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门子助力广州佛山城际地铁运营快捷准点,确保双城居民安全舒适出行。佛山,一座因功夫而闻名的"武术之乡"。在这里,生活着一位自幼习武的蒙师傅,痴迷"咏春",已数十载。蒙师傅每周都会搭乘广佛城际地铁,往返于佛山与广州,传授"咏春拳"。广州与佛山,地缘相连、文化同源,佛山的蒙师傅与广州的徒弟在地铁里切磋技艺,40分钟的旅程,让百年咏春,花开珠三角。  相似文献   

2.
正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一个地方重要而富特色的文化元素,是"记住乡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和区域印记。在广州市海珠区,与中山大学东面紧邻,有一个地名称"鹭江"的地方。这个名称已有一段历史了,不管是广州本地人,还是外地的匆匆过客,应该比较熟悉。因为这一带有知名的中山大学、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中国造船厂、广东荣军医院,及广州市第六中学等,有公共汽车站、地铁站。但是,现在"鹭江"之名却引起争议,有一些人提出:其实应该称为"鹭岗"。  相似文献   

3.
尹业初 《沧桑》2008,(5):106-107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而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也就是在反思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图片新闻     
<正>2019年7月19日,广东、云南、广州、昆明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珠水墨韵歌盛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画展"在广州开幕。图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张小兰在开幕式上致辞。2 0 1 9年9月5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第三期"文史沙龙——岭南书法传统的梳理与传承"在广州举行。图为文史馆领导和馆员们在会上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5.
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天河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07·广州乞巧文化节”于2007年8月23在天河正佳广场落下帷幕。本届文化节历时6天,展出乞巧作品上万件,共迎客52万人次,创下历史之最,开展了包括开幕式、摆七娘(广州民间乞巧节又称“摆七娘”,本刊注)、拜七娘、乞巧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会、乞巧文化研讨会、乞巧女儿形象大赛暨闭幕式、天河区十大和谐家庭评选活动、广州乞巧文化节乞巧精品展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国外传统绅士化概念的内涵与机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广州荔湾区逢源街道耀华社区为例探讨了市场转型期中国大城市传统绅士化运动的特征与机制。通过对绅士化特征的分析,本文指出广州作为转型期的中国大城市存在着渐进的自下而上的传统绅士化过程,并具有以下特征:以外来工商人员为主流"绅士",社区人口置换过程缓慢,政府主导社区的景观环境改造。其中,广州市政府的"退二进三"政策及旧城区的商业发展而非文化因素成为传统绅士化的主要动力,破碎的产权结构则是绅士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7.
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食在广州"已成为一个集味觉享受、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于一体的广州形象的宣传口号,成为广州吸引外地旅游者的重要品牌。通过对外地旅游者的抽样调查,探讨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的形象感知特征,结果表明:①广州整体旅游形象中,购物突出,饮食居次;②传统美食和饮食习俗受偏爱;③旅游者注重餐馆的用餐环境和服务,总体上对餐馆表示满意;④广州饮食的多元化特征在旅游者感知中表现明显。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形象感知特征对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广州饮食文化景观资源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霍新宾 《安徽史学》2005,9(5):68-75
广州国民政府时期,不仅是国民革命迅速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革命统一战线发生斗争与分化的转折点.以国共党争为主线,此阶段的工商关系因党派政治的渗入而愈趋复杂,并呈现出"对抗与合作"的双重态势.这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工人代表会与商界的阶级对垒,而广东总工会等国民党右派工会则与商界取合作姿态.尽管此时工商间的阶级分野取得明显实效,但也毕竟有限,这与国民党"阶级协调"的政治统治逻辑及广州"劳资混合"的行会传统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改正朔、易服色"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曹魏的"改正朔、易服色"正是这一传统在汉晋之间发生变化的重要环节。魏文帝曹丕的"改正朔"不改历法而定服色、牺牲,奠定了由"禅让"所建的新王朝跟由"革命"所建的新王朝的不同的传统,即改历法与改服色可以不同步。此后,魏明帝"改正朔"恢复了历法和服色、牺牲同步改易的秦汉传统,这也是明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众多措施之一。魏晋禅代后晋袭用曹魏的正朔与服色,则奠定了中古"改正朔"的另一种更为现实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后的中古王朝"改正朔、易服色"只是限定在跟名分有关的领域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金涛  张小林  金飚 《人文地理》2002,17(5):45-48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的探索,旨在引发对现代村镇建设活动的思索。文章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了传统农村聚落建造的相关特征表现:顺应自然的村落用地选址;注重整体架构以传达传统文化意蕴的古村落空间组织;富于变化而形式多样的街巷广场;因地制宜而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传统农耕社会"天人合一"的环境观的内涵,及其体现在农村聚落规划设计中的基本思想,即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态观、与传统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形态观、寄托民众关怀生命之情感的情态观、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意态观。  相似文献   

