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道在天涯     
正"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古道,是祖先的脚印,一层又一层,一年复一年,踏出来的文化和历史,上面缀满古人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无论是诗人笔下的"古道西风瘦马""咸阳古道音尘绝",还是歌曲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道的意象萧然悠长,充满历史的余韵。  相似文献   

2.
<正>从"茶马古道"到"万里茶道",在马王堆汉墓里,在盛唐宫廷中,在成吉思汗马背上,在大明王朝茶马司,在左宗棠的新疆行营里……穿越千年,在曾经兴盛繁忙的"茶马古道"上,安化黑茶始终披着一层颇为神秘的薄纱。在"一带一路"倡议在多个领域被延伸的今天,沿着安化茶马古道在历史上的脚印寻觅,不难发现,安化茶马古道和黑茶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3.
<正>六月的拉萨天空湛蓝,花繁叶茂。在雪域高原最美好的时节,古城拉萨张开热情的臂膀,迎来6月14日"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启幕。西藏是历史上"唐蕃古道""茶马古道""蕃尼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构建者,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西藏也是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陆路通道,是国家确定的沿边地区开放开发重点区域,是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具有特殊的战略优势和政策优势。围绕"'一带一路'与西藏开放  相似文献   

4.
张松斌  张华玺 《沧桑》2010,(6S):45-47
千百年来,上太行入中原惟有"太行八径"可通,而在晋东南与豫西北界连界的平顺段就有"三径",皆是在悬崖峭壁就势雕凿和用石头铺就的羊肠小道,当地人称之为"梯",处于晋豫古道咽喉部位。在古代战争、通商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冰土西没了黄尘古道",逝去了历史记忆。为给历史研究、旅游开发提供些史料,笔者谨就晋豫古道平顺段的几段梯道简略述之。  相似文献   

5.
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它在"茶马互市"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作为蜀茶的主要产地,雅安自唐宋以来,一直发挥着汉藏文化交流的天路作用,为藏族同胞发明了人工发酵的边茶。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03,(3):74-74
依托茶马古道,建立大三角旅游经济圈 罗莉发表在《西南民族学院》2003年第二期上的文章,通过对茶马古道古今历史地位的对比剖析,即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汉藏贸易的交通驿道,而现代的茶马古道则是藏、川、滇大三角的重要通道和黄金旅游线,这条旅游线上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从而论述了要依托茶马古道,建立大三角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7.
资讯     
<正>黄山遗产地举行"古步游道建设项目"专家论证会11月27日,黄山景区管委会组织召开了古步游道建设项目专家论证会。清华大学、《世界遗产》杂志、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黄山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黄山景区管委会副书记范清棠指出,黄山登山古道不但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近年来,景区管委会在黄山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希望通过古步游道建设项目,对皮蓬等3条古道保护与利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为即将进行的古道恢复、利用与修缮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洪伟 《旅游》2008,(6):80-85
那一队队南来北往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的马铃铛声从茶马古道上消失了,从茶马古道的源头带来的茶叶清香味,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散去……只留下了那遗留在青石板上的马蹄印,古老的街道、戏台、马店和沙溪寺登街这个茶马古道上惟一保存完好的古老集市,在对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9.
正陇蜀古道是蜀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5年10月,首届"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在秦蜀古道和陇蜀古道汇合之地甘肃徽县召开。彭邦本、高天佑等学者就蜀道及其分支陇蜀古道冠名、历史演变、科学内涵、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探讨,其中高天佑建立"蜀道学"的建议和设想值得关注。石志刚《赵抃和他的〈过青泥岭〉诗》透视了青泥岭在"心静如水的信佛之人"心中的"无所谓‘难’,无所谓‘易’"的别样感悟。冯岁平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指出  相似文献   

10.
河州茶道     
河州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在地——临夏市。历史上称其为旱码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唐蕃古道、甘川古道的必经之地。  相似文献   

