地體現了宋代士大夫優劣雜陳、得失參半的政治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4.
陸胤 《中华文史论丛》2011,(2):89-135,403
近代東亞學科秩序的建立,伴隨着學術勢力之升降,並以區域政治環境爲背景。明治日本"支那文學"學科的發端,不僅是西學分科觀念的産物,更可視作明治20年代國粹保存運動的延伸,受到起源於民間輿論的漢學經世論的影響。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漢學再度遭到衝擊,學院派主張學術與政治分離,在野政論家則强調研究中國現狀。1890年帝國大學漢學科開始招生,湧現了一批既具備西學素養,又飽含政治關懷,從事於文明批評的少壯漢學者。他們在吸收歐洲東方學,開拓研究新領域的同時,更强調"東洋學風"干預現實的精神,内化了"文明論"的觀點,從而發明出一種傳授或建構"中國文學"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宋代立國之後,稽古右文,優待士人,文士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文人學士也有較多的餘暇從事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宋代的士大夫大多同時在政事、學術和文學等領域都有所成就,筆記是他們從政、治學、爲文之餘,寫作的"非文藝散文"("Nonliterary"prose)~②,也是宋代士大夫對宋代文化的貢獻之一。雖然筆記在創製之初,仍带有"隨意性,非正式,能包容单纯的消遣和娱樂"~③的一面,但隨着宋代學術的演進,宋代筆記越來越呈現出專業化、學術化的特  相似文献   

6.
沈俊平 《中华文史论丛》2012,(1):361-389,399,400
葉德輝是清末民初的文獻學家,其所致力包括藏書建設,藏書目録編製、讀書題跋撰寫、書史研究、藏書經驗總結、前人書目考證糾正和訂補等,並延伸到圖書刊刻領域。葉德輝一生共刊刻超過百種圖書。除刊刻内容嚴肅及與本人學術喜好相關的圖書,還刊刻遊藝、房中等流傳甚少的書籍,其刻書幾乎沒有禁區。他不僅重視刊刻個人著述與家集,也重視刊刻海內外未經傳刻或罕見之本,於保存文獻、羽翼學術,居功至偉。葉德輝亦精於校勘之學,一些孤本文獻賴其力得以保存。故葉德輝不愧爲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的刻書家,其貢獻應予肯定。  相似文献   

7.
楊旭輝 《中华文史论丛》2022,(4):317-342+409
扶乩是明清之際江南流行的一種方術活動,清初蘇州才子尤侗在其詩文和戲劇作品等多種文學文本中通過乩仙形象的塑造,營造出一個獨特的乩仙“異世界”。本文通過文獻、文本和民俗研究的結合,揭示乩仙“異世界”寫作中“佳人薄命”、“才子數奇”的隱喻及其心理機制之形成,進而探究小説、戲劇文本中“天上—人間”“現實—理想”二重結構背後的文獻學、民俗學肌理。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儒術真論》將真儒術的本質界定爲"以天爲不明及無鬼神"。這一詮釋在理論與方法上是一個自洽的體系,並且以西方傳入中國的近代科學爲知識基礎。章氏一方面從墨家批儒記錄中落實界定真儒術的文獻依據,對儒墨之差異提出了獨到的分析,他試圖走出一條迥異於孫詒讓"本説經家法,箋釋諸子"的路子,强調治子乃"尋求義理"的"主觀之學",從而爲國學旁采遠西新學打開了空間。而另一方面,《儒術真論》的兩篇解説性附文《視天論》和《菌説》,經受斯賓塞進化學説、《談天》等西學影響,采納以牛頓定律爲基礎的新的宇宙、世界支配及運行原理,並將之作爲詮釋真儒術的知識支撑。章太炎儒術新詮,無論從科學革命導致"範式轉換"的普遍視角來審視,還是察之以中國傳統學術的自我調適以及西學東漸從明末到清末的複雜歷史軌迹,都折射出近代中國學術嬗變的某些動態圖景。  相似文献   

9.
清代學術史上大量出現的"疏證"類著作以條分縷析、廣徵博引爲特色,具有古文乃至傳統注疏不易具備的文獻容量和分析潛能,考證之學術旨趣藉以呈現。清代前中期,疏證體的焦點經歷了從以"疏通"爲旨到以"證明"爲重的變化。嘉慶以後,"疏證"的寫作方式成爲闡釋經典的流行乃至典範體式,尤其在小學、輯佚領域蔚然成風,亦影響到單篇文章之寫作。古文家批評考訂疏證之文"傷氣",不能成文;而考據家則主張注疏考證之文自有其特殊文氣。至章太炎《文學論略》將"疏證"專列爲文章之一體,對有清一代"疏證"體之演進作了理論上的總結。  相似文献   

