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人在马来西亚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由于社会发展和变迁,华人在各个时期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台湾学者刘文荣在他的《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之演变》(海外华人经济丛书第五种,华侨协会总会编印)一书中,分六个阶段剖析了华人在婆罗洲和马来  相似文献   

2.
当21世纪微笑着站在东方地平线上,向我们招手的时候,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将以怎样的面貌迎向新时代呢?当世界趋向改革开放、自由开明的时候,((19年教育法令》和《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令》却对民族教育施以“捆绑”,华文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当前华语华文在亚太区域和世界上的应用价值和地位日益提高,马来西亚教育部长却扬言:如果查教总申办的新纪元学院是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他没有权力给予批准(《星洲日报》1996年1月9日)。当前华语文走红全球,“古老的文字和硅世界的奇特结合,将给亚洲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现有五百万华人,①他们构成了中国本土以外的一个最大的华人社群。就东南亚国家来说,马来西亚华人在本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之大,仅次于新加坡。因此,在马来西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华人是起着重要作用的种族集团。在这一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所采取的政策。不能不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华人移民是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里所谓的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公共资源的分配从不合理状况向相对合理状况的变化。马来西亚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其公共资源的分配权长期由英国殖民统治者把持。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第一步就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马来西亚独立后,在制度上给予了马来人许多特权,而华人等非土著居民则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明显呈现一种不合理的状况,因此,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第二步是通过具体的权力分配制度,尽可能维护和扩展华人等非土著居民的利益。第三步则是打破种族界限,使资源的分配以个人、群体的能力和奋斗的结果为依据。其中,华人移民或以武装斗争,或以自己族群组织的偶然选择,或以自己经济利益上的牺牲,对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一)维护母语教育是各民族的基本权利华人是马来西亚三大民族之一,1988年度达504.2万人,占该国总人口的30.6%。无论是战前的开拓垦殖、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还是建国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华人都作出应有的贡献。联合国宪章规定“应尊重各民族文化及予各族待遇”;华文是联合国指定的五种国际文字之一;马来西亚宪法(125条)也确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三保山位于马六甲市中心。三保山与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访问马六甲以及当地华人的历史密切有关。1984年,马来西亚马六甲州政府计划铲平三保山,将该地区发展为商业和住宅中心,而当地华人社会奋起开展维护三保山的斗争,因而发生了轰动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本文主要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内部关系几个方面简要分析新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8.
华人参政是二战后海外华人发展史进入一个新时期的特点,是海外华人经历三大变化的必然结果:一是华人落地生根观念已根深蒂固,认同所在国为新祖国的必然结果;二是华人抛弃重经济轻政治的传统观念,认识通过参政来保障本民族正当权益的必然结果;三是华人经济实力增强和社会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离开这一条件谈不上参政。参政表明海外华人的公民自觉意识已完全确立,即意识到同所在国人民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并尽公民义务。这种意识的确立,使华人关注当地政局,参与当地政治,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为之效忠。参政使华人同所在国命运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9.
跨世纪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廖小健文化,博大精深。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领域的种种表现,如思想道德等社会价值观念(如以仁、义、礼、乐、道、德、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等)、以文字为载体的所有文字表现形式(如文学、书法等),以及民族艺术、习俗、宗教等。广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特点廖小健一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华印三大民族为主体的多元种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包括新加坡)的华侨比当地土著马来人还多。战后新马分离,华族人口仍自始至终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在马来西亚二千万人总人口中,马来...  相似文献   

11.
影响马来西亚华人资本未来的因素很多,但关健的应是当地经济发展及政府对华人经济的政策。本文打算以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资本发展线索为依据,结合马来西亚近期的经济发展及当局的华人经济政策动向,对9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资本的发展趋向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是一个在种族、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强多元性的国家。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报告,截止1994年,马来西亚总人口为1970万人,其中马来人1150万人,华人520万人,印度人150万人。①520万华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其一,在国别华人绝对数上,...  相似文献   

13.
华人社团是华人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要继承者、发扬光大者。和许多国家、地区一样,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早期华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来西亚独立后,面对政府政策对马来民族的偏袒,华人社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维护华人文化的发展权益,保护并发展华人文化。本文试图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后,当地华人社团对华人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农时节日,其中的节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都与端午所处的特殊季节有关。但是,中国的端午节随着下南洋的华人传到南洋地区之后,尽管南洋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与大陆大不相同,南洋的华人仍沿袭了在汉历五月初五过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对于南洋的华人而言,端午节成为保持民族记忆、强化与故土的文化纽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政治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社会的政治活动基本和马来亚本土没有联系。本世纪初,马来亚华人社会曾是中国维新志士和革命者的活动基地和避难所。同盟会在新加坡等地建立支部后,马来亚华人更是大规模地从人力物力上,支持国内的历次起义和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我受马来西亚联合执政的华人政党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邀请,作为大陆参会代表赴吉隆坡参加"百年回眸——敦陈祯禄思想研讨会"。会议之后,我在马来西亚几位华人学者、马华公会及原左派华人政党成员家里先后住了半月,接触到大量关于马来西亚华人领袖陈祯禄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从早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来亚华侨社团与中国之间是联系密切的侨民社团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此后,由于马来亚华侨社会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当地华人社团与中国的关系转变为外国公民社团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期间,由于种种因素,双方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中马建交,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双方的关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文概述各个历史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演变,探讨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华人社会和中国而言都是积极的因素,双方日益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当地华人社会与中国,乃至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三个突破的意义及其发展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三个突破的意义及其发展的前景林去病自1996年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有三个突破:(一)马中正式签署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二)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获正式批准创办;(三)马来西亚南方学院获准开办中文系。这三个突破虽只是一个初步的开始,但其意...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好比是无根的树木。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其语文。若要保存文化,薪传不绝,必须从教育做起。——沈慕羽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民族,对于这个民族来说,华文是其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诚如华人团体发表的《国家文化备忘录》所指出的:“语文是民族的灵魂”,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于华文教育倍加重视。几十年来,华文教育血泪兼程,风雨曲折,至今,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已成为一面旗帜。故而,华文教育的发展战略,也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在当今世界性华文热的形势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迎来了政策上“…  相似文献   

20.
一90年代前后,出于种种内外因素的考虑,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政策作了重大的修定。其中,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和华人与中国联系等政策变化的幅度较大。1.经济政策首先是不断修改70年代中叶颁布实施的《工业协调法》。1986年10月再一次修改,规定资本少于250万马元、雇员少于75人的工厂,不必遵循《工业协调法》的有关规定。这样,占华资企业95%以上的华资中小企业已不受该法的约束。而且,按照政府的其他规定,这些华资中小企业还可以和其他民族一样,享受政府的种种优惠贷款。1991年政府按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政府不再强调土著占有西马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