11.
一、广州地情资料整理与开发利用的意义 广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广州就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原市委书记林树森曾经用“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来概括广州历史文化的内核。广州各城区有着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特有的区域文化。由这独特区域文化而产生、积淀的地情资料.是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宝藏。在要将广州建设成为文化强市的今天,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情资料,有利于促进广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2.
陈垣先生是一位具有时代典型与代表性的学者,我们不仅要继承他的史学遗产,还要继承他的精神遗产。其学术精神源自厓山忠烈故事及新会家乡文化传统,又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代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滋养,由"钱、顾、全、毛"之思想进路,形成完美而成熟的援庵学术精神。援庵学术精神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自由、平等与民主的近代精神;第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第三,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第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与传统士人精神;第五,现实关怀的人文精神。援庵学术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其一生追求,契合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学养纯厚,善于在逆境中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在继承中创新,为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树立了一个典型和榜样。我们应当学习陈垣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挥其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对于1930年代因"读经"而引发的争论,仅从政治思想斗争及国民党寻求统治的合法性而展开研究是不够的.争论的背景和相关论述表明,它更主要是立足于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与现实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系的多种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化滞后"理论主张"王朝建国之时在前,其所产生的新文化在后"。本文作者以新王朝的物质文化是新王朝建立的标志,二者是依存关系,得出王朝建立与王朝文化同时产生的结论;以商王朝建国于二里岗文化C1H17阶段,以及遗民与遗民文化的历史命运,否定了二里岗文化由过渡期文化"融合"而成的观点,同时论证了夏商王朝更替的时间发生在二里岗下层早晚段之间的观点;最后通过为传统的"早商文化"概念正名,得出商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的各阶段表现为时空上的"先后"而不是"滞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清代学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体"为人体十二大块骨部的总名,既不合乎许慎的本义,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字相舛.文章从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以及中医学等角度,全面审慎地考察了"体"字的释义元语言"总"、"十二"、"属",论证了补遗"脉"的合理性,探讨了"体"字的异体词,揭示了"体"字的科学而富有中国特色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6.
<正>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庙会作为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故称"庙会"。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就其最初的功能而言,主要是用于娱神,然后逐渐增加了娱人的和经济的功能。广州本没有庙会,在广州类似于庙会的民俗形式被称为"诞",事实上,我国南方地区的庙会正逐渐消失,广府庙会的开放则是一种北方庙会的植入。而广州都城隍庙的修建则为这种植入提供了  相似文献   

17.
云南西畴县上果村壮族"祭太阳"仪式在"反结构"阈限期内具有"不完整倒置性"现象。在上果村的传统文化和村民生活结构中,"祭太阳"仪式的"反结构"具有生活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祭太阳"仪式中男性与女性"不完整倒置"的反结构现象蕴涵了上果村传统地方知识、壮族两性文化和仪式结构功能共同支配下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视野逐渐扩大,广州所辖区域许多祠堂、庙宇、民居等传统建筑中保存的壁画,即广州传统建筑壁画[1](以下简称广州壁画)逐渐引起人民的关注,近年连续有成果问世出版。[2]这些成果或出版物,虽然大多以图录为主,资料性质的"汇编"或"选录"居多,还远远谈不上深入的研究,但也渐渐显示出广州壁画所具有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正说过年,"腊八粥"原来是农民腾仓清理出来的各种陈杂粮合起来煮成的稀饭;现在流行的公司年会,在以前叫"倒牙";各家有各家的年夜饭菜单,但是一定要有一碗不切断的青菜和一盘金银丝,或者一碗寓意着"金银、清白、勤快、久长……"的安乐菜;到了正月十五,还有年味更加浓郁、更加讲究的的"请春客"……听陈蓉俊老人摆的这些龙门阵,跨越的年代久远,才发现有很多习俗早已消失不见,而保留下来的那部分也有些背道而驰,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这种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断裂,趋势堪忧。良好的文明发展进程应该是齐驱并进的:新时代的新生事物衍生不断,传统里的文化精髓也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20.
传统秧歌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包括现代舞台化在内的多种形式转换,与本土民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疏离。这一脱"俗"求"艺"的过程,大致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因应现代文化规则而自我调适,由此呈现出与本土民俗文化的暂时性远离,属于"被动疏离";二是创作主体因渴望被整合到现代文化体系中,而积极融入现代文化语境,呈现出与本土民俗文化的持续性远离,属于"主动疏离"。关注传统秧歌在现代舞台化过程中与民俗文化的不同疏离关系,理解其在形态转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有助于探索传统秧歌的历史脉络、当代转换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