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错位     
“喂,老赵,今晚有空吗?”[开头一句与下文衔接不紧凑,如在句末加上“咱们……”一句,上下文就连贯多了。] “啪”,老赵挂上电话,笑了笑[在“笑了笑”前加上状语“自嘲地”一词,更能突出老赵的个性。]——第13个电话。工作了这么多年,上班时间还没有谁给他打过私人电话。[此节末可添上一句:“今天究竟是怎么了?”可与下文的“在疑惑中”照应起来。] 他在疑惑中想起老主任那天饭桌上酒后吐露的话。[此句中的“话”可改为“真言”,并加上引号,这样诙谐多了。]还有小钱诡秘的微笑——是不是那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听爸爸说,某地的几个小青年在看电影的时候,发生了争执。为了“保”个面子,双方竟大打出手,造成了一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恶果。听说那几个小青年平时表现并不坏,可是有的竟无端送了命,有的坐了班房,于己于国均无益,这不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这样一句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小事上不能谦虚忍让,那就会坏了大事。善忍岂非真豪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说:“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弓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  相似文献   

3.
李拜天 《世界》2006,(7):74-74
要知道,任何真理都是从群众中来,最后还要到群众中去的。俗语就像家中的老人,常被挂在嘴边,但是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却越来越少。这种情形在近一百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显著。要知道,人们不是没有能力去赡养和关心自己的老人,在古代这叫“老吾老”,当然后半句“以及人之老”这里就更不用提及了, 他们只是越来越习惯于对老人的存在熟视无睹;但那句古话的另一半的前半截:“幼吾幼”却在近二十年来得到空前重视。同  相似文献   

4.
断?     
(作文是话题作文“目标”,用“断?”做题目有犹疑感,结合文章的内容,改用“向着太阳飞翔”为题会更贴合“目标”这一话题。) 蔚蓝的天空中,我欢快地飞着。虽然一端的线已断了,也许人们会为我叹息,但我认为,我并没有断。(这句话不易让人理解,且与文章中心内容不够吻合,宜改为“但我并没有断,我只是朝自己的梦想更靠近了一步。”) 很久以前,我只是一只普通的风筝,至少在还没上色之前。我的主人,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扎风筝的艺人。他是位和蔼的老人,每天跟他要风筝的孩子实在太多了,可他又不忍让孩子失望,只好在家将一切时间利用起来:扎风筝,画风筝……  相似文献   

5.
公园里,一位妇女带着孩子正在散步,两个热恋中的青年人正在秋千架上说着悄悄话,尽管他俩明知道周围早已站着一群小朋友等着玩秋千,周围还站着几位妇女,可他俩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明摆着,这个小伙子是个“刺头”,周围的人也都心知肚明。可偏偏有个小孩却看不到势头,依然一个劲地嚷着要玩秋千。只见一名妇女微微一笑,对孩子说:“好孩子,叔叔和阿姨难得有时间,就让他们玩一会儿。玩好后会让给你的。”两个小青年脸一红,赶忙跳下来,那位小伙子不好意思地说:“小朋友们,秋千是你们玩的!叔叔见没有人玩才玩的!我已经玩好了,你们玩吧!”这就是婉言…  相似文献   

6.
王彬生 《百年潮》2012,(9):37-39
正1951年1月,我参加工作进了中南海,开始几年在警卫处(后改为警卫局),后因机构改革,工作调整,又到了机要室(后改为秘书局),1971年调出,在中南海工作整整20年。在中南海期间,我常常见到毛主席,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的情景。那是我进中南海的当年夏天,一天晚饭后,我们几个小青年在勤政殿前的广场上乘凉。突然,毛主席出现在我们面前,叽叽喳喳的热闹场面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的心怦怦直跳,只见毛主  相似文献   

7.
街拍伦敦     
曹哲建 《风景名胜》2014,(3):112-128
“若是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生活。”在伦敦地铁交通图上,赫然地印着英国著名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的这句名言,他的理由是——“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  相似文献   

8.
晓川 《文史月刊》2012,(1):17-17
紫禁城各门内外石台阶上有许多栏杆,在栏杆的柱顶上,有一种球形的雕刻物,全部呈花头形,临近门洞外的几个在其顶端全部都有打穿的小孔。这种东西叫“石别拉”,又叫“石海肖”,是古代用来报警的警报器。  相似文献   

9.
简单     
又是一个秋天![删去数量词“一个”,句子更显清新明快。] 风吹下几片树叶[画线句若改成“风捋下一片树叶”,就更有新意了。],然后潇洒地放手。黄中含绿的叶片在风中翩动[要使句子更加形象,可在“风”后加上“的手掌”几个字。],似无助而又不失庄重! 一阵风,几片叶,奏响了一曲永恒的乐章,构成了一组生命的对话,[调换画线句子的位置,使表达更严密些。]不失为一种美,自然的。几根线索,可拼成一张图,几抹淡彩可绘出一幅画;[此句第2个逗号改成分号,在  相似文献   

10.
陈子凤 《收藏家》2006,(8):63-64
另外,馆藏中钱福元、孙义钧、孙篆钧的书法作品上均有燮人上款。费丹旭的《随月寻诗图》装裱完成后,燮人在其书堂左上方题款:“凉意浸三更,吟袖湿花露。素影度何迟,知有客寻句。壬寅春日燮人自题。”下钤一白一朱两篆字方印“彤”、“封”。燮人题的“壬寅春日”应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费丹旭作画已过二年。随后又请好友先后赋诗题字。“诗中有月月有诗,幽人索句,步履随之,皓影发悟,清光沁脾,取之不得,遇之在兹。燮人先生属炎秋题。”下钤长方形朱文印“蔶绣”。“诗本随境生,须待静者遇。矧逢夜色佳,露脚湿寒兔。心地两空明,与古成良…  相似文献   