11.
茶马古道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在滇西北、川西至藏东南进行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本文试图在认识茶马古道历史的基础上,探讨雅安在这条古代驿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资讯     
《西藏人文地理》2016,(4):156-157
正"茶马古道"文物联展举行由云南、四川、陕西、甘肃等8省区推出的"茶马古道"文物联展近日在拉萨举行。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里,近400件年代跨度5000余年的精品文物陆续亮相,这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茶马古道文物巡回展览。茶马古道是连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在亚洲中部高原地带形成的完整交通网络。西藏作为茶马古道上重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走进武定,这样的历史文化将与你不期而遇。"七·七"茶馆亘古以来,武定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古城。据《经世大典》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辟昆明经富民、武定至四川成都之驿道。方国瑜先生按:"此为川滇交通之重要线路。"武定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马帮和商人们云集,至今还有命名为中马街的古街道,那里是最繁华的茶马客栈。茶马文明古道上的这座重镇古城,自然少不  相似文献   

14.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的路线主要分为南北两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开始于唐朝,兴起于宋朝,繁荣于明朝,衰落于清朝。茶马古道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马古道是当今社会的黄金旅游之地,同时茶马古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拥有同一个星球的人类,在向文明社会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合并为不同的民族或国家。但不同肤色的人类在不同地域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却相互诱引着对方早已埋在心底的交流欲望。丝绸古道,作为一条贯通亚欧大陆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国际性通道,正是东西方人类相互交流的产物。交流,使丝绸之路得以全线辟通;而丝绸之路的畅通,又反过来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丝绸古道,是一条悠长的世界商路,这不仅是就其空间跨度而言,即就是其时间跨度,也是十分久远的。远在汉使张骞凿空之前,这条商路已区域性的开通了。如先秦之前就开通的从西域到中原的运玉之路;公元前六世纪大流士从中亚修至小亚细亚半岛的绿洲道路等等。它们便是丝绸古道的雏型,在这些尚不完善的通道上,早就活动着一批批商旅的身影。  相似文献   

16.
<正>藏语里,"玉树"意为"王朝遗址"或"部落遗风"。为万山之宗,百川之祖。相传为格萨尔王建立的岭国所在地。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玉树处于康藏文化的交汇点上。有"玉树二十五族之角尖,卫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卫藏,下接汉区,唐蕃古道穿境而过,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藏》2010,(5):92-92
王丽萍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七期上发表文章,以国外文化线路理论阐释为前提,分析滇藏茶马古道蕴含的文化线路特质,提出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茶马古道作为唐末以来的民间贸易通道,是联系汉、藏、傣、拉祜、哈尼、纳西、自、彝、傈僳等民族的纽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凝聚和积淀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今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滇藏茶马古道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联系是认识我国西南边疆发展、巩固和中国历史整体性不断加强的途径。滇藏茶马古道是增强汉、  相似文献   

18.
郑国穆 《丝绸之路》2011,(16):18-27
本文主要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视角对甘肃茶马古道及其文化遗存做了考查和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考古遗存和地志文献所记载的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方式,在探究甘肃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走向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甘肃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甘肃陇南、甘南、临夏地区,历史上就是南下四川、陕西,西进青海、西藏地区必经的中间地带,是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之一,其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相对丰富。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11,(7):54-57
我的故乡在长城脚下、晋蒙交界处的塞北右玉县——历史上,她最为显著的地理标志,当数长城"杀虎口",亦称之为"西口",即著名的"走西口"的那个西口。曾经,古道之上,一曲悲歌,伴随着漫天黄沙与狂风,说不尽西口路上辛酸往事、悲欢离合。是的,西口古道尽管是条有名的古商道,但也是一条人口大迁徙、大逃荒之道,留给后人太多凄凉、苦痛、艰辛、乃至于不屈与抗争的记忆。  相似文献   

20.
正碑文与匾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载体。居于西藏昌都边坝县至今保存的三幅完整碑文匾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昌都历史文化发展难得的实物例证。边坝县位于昔日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其境内的夏贡拉山(汉语称之为丹达山)就是历史上卫藏与康区的交界之山,被史书称为"入藏第一险"。记载丹达庙最早的汉文史料为马少云、盛梅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