10.
回顧東漢"五經通義"類文獻中的代表性文獻《白虎通義》的研究歷史和現狀,反思思想史與文獻學兩方面的研究方法,《白虎通義》的研究應回到清人研究基礎之上,進而從話語分析的角度研究經學"通義"的問題與方法。《白虎通義》文本的歷史語境和"通義"形成的話語機制可以歸納爲以下三方面:首先是漢代經學内部求同存異的話語制度;其次是禮制結構下的話語場域;最後是宇宙論框架下的數術知識構成的話語權威。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中心以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為依托,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相關院、系、所及國内外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為基本隊伍,展開對海外漢學的全方位研究。成立以來,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積極開展同國内外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先后與國内的國際漢學研究组織聯合舉辦了“國際二程學術研討會”、“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獨立舉辦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學已經吸收醫術理論闡述修齊治平的身心觀念,但比較偏重於治氣養心。自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的思想,漢儒借助戰國秦漢間以陰陽五行學説爲框架的宇宙觀和醫術等術知識,建構其道德原理和治國之術。特别是保存了大量方技思想的讖緯文獻,發展爲一套完整的道德、政治與醫術相結合的理論,顯示出漢儒重視治氣養性的思想傾向。讖緯文獻中還保存了豐富的上古醫學内容,可與《黄帝内經》、馬王堆出土醫書等互證,其儒學色彩也影響了東漢以後的醫術理論。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學已經吸收醫術理論闡述修齊治平的身心觀念,但比較偏重於治氣養心。自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的思想,漢儒借助戰國秦漢間以陰陽五行學説爲框架的宇宙觀和醫術等術知識,建構其道德原理和治國之術。特别是保存了大量方技思想的讖緯文獻,發展爲一套完整的道德、政治與醫術相結合的理論,顯示出漢儒重視治氣養性的思想傾向。讖緯文獻中還保存了豐富的上古醫學内容,可與《黄帝内經》、馬王堆出土醫書等互證,其儒學色彩也影響了東漢以後的醫術理論。  相似文献   

14.
承襲史學史上“班馬異同論”議題,從史學理論和史學實踐兩個方面,比較、闡釋《史記》、《漢書》之不同,探索造成此種歧異之内在原因,並着重緊扣文本,來梳理前漢經生大臣藉助陰陽災異以黨同伐異之原委。其議對奏疏以至敍事等各種文體,均受此種論政、攻訐理路之影響,此種影響自然也滲透到《漢書》的寫作。因而,構成發端於《易》、《書》、《春秋》學等儒家經典,主要由董仲舒濫觴,劉向推波助瀾,以至蔚爲大觀的經學家譜系和儒學新思潮,向、歆父子於此貢獻尤著,洵爲儒學史留下不可磨滅之印記。  相似文献   

15.
清代知識界大致可分爲"讀書人"和"學人"兩類人。所謂的漢宋之爭不僅是少數專業"學人"探討的高深的學術問題,同時也是大量一般"讀書人"廣泛參與的熱門話題。大量"讀書人"的不斷捲入又使得漢宋的爭辯成了一時流行的風氣@些"讀書人"往往是通過科舉考試來接觸與表現他們的"漢學"與"宋學"。他們擁有各自不同的科舉經歷,漸致他們對"漢學"或"宋學"形成各種不同的態度,既而捲入漢宋的爭論中,在不自覺間即成爲這股爭論風氣的推動者@一層面的漢宋之爭大體上是一個社會史的問題,同儒學内部的各種理論層次並無太大的關係,因而很少受到既有研究的關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美國學者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他們之所以能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創新,不斷進步,与他們重視相互之間的討論、批評,總是對以往的學術成果進行反思,是大有關聯的。在美國學者發表的反思性著作中,比較重要的有柯文(Paul A.Cohen)撰寫的專著《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①,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编輯的論文集《美國的當代中國研究》②等。柯文的著作“是對卅五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幾種主要模式進行批判性總结的第一部著作”③,在美國中國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譯成中文后,亦很受中國學者重視。頗有些  相似文献   

17.
<正>《漢書·藝文志》(下文簡稱"《漢志》")獨"詩賦略"把兩類(詩、賦)合爲一略且每種後面没有小序,所以後世學者疑說紛紜,甚至掀起有無類例的爭論。鄭樵批評劉向父子所校經傳諸子詩賦"冗雜不明",班固也"胸中元無倫類",但章學誠不僅以賦略"當日必有其義例"批駁鄭樵,還假借鄭樵之論肯定《漢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學界遂多認同有類例之說。陳剛《〈漢書·藝文  相似文献   

18.
<正>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就遇到回歸文學本位與固守文史考據如何取捨的兩難問題。雖然這需要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省思兩者之間不會絶緣的關係,但無法即刻具備的綽綽有餘裕的學術環境,使得解決問題的期限一再拖延。近些年,文學本位的呼唤仍舊在缺乏成效地持續,而文獻與歷史層面的研究則發生着不能無視的改變。  相似文献   

19.
<正>阮元是清代學術史、教育史上勳績卓著的大家,近現代相關論著指不勝屈。在相關基礎文獻的整理方面,以《揅經室集》的版本梳理以及集外佚作的補輯工作最爲突出~①,爲相關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不過阮元著述豐富,漏檢失察者在所難免。筆者在對清代學政的研究中發現,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今存《山東學政阮芸臺示生童書目》(以下簡稱《書目》。上海圖書館亦  相似文献   

20.
書信在《朱文公文集》中占據近半篇幅,歷來爲朱子學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這兩千餘封書信,於《朱文公文集》中分爲政治、學術兩部分。通過分析宋元兩朝文集中對朱熹書信真迹的題跋,尤其是對未被收錄到《朱文公文集》中書信的考察,可以揭示出《朱文公文集》的編纂者是如何基於政治、學術的考量而對朱熹文獻加以再整理,從而呈現朱熹文獻中朱熹之學與朱熹後學的差異,以及更普遍存在的理學義理與理學文獻之間的複雜關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