11.
中央少儿频道每晚都会播放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奶奶艰难地站立着,可车上的人却相互推卸着谁也不愿意站起来让座,最后,一个小伙子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奶奶。每每看到此,儿子鹏鹏总是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语子贡曰:“予一以贯之”的含义,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孔子强调其学说是由一个最根本的道理贯穿着的。宋儒多主此说。二是孔子强调其学知都体现在行事之中。清儒多主此说。二说之误皆在混此句与孔子语曾子“吾道一以贯之”为同义,因此,前说明显不合此句语境;后说虽揭出“行事”之义,但仍拘牵于孔子语曾子句的语义,弃“贯”本义(贯穿)而用借义(行事),有滥用通假,顾此失彼之嫌。正确解释当为:我(孔子)用躬行(道德实践)来贯穿获得学识才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丁文 《北京文史》2004,(2):24-25
老北京有句俗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可见潭柘寺历史的久远了。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这座寺院初于西晋,建时称为“嘉福寺”;在唐朝兴旺时称为“龙泉寺”;在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重新修建,敕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皇帝下诏改名为“广善戒坛”;在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时敕改为“嘉福寺”。  相似文献   

14.
读了谭科模、陈德谦的《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注释的两点意见》(载《贵州文史丛刊》八七年第一期)一文(以下简称“谭文”),我有几点意见,写出来与谭、陈二君商榷,并求正于读者。一、“谭文”认为有的杜诗注家“认为‘巴峡’无具体地点”’其实不然。据管见所及,注家们都指出了“巴峡”的具体地点。请看: 仇兆鳌《杜诗详注》在“即从巴峡穿巫峡”句下注云:“旧注: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有的杜诗注家,在此句下无注,那是因为他处己注,如:  相似文献   

15.
<正>沿河的树荫下,不时传来"啪啪啪""笃笃笃"的声音,这声音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轻微,只见一个老人坐在矮木凳上,弯腰敲着一只白铁盆,神情十分专注。那动作是那么的灵巧娴熟,似在弹奏一支乐曲,敲打出的是一种幽静。老人名叫林恒飞,在这里摆摊白铁加工十多年了,有人叫他老林,有人称他林师傅。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见人肩挑一副担子,一头担子上插着几片光亮亮的白铁皮,一头是生着炭火的小炉子,步履缓慢地沿街走巷,晃动着的担子,不时发出铁皮的碰击声,继而听到一阵吆喝:"有修锅修盆的噢——",那声音不是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还是三四个月大的胎儿时,就开始生长头发。出生时,头皮上的毛囊数已定,从此只少不多。亚洲人平均有10万根头发,拧在一起可吊起两只成年大象。头发属于人类值得炫耀的第二性征,无怪乎护发剪发可以发展出庞大生意,一句“待我长发及腰”可以在网上爆红。青丝如此重要,护理必不可少。且先从头发的解剖与生理学说起。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两个老人生得三个儿子。儿子们长大后,爹就对他们说:“你们三个,哪个有本事去把天上的白龙马拉来养着,就能讨来天上的仙女做媳妇。你们自己凭本事去找白龙马吧。”哥三个出门了,走了几天后到一个山头上,那里有三股岔路口。大哥走上股路是人路,二哥走下股路也是人路,中间那股路  相似文献   

18.
母爱是偏方     
我不知道从何时起得了这么折人(“折人”一词不够规范,可改为“折磨人”)的病:胃病。(此处应写明此病的“折磨人”的症状,与下文呼应)也不知从何时起药柜里摆满了各种胃药、止疼药,但总之,(这三个字应该删除)这些药服用时能减轻症状,但旧病复发再服用上次的药就没有用了,(加上“依然”两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到医院看病,医生每次开药都是“老三样”,(应说明“老三样”具体指什么)还附加一句令我耳朵都生茧的话:“少吃辛辣食品,多饮水,饮食  相似文献   

19.
(三) 床、榻类 雍正元年四月初七日,怡亲王奉旨:“着做矮栏杆床一张,长七尺,宽五尺二寸,高一尺二寸,右边扶手上配做楠木夔龙式衣架一件,随帘子。左边扶手上配做楠木夔龙式帽架一件。钦此。” 雍正元年七月二十三日,郎中保德传旨:“着做松木床一张,长七尺五寸,宽五尺五寸,连架子高六尺五寸。不要甚重,做轻着些,周围安楠木栏杆架。钦此。” 二十六日,郎中保德传做杉木矮床一  相似文献   

20.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06,(11):63-66
78岁的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站在那棵粗大的桑树下,慢慢摘吃着紫嘟嘟胖乎乎的桑子,果实挂满了老桑树,枝头显得沉甸甸的。六月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老人的脸上,呈现着斑驳,忽明忽暗。老人转过身,用纯熟的汉语说:“甜的很,你尝尝嘛!这是我爷爷霍加木尼牙孜佐尔敦的第二个夫人阿拉木罕种下的,100多年了。”老人感叹地抚摸了一下老桑树,轻轻哼着:“阿拉木罕你在哪里?吐鲁番西300里。”然后说我的奶奶阿拉木罕就是你们汉族人王洛宾写的那首歌里的阿拉木罕。”说着,他呵呵笑了:“不过歌词有点小问题,有一段时间不是在‘吐鲁番西300里’,而是吐鲁番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