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为保护作者和本刊的权利 ,保证文献情报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声明如下 :1 .凡给本刊投稿的作者 ,应同意本刊对稿件享有一年为限的专有使用权 ,即稿件自刊出之日起的一年之内 ,未经本刊同意 ,任何个人和团体不得以任何方式全文刊载。2 .凡欲全文转载本刊发表的文章 ,或搞编转载本刊发表的文章 ,而转载文字达到原文的 70 %以上者 ,均需经本刊事先授权或同意。3 .刊载本刊论文的摘要 ,或以简短概要的方式介绍和报道本刊的文章 ,不受以上限制。4.违反上述要求者 ,将被追究法律责任。5 .有关以上事项的联系可…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为保护作者和本刊的权利,保证文献情报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声明如下:1.凡给本刊投稿的作者,应同意本刊对稿件享有一年为限的专有使用权,即稿件自刊出之日起的一年之内,未经本刊同意,任何个人和团体不得以任何方式全文刊载;2.凡欲全文转载本刊发表的文章,或摘编转载本刊发表的文章,而转载文字达到原文的70%以上者,均需经本刊事先授权或同意;3.刊载本刊论文的摘要,或以简短概要的方式介绍和报道本刊的文章,不受以上限制;4.违反上述要求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5.有关以上事项的联系可以使用本刊的电子邮件信箱…  相似文献   

3.
本刊2003年第6期发表了《续修志书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文章作者对“详今明古”的提法表示异议。本文是对该文这一观点的争鸣。本文作者认为根据浙江省的修志实际成果,“详今明古”不仅没有违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暂行规定》的要求,还指导修成了不少优秀的志书,并没有带来如《探讨》所说的负面结果。  相似文献   

4.
《炎黄春秋》编辑同志:贵刊1994年第7期刊载的《陈伯达利用〈人民日报〉煽风点火见闻录》一文,记述一些当时作者亲身经历的情形,对人们了解这段史实是有帮助的。但其中讲到的“给毛泽东诗词手迹掺假”却与事实不符。有必要加以澄清。该文的记述是:一天下午,唐平铸说要发表  相似文献   

5.
《沧桑》2013,(1):192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学者学术交流渠道,《沧桑》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知网"。凡向《沧桑》投稿并被录用的稿件,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包含在本刊所付稿酬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知网"免收作者版面费,并免费提供作者引文率统计资料。凡本人文章不愿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知网"上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声明,我刊将做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6年第9期所载《河北易县净觉寺舍利塔地宫清理记》一文中发表的"银灯座"与"灯盏",定名有误。所谓银灯座(见该文图一一:1),其实是一件柄香炉,又名鹊尾香炉。此物在唐代已常见。所谓灯盏(图一一:2),乃是茶盏,应与同出之银托子(图一一:5)配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卢楞伽笔《六尊者像册》中之伏虎尊者像(见《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一》页68),其几上即陈有带托的茶盏,而供养人手中所持者,正是鹊尾香炉。此册每页之  相似文献   

7.
何兆武先生的《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一文在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候旭东先生给该文作者去信,谈了一些不同看法。何先生给侯先生回了信。现征得两位先生同意将这两封信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刊2009年第7期刊发了庄重先生的《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一文。文中说:"我是个有七十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而且92岁了,我应该对历史负责。今天,我宣布:《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一文真正的作者,既不是毛泽东,也不是陈其五,而是我本人——庄重。"2010年第7期,本刊发表庄重先生《淮海战役日记摘抄》,其中关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相似文献   

9.
《故宫博物院院刊》是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以发表国内最高水平的明清史、文物研究成果为己任。向读者介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档案、史料,发表和积极引导作者撰写明清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院刊》的一项重要内容。自1979年复刊至2009年,《院刊》共登载了390篇明清史学术论文,约占《院刊》总登载量的1/5。在这30年期间,《院刊》既坚持刊发利用故宫藏品、档案、史料深入分析论述明清历史的论文,又积极消化吸收学术界的新思潮,使《院刊》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研究理论和方法上都与时俱进,努力使自己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4月"故宫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座谈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多位学者就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首倡的"故宫学"展开热烈讨论,挖掘"故宫学"的内涵和外延,总结既有学术成果,畅想其未来发展前景。本刊特据记录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11.
《炎黄春秋》2015,(4):93
贵刊2014年第9期上发表了我父亲起草、本人整理的《柴山保往事》(简称《柴》文)。2015年第1期发表了夏宇立先生批评《柴》文的《柴山保往事之谬》(简称"夏文"),现回答如下:一、"夏文"3次提到作者父亲入伙易本应民团,说作者在易本应部中一干就是5年。这是对《柴文》的误读。《柴》文没有说父亲曾经入伙易本应民团。父亲逃难离家后是靠3个不到14岁的孩子养活的,1931年九月初二病死于荒郊野外。成为孤儿的三兄弟在易本应民团那里只混了几个月就  相似文献   

