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阚红柳 《清史研究》2022,(4):119-129
康熙朝是一宫多苑城市格局和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确立的历史时期,对雍乾以后诸朝有深远影响,对清代宫廷史研究、清代皇家园林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康熙朝奠基之后,一宫多苑主导着清代北京的城市格局,并深刻影响了皇权政治。一方面,御苑中心经历了从畅春园转至圆明园,再至颐和园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园居理政发展为清代的政治特色,园林的功能被置于皇权的高度,得到政治制度、官僚系统的高度配合,进而成为王朝盛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清盛期京城西郊皇家园林是康、乾二帝通力创作的一座完整的皇家园林。康熙帝营造西郊第一座完整的皇家园林畅春园,是为了满足其阅武骑射、观耕格物、尊佛敬道、修身行孝和居园理政的五大治国功能要求。可推定康熙朝畅春园是由畅春园居园、西花园、西厂三个区域组成,占地达5千亩,而西花园又包括西花园居园、圣化寺和御稻田。乾隆帝全盘继承皇祖康熙帝治国造园思想,扩大并完善了康熙时期的京城西郊皇家园林,至乾隆中期,京西皇家园林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整体,占地超过京城:东起京城连畅春园之御道,西至香山静宜园、健锐营,北沿清河、圆明园护军营、十方普觉寺,南沿长河与南旱河之间地带达京城西城垣,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春熙院、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泉宗庙、乐善园等诸多居园,均以园中园的形式并存于乾隆朝京城西郊皇家园林之中。因而判断清朝盛期的皇家造园实绩,宜避免囿于传统私家园林的“园墙”之见,而应移情于多民族、多语言的泱泱大国之圣王君临天下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文献搜集的基础上,对清代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主要离宫中太后寝宫的形制、功能进行探讨,以期初步揭示这种重要的皇室生活空间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何瑜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2):44-59,109,110
今天北京大学校园里的旧日园林,是清代皇家园林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大量的档案史料,对校园内清代的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淑春园、十笏园、弘雅园、佟氏园、苏大人园、蔚秀园、承泽园十园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考订。  相似文献   

5.
满族是北京的世居民族,在九十年代满族在京人口已近20万,在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回族,居第二位。北京的满族人主要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居全市第一,近3万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比较集中是与清代在这里大规模地兴建皇家园林和驻札八旗兵分不开的。清代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明代由园基址上增修“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瓮山清漪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使北京西郊30公里内出现了成群的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在清代是仅次于紫禁城的全国政治中心,万寿山颐和园(原瓮山清漪园)…  相似文献   

6.
圆明园作为与紫禁城并存的清代国家政务中心,其兴建和运转不仅耗费了大量财物,而且改变了旧有的以紫禁城为中心的权力配置格局,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清朝中央政治的运作模式。御园理政的运转依靠的是制度成本和经济资源的支撑,但自雍正朝伊始,对皇帝在御园理政合法性的质疑,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延至“四方多难”的咸丰朝,大臣们甚至开始公开反对。直到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京西园庭,御园理政才随着圆明园的破败而戛然终止。  相似文献   

7.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的离宫别苑,原本是古北口外大小二十座行宫之一,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乾隆大规模扩建,前后经过八十多年,才最后建成。这在时间上几乎与“康乾盛世”相始终。山庄初步建成后,康熙每年去木兰围场举行秋猕之典,必住山庄,“计一岁之中幸热河者半,驻畅春园者又三之二”。乾隆也是一年之中约有半年的时间驻跸避暑山庄。在此期间,由皇帝指派或批准韵大学士、军机处和各部院大臣扈从行在,处理政务,因此,避暑山庄在当时又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这就说明,“康乾盛世”与清帝在山庄处理军国重务及其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避暑山庄以及融汇汉、藏、蒙各族寺庙建筑艺术的外八庙,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园林艺术和宗教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康乾盛世”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昌盛的体现;而且,正是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才形成了避暑山庄及其寺庙群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正(一)清代的康、雍、乾、嘉几朝,国运达到顶峰,皇帝也很长寿。因为长寿,所以特别尊老、敬老。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六十寿诞。他想起一个主意,要在畅春园举办一场"千叟宴",邀请一千个老人前来喝长寿酒。根据史载,参加这场大宴的老人,达到1900多人(其中90岁以上者33人,80岁以上者538人,70岁以上者1823人,65岁以上者1846人)。真是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北京西三环路,在万寿寺南端西墙外往北的一段原有一条仿苏州样式的街道,街中店铺林立,商号栉比,店中伙计皆吴侬软语。这条街甫起芦花渡(今紫竹院公园),北至畅春园南宫门,全长三里。南口有一石坊,上刻“苏州街”三字,北部有孔雀亭一座,亭基呈八方形,汉白玉石垒砌,上建木质八角垂檐亭,柁椽柱檩油漆彩绘,上嵌珠玉翡翠,亭檐满铺特大孔雀翎,  相似文献   

10.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当时八旗军已经没有了,就是圆明园的太监拿起武器抵抗了一下,但很快就被消灭了。6号占领的,7号就开始进行抢劫,经过英法侵略者的抢夺以后,圆明园的珍宝几乎就被抢光了。之后英军决定要烧圆明园,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烧圆明园是为了掩盖侵略罪行,不是。在英法联军看来,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11.
名父之子     
李国文 《中华遗产》2007,(10):22-23
龚自珍是名人,龚自珍的儿子,应该也算得上是个名人,因为圆明园是他引领英法联军去烧的。  相似文献   

12.
京西太平鼓     
《文史月刊》2013,(1):2
京西太平鼓,是受河北太平鼓的直接影响,流行于京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太平安乐",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特征"扭劲"、"颤劲",男性舞者  相似文献   

13.
正《英法联军为何只烧圆明园,不烧紫禁城?》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却没烧紫禁城,这是为何?笔者认为其中有以下原因——1.英、法两国政府都不希望清政府垮台,故联军尽量避免进攻紫禁城,以免将咸丰帝逼至拒降的程度,致使无法和中国议和,更不可直接推翻清王朝,导致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焚毁紫禁城,有极大可能会导致联军和清政府之间的战争扩大化,让太平军从中谋  相似文献   

14.
一康熙中叶,全国完全统一,财力逐渐充裕了。金戈铁马,千里征战不就是换取“宁神受福”吗﹖天下太平,江山已固,皇帝佬儿也该下马清闲清闲,消遣消遣啦。选择风水宝地,大兴土木,安居乐业则是顺理成章。两千多年来,一次次朝代的更迭,一个个皇帝的上上下下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康熙在明代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修建了畅春园。雍正做皇太子时,康熙将畅春园西南的一块土地赐给他建园,并定名为“圆明”。还写了匾额悬挂在圆明园的大殿上。“圆明”二字,按雍正《圆明园记》中的解释是“圆而入坤,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  相似文献   

15.
赵赟 《安徽史学》2021,(1):143-150
清代保甲制度在盐务系统的推行,强化了对基层灶户的监控,重在源头上稽查和告发私盐.文章重点考察两淮盐场保甲制的产生与实施、内容与特点,以及与州县民户保甲的区别,揭示灶户保甲在清代的适应性生成和演化的问题.一方面,食盐国家"专卖"体制,决定了灶户保甲的"专制"主义特色,组织化的保甲制与火伏制,共同构成盐务系统的基层治安网络.另一方面,灶户保甲的废弛,折射了保甲制"集体性惩罚"的悖论,"厉而不严",实质是社会衰败在盐务系统的突出表现与反映.  相似文献   

16.
杨小林 《收藏家》2007,(7):71-74
1.烧蓝工艺历史细金工艺中的烧蓝工艺与景泰蓝、卡克图、点翠统属中国的特种工艺范畴,烧蓝也称"银蓝""银珐琅",这种以掐丝、点蓝、烧蓝为主的工艺兴盛于清代。  相似文献   

17.
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计划。这是一个蒋介石与周至柔密谋多时、准备多时的计划。蒋介石为什么要取消这一计划呢?因为他最后认识到,即使他能把天安门地区炸个稀巴烂,他们能得到的只是中国人民的更加愤怒和美国人对蒋介石黔驴技穷的蔑视。还有,天安门广场与故宫相连,把故宫炸了,把北京的古建筑炸了,蒋介石不就成了烧阿房宫的项羽和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了吗?  相似文献   

18.
故宫等处所藏时代较早的"宫苑图"甚多。旧称:这批画创作于唐初,作者是李思训画派。长期沿用此说,决非无因,也基本上是对的,但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李思训属于阎立本画派。这批画,创作于隋至唐初,作者应属阎立本画派,而且应属于阎立本画派的早期作品。此类作品,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就有《宫苑图》卷、《宫苑图》轴、《京畿密雪图》、《九成宫图》;故宫运往台湾的类似之作有《曲江图》、《上林密雪图》等三幅;此外,流落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有《宫苑图》团幅;上海博物馆还有《云山殿  相似文献   

19.
邓妮 《神州》2010,(12):24-26
1707年,康熙帝决定将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园林赏赐给胤禛,亲题圆额"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后占领圆明园,并把园内财务抢劫一空。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最后下令烧毁圆明园。在大火连烧三个昼夜之后,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1904年,清政府裁撤了圆明园总管机构,圆明园从此无人管理  相似文献   

20.
金鉴 《文史月刊》2009,(12):31-31
圆明园是我国清代盛时最大的皇家宫苑之一,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六朝,兴建历时150年之久,是我国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圆明园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相互辉映,是东西方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典范,在世界上享有“万园之园”的盛誉。然而,它却历尽了磨难——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