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意志长期邦国林立,各自为政,一直阻碍着它的社会的发展。1848年革命试图解决德国统一的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叛卖和无产阶级发展的不成熟,自下而上的通过革命统一德国的道路失败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再次高涨,但无产阶级仍未发展到足以肩负统一德国的领导重担,于是正在兴起的普鲁士夺取了这一运动的领导权。因为当时“除了萨克森,德意志任何一个邦的工业发展程度都没有达到那怕是接近普鲁士的水平。”普鲁士众多的容克地主逐渐走上了资产阶级化的道路,他们  相似文献   

2.
靳艳 《史学月刊》2007,(8):128-131
一对于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前的对俄政策,大多数论者认为,是利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后地位衰弱的需求,但对于德国统一后的对俄外交,则颇多歧见。(参见王鹏飞:《俾斯麦是怎样充当俄国外交奴仆的?》,载《世界历史》1982年5期,第26~35页;邱凯淇:《俾斯麦外交再讨论———兼与王鹏飞同志商榷》,载《世界历史》1983年6期,第34~45页)恩格斯曾赞叹马克思预言历史事件结果的惊人才能,在为《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所写的“导言”中,恩格斯说:“吞并阿尔萨斯—洛林……之后,德国就得要么公开成为俄国的工具,要么在稍经喘息之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马…  相似文献   

3.
1871年,德国在俾斯麦的运筹帷幄下完成了统一大业。德意志帝国的成立,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恐慌和畏惧。人们对并吞阿尔萨斯和洛林记忆犹新,深怕新成立的帝国会穷兵黩武,进行新的领土扩张。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帝国成立伊始,俾斯麦就在官方文告以及在帝国国会的演说中多次强调,德意志帝国在欧洲或欧洲以外不再有任何的领土要求,德国的政策仅仅是维持欧洲的原状。可是在他担任首相的最后几年里,他一改其最初谨慎克制的作法,也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一样推行起帝国主义扩张政策来。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的德国工人阶级和刚刚产生的工人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面临着一个迫切而复杂的任务,即如何对待由俾斯麦发动的统一德国的王朝战争,才能既符合德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统一德国的战略目标,又不违背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原则;既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中美苏三方关系及其微妙、复杂的时局演变和意识形态的要求而制订的。此政策的制订,对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冷战”中的苏美关系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促使新中国制订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冲突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美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谋求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国自身力量与其霸权野心的差距,决定了美国希望.国共和平解决内争。1945年12月15日,杜鲁门发表对华政…  相似文献   

6.
俾斯麦忠君爱国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俾斯麦是德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9世纪中期,他领导近代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并把德国引向现代化的进程,使德国从一个备受强邻欺压的国家上升为欧洲的强国。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中,俾斯麦的忠君爱国、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不仅直接影响德意志选择了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而且对统一大业得以顺利完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对俾斯麦这个历史人物并不陌生,但对于俾斯麦生平的活动和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对他的评价和争论,却并不清楚。特别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多年来,西方史学界对俾斯麦的研究和争论,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一九七一年西德出版的《一九四五年后历史学中的俾斯麦问题》(下略作《俾斯麦问题》)一书能为我们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俾斯麦问题》是一本争论性的论文集,由罗塔尔·加尔编辑并写了导言。文集收辑的二十三篇论文,是战后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大多是执教于西德、瑞士诸大学的“俾斯麦家”,也有象美国的亨利·基辛格博士这样的政治活动家。因此,这部论文集比较集中地、典型地反映了战后西方史学界(以西德为主)对俾斯麦的最新看法、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徐健德国第一次民族统一一直是我国史学界关注的话题,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政治人物俾斯麦以及他的外交活动和政治统一的关系,而对德国统一的经济前提却鲜有论及。关税同盟是德国历史上经济融合以及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最好范例,对它的探讨不仅...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苏联忙于应付对德战争无暇东顾,停止了对华援助,国民党遂冷却了抗战爆发以来与苏联的密切关系,将其寻求外援的对象转向美英两国,美英为加强中国抗战也对国民党进行了巨额援助,国民党与美英关系迅速升温,借此国民党积极开展了谋求大国地位和修约外交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使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站在外交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在孤立、集体安全和与德国联合之间进行着选择。苏联积极倡导进行三方谈判,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孤立政策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在此情况下,苏联实现了与德国由敌对到联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使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站在外交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在孤立、集体安全和与德国联合之间进行着选择。苏联积极倡导进行三方谈判,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孤立政策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在此情况下,苏联实现了与德国由敌对到联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有关德国著名“铁血宰相”——俾斯麦功过的争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没有停止过。时过境迁,俾斯麦毕竟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德国议会通过决议,在俾斯麦的家乡福里德里斯鲁(Friedrichsruh),为他建立纪念馆。  相似文献   

13.
德国是一个在近现代世界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很多大事的发生都和这个国家有关,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冷战的开始等,从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开始,欧洲大陆的均势就和德国的兴衰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德国统一的背景及统一前的经济景观,论述了统一产生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进而在分析了人口迁移流与失业率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统一后的空间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16.
常帅 《沧桑》2014,(6):32-34
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从仅仅是贸易、经济利益的获得场所到二战之后的战略核心区域,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开始成为美国全方位的战略利益关注区。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又经历了四位总统的制定和执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旨在重点观察冷战后美国对东南亚的外交政策,围绕着美国的国家利益,东南亚在如今又成为了美国的重点关注地区,以维护其不断下降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7.
也谈较真     
陈进华 《神州》2012,(8):174-174
较真是一颗刺,扎在那条明哲保身、圆滑处世的神经上。它固然带来了或多或少的伤害疼痛,但同时驱除了我们心中的浑噩,让我们认识自己,看清世界。所以我们需要较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需要较真。  相似文献   

18.
也谈交通路     
看了《武汉史资料》2002年第10期刊登的《交通路忆旧》(作叶经元)一,总觉得该尚有言未尽意之处。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武汉的八旬老人,想对该没有提及的史实作一些补充,并谈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相似文献   

19.
1941年5月,德军装甲部队在欧洲大陆正横冲直撞,所向披靡,而海军却没有大的建树。在贝格霍夫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议上,海军元帅雷德尔卑怯地伫立一旁,忍受着希特勒的斥责。直到希特勒口干舌燥之后.他才解释,说已经有所安排,准备采取一次决定性的行动。行动代号:“莱因演习”。  相似文献   

20.
也谈称谓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提出,称谓要规范化,指出称谓有其社会约定俗成的一面,但也不能任其自流。读来颇有同感。从历史上看,称谓总要具有时代感,社会变革时代,称谓变化也大。归制度下的法国,“小姐”只能用来称呼贵族的女儿,可是旧制度末,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往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