12.
《电力工业志》成功经验中最主要之点本刊评论员《广西通志·电力工业志》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成功之志。早在1987年其《概述》就曾在当年《广西地方志》第4期上被介绍过。1989年其试写篇目设计又显示出不少的长处,《广西地方志》当年第一期又予刊载,并发表评论员...  相似文献   

13.
《近代史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二期发表了曾长秋同志写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一大” 以前》一文。该文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和《劳动周刊》的发刊词,刊载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七日出版的《共产党》第六号上为依据,推断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一大”以前,并提出“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时间,定在一九二一年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是比较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奉旨向光绪帝进呈其著作《变法通议》,该进呈本和抄本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变法通议》进呈本和抄本,与梁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议》相比较,文字大体相同,但新增了11篇文章,基本将其当时最重要的政论文章都抄录进呈了,以能影响光绪帝的思想。由此再查当时梁启超在《时务报》《知新报》《湘报》发表的所有文章,发现另有42篇未进呈,除了不宜进呈的文章外,另有《说动》《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3篇,主要是隐瞒了"大同三世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炎黄春秋》2000,(7):2-5
近接广州来信,说任仲夷老4月29日又有新作在《南方日报》发表,题为《再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谈的是老问题,读来却很有新意。今年86岁高龄的任老,说来也是本刊的老朋友了。1997年他出席党的十五大,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本刊 1998年 11期刊载了他的学习心得《十五大在观念上的新突破》。在此之前,本刊还发表过张作斌、向明写的《任仲夷谈“为民作主”还是“由民作主”》,摄影家李振盛写的《我所拍摄的“文革”纪实照片主人公任仲夷》。 任仲夷——这位抗战前即投身革命的北平中国大学学生,抗战后身着戎装转战冀鲁敌…  相似文献   

16.
师秋朗同志是本刊第5期所刊师哲同志《我所知。的康生》一文的执笔者。她对于本刊未经作者同意,删除了稿中若干重要内容,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们诚恳接受作者的批评。本期我们还发表了对于《郑超麟和中国托派》一文的意见和补正,前此还发表过关于《蒋纬国的仕途与婚恋》一文的来信,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广大读者、作者来共同关心和监督、改进本刊的编辑工作。 本刊主要发表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作品,而历史是不容掩盖、歪曲和伪造的。有关的作品作者可以各抒已见,做到文责自负,编者也有责任使作品从内容到文字上更臻完善。 为尊重作者意见,我们将师秋朗同志的来信全文发表,并将信中所说的删去部分补登于后。  相似文献   

17.
启示与更正     
本刊2010年第4期刊载聂晓灵《蒙古林丹汗与满蒙初期政治关系》一文启示与更正如下:一、该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批准号:09YJA810011。二、刊载文与原文主要相异之处说明:1.文中明代原文为北元(1368年—1634年)。  相似文献   

18.
孙兴盛 《百年潮》2009,(10):42-48
本刊今年第7期发表了孙兴盛同志的文章《把历史的真相告诉人民——采访王光美及其子女的回忆》,引起较大社会反响,一些报刊予以转载。作者提出,该文虽然已经交代了采访王光美及其子女的全过程,但仍有一些重要内容没有写进去,十分可惜。有鉴如此,我们请作者写出续篇,在本期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正自陈东原于1932年在《学风》上刊载"教育史话之五"阐述辽朝科举与教育算起,学界对辽朝教育史研究几近90年,但真正将辽朝教育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则是近30年来的事情,以陈述于1987年发表《辽代教育史论证》(《辽金史论集》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为标志。尔后,国内外学界陆续发表多篇辽朝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比、校对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四种《兰亭图》拓本,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明代周王、益王刻《兰亭图》卷之体例、版本及其变迁;针对出现"潢南"和"仙原"这两种不同版本的益王刻大卷《兰亭图》,进行了考订与分析,厘清了清代内阁翰林校订益王刻《兰亭图》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并指出其成因。作者还阐明永乐十五年(1417)朱有燉初刻大、小《兰亭图》卷,自万历二十年(1592)第三代益王又将此两图重新摹刻、补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