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些日子,我看到了北京历史博物馆转交我们鉴定的一批黄志和同志由福建省龙岩县发现的认为是打击的石器。这批材料由形状上看虽然好像是打击石器,其实并非石器,乃是大啮齿类动物所咬成的各式各样的泥灰岩块(图1—3)。同样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陶窑的产生与发展,对于陶器的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陶窑的研究对于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制陶工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陶窑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陶窑的演变以及湘西北鄂西南、鄂西北豫西南两个区域的陶窑进行纵向演变分析以及横向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陶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陶鼎研究余西云Theneolithic.potteryDing(tripodvessel)inthemiddleterritoryofChangjiangRiverisdi-videdintothreeclassesandseve...  相似文献   

4.
正目次一典型器的类型学考察二文化因素分析三分布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长江中游处于南北和东西文化的交通枢纽,历来是多种文化汇集之地。随着瓷器的发展,两汉时期该地墓葬出现了多种器类、不同器形共存的情况。本文拟从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入手,研究这些器类的来源和变化。长江中游为一文化地理概念,相对于江东(今苏南、浙江和上海)和岭南地区(今两广)而言,其范围包括今湖南、湖北和江西全境。  相似文献   

5.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文化时期为全新世大暖期初期的第一个适宜期。大溪文化开始时正处于大暖期的鼎盛时期 ,此时温热多雨。从大溪中期偏晚阶段开始 ,气候转冷 ,洪水位升高 ,江汉湖群扩张 ;到大溪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早期出现冷锋 ,并出现较高洪水位 ,云梦泽基本形成。屈家岭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气候重新变暖 ,降水增加 ,洪水位降低 ,湖群萎缩。从石家河文化中期偏晚开始 ,气候又开始恶化 ,气温下降 ,洪水频发 ,同时云梦泽再次扩张。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过程与其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之间存在着很强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史前刻划符号在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中,内容和造型丰富,研究较少。刻划符号的发明和使用传递了史前人民的信息,对于文字起源、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地区的古铜矿刘诗中,曹柯平,唐舒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考古工作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多处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铜矿遗址。这些采铜遗存与大量出土或传世的精美青铜器相辉映,以丰富翔实的实物资料印证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历史是一部独立、...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言之市镇 ,是指明清时期介于县城与村落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本文所讨论的长江中游 ,是指明清时期的湖北、湖南及江西三个区域。明清时期 ,长江中游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与此同时 ,亦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由三部分构成 :官方进驻机构及文武要员、兵士 ,乡村基层组织 ,介于官商之间的牙行及牙人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地区古为“蛮荒之地”,但自汉末三国以后,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衰退,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游各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这一地区迅速得到开发,到六朝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已有了显著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均有了长足的进步。长江中游的矿冶、造船、纺织、制茶、制瓷等手工业在全国同样享有盛名。瓷器生产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它的兴衰可以从侧面反映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长江中游地区墓葬中出土了越来越多的瓷器,并发…  相似文献   

11.
<正>一、研究意义、课题目标、课题时空范围1.研究意义中华文明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系统,是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演进的结果,因而它历经了多元而及一体的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江中游地区则处于中原文化向南直接的辐射之下,它既经历了自身的文明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参与了早期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2.
根据城墙建筑方式和材料的差异,中国史前城址分为了三群。而对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城墙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城墙并非一成不变,城墙在使用中会被逐渐加厚。并且,一座城城墙的加厚会引起其他城的连锁反应,最终每个时代的城墙墙基的厚度会形成一个合适范围,并与其废弃的年代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地区商时期铜器窖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铜器窖藏进行分析,指出商周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铜器窖藏具有收藏性质,窖藏铜器的主人是荆楚民族。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向安强学界周知,在以往的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研究中,学者们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云贵一带和长江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长江中游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使人们开始注意到长江中游在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研究中的应有地位,甚至有新观点认为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15.
王磊  高倩 《人文地理》2018,33(6):96-102
近年来,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文献大多从人口维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缺乏多维视角,其结论的参考价值有限。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位序规模法则以及空间基尼系数,从人口与产业两方面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人口呈多中心分布,产业呈单中心分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均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可运用人口引导产业流动,以推进多中心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和钻孔孢粉资料等,对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战国初期,该地气候温暖湿润;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武帝后期,气温下降,气候温凉,极端寒冷事件不断出现;约从公元前100年始,气温明显回升,至公元初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复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公元之初的新莽政权时期,气候经历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降温过程大致持续到东汉明帝时期;之后至东汉中后期,气候暖湿,尤其是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东汉后期,气候再度出现了幅度不大的波动,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降温的开始。此间气候虽屡有起伏,但总体而言,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仍以暖湿为主,气温略高于今,或与现今差别不大。在干湿状况方面,具有干湿相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任放的《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 0 0 3年 1 1月版 ,4 0 8千字 ,共 4 0 6页 ) ,是近年来研究市镇史难得的一部佳作 ,它的出版意味着我国城市 (含市镇 )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上世纪 70年代以来 ,中国市镇史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学者如施坚雅、山根幸夫、斯波义信、赵冈、李国祁、樊树志、刘石吉、森正夫、川胜守、林和生、石原润、王树槐、梁淼泰、陈忠平、王卫平、陈学文等 ,从不同角度 ,以不同方法 ,在不同层次上着手市镇史研究 ,成就卓著 ,蔚为大观 ,使中国市镇成为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时间,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自从1977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结合《中国陶瓷史》的编写,在上虞县境内首次发掘了东汉的青瓷窑址,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出土的瓷片作了多次测试和化验以后,多数学者认为至迟到东汉晚期中国已经正式出现了成熟的瓷器。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东汉瓷窑均集中发现于浙江东部的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市县。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些东汉墓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史前古城与稻作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长江中游史前古城的地理环境及古城与稻作农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器座是一种不同于支脚的承托物,大多呈上下均不封闭的中空式圈足形状。使用时,将器座垫放在器皿之下,可以托起器皿并增加启民的稳定性(图一) 器座在我国的新石器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