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掖”之名,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早就闪射着熠熠光辉。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名义,置张掖郡。从此,张掖虽有西凉州、甘州的变更,但张掖一名历久弥显。这里,曾是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国都;北魏拓跋焘徙治此地,改称西凉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又改西凉州为甘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继改为张掖郡。  相似文献   

2.
张掖古称“甘州”,汉武帝时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因为有黑河水的润泽,张掖在河西古四郡中更显得楚楚动人,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3.
总兵高孟     
宋进林 《丝绸之路》2004,(11):58-58
凡是甘州(甘肃张掖)人都非常熟悉甘州城内的“总兵府”和城南的“饮马桥”,却没有多少人知晓总兵府的修建和饮马地名的历史以及它与清代康熙年间张掖籍总兵高孟的一段历史情缘。  相似文献   

4.
张掖     
张掖,古甘州之地。 它的得名。我是从当地电视台正在播映的风光片上看来根由的,是打在荧屏下面的一个小长条:“张中国之臂掖,以通西域,断绝匈奴右臂也(河西一带曾属匈奴右贤王驻牧地)。”这句话的出处,据说在《汉书》,但真正以“张掖”名之,是隋代的事情,依据本诸《辞海》。至于甘州叫法的来历,总之离不开那眼“河西第一泉”。  相似文献   

5.
甘州古城素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说法,此话虽夸张,但张掖塔多,确是事实。据《甘州府志》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塔,千姿百态,煞是壮观。 张掖比较有名的是金塔、土塔、木塔、水塔、火塔。关于土塔,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呢! 早先,张掖只有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四座宝塔。张掖城里有个很有威望的姓王的土木工匠,他根据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说,想在这个美丽的塔城中再增添几分姿色,于是就动员甘州百姓说:“要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就要…  相似文献   

6.
汉张掖郡昭武、骊轩二县,因其名称分别与昭武九姓胡和古罗马国(骊轩)之名相同,而备受丝绸之路和西北史地研究者的关注。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多次实地考察,拟对二县城址作一新的考证,以就教于学界。一、昭武县昭武县城位置,汉代史籍无载。《后汉书》卷47《梁懂传》记,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懂率军击羌,“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唐章怀太子注:昭武,“县名,属张掖郡,故城在今甘州张掖县西北也”。唐甘州张掖县城即今甘肃省张掖市城,则汉昭武城当位今张掖市城西北。《晋书·地理  相似文献   

7.
诗意水云乡     
正秋天无疑是甘州(今甘肃张掖之古称)最美的季节。天空澄澈,白云舒卷,微风轻拂,黑河滩上的树林色彩斑斓,大片大片金黄的渲染,映衬得蓝天如华丽的丝缎般润洁亮丽。我又一次陪着朋友来到张掖城区北郊湿地——这两年,这里已经是甘州最亮、最新的生态名片了,似乎每一个来甘州的人,都要从这里开始走进甘州,感受甘州,领略甘州。朋友是第一次到甘州来。之前,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塞上江南的甘州已是"久闻大名",这次过来,正好"百闻不如一见",要  相似文献   

8.
在千里河西走廊中段,古丝绸之路上,有一重镇——张掖。历史上称为甘州,今甘肃省的“甘”即取于此名。它南依祁连山,北傍合黎山。因其富饶、美丽,又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称。有诗云:“若非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正是那“祁连山顶雪”,才将张掖点缀得美如江南。凡未亲临张掖的人不会相信这里有一块绿洲,而亲临绿洲的人又难以相信它竟在千里河西戈壁滩之中。由于张掖处地优越,天然俊秀,所以引来了许多骚人墨客的吟咏赞赏,经世代颂扬,凝炼  相似文献   

9.
甘肃甘州卧佛寺,即今“张掖大佛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西夏佛教寺院,由崇宗乾顺于永安元年(1098)敕建。文章在简要介绍甘州卧佛寺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史料和研究成果,重点就其修建原因,从西夏嵬咩国师掘得古涅槃佛像、政治统治的需要、佛教自身的发展、崇宗祭母等四个方面做深入考释。  相似文献   

10.
甘州揽胜     
甘州揽胜李均,吴居善“金张掖”,南依祁连,被泽黑河,山川秀丽,地貌奇特。既可观赏到“小桥流水长,绿荫蔽日短”的江南水乡秀色,又可饱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部动魂景观。在张掖,绿洲与荒漠相连,渔歌伴驼铃交响。您若有幸登临祁连,既可领略到山川之博...  相似文献   

11.
祁连丹霞     
杨献平 《丝绸之路》2010,(19):20-22
2006年春天,我又一次来到甘肃张掖。这是一座至今仍保留了边塞气息乃至纯朴自顾的农耕文化的城市。在夏夜的街道上,有很多卖唱者,尤其是用方言唱的那种甘州小调或者民歌,虽然听不懂,但始终给人一种凄苦而哲学的内心感受。凌晨,总有钟声从隐匿在市区的大佛寺传来,  相似文献   

12.
林健 《陇右文博》2005,(1):35-40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将他的第十四子朱模封为肃王,镇守西北边陲重镇甘州(今张掖),管理甘州诸卫的军务,成为镇守西北的塞王。建文帝元年(1399年),朱模内迁兰州。从肃庄王朱模至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镓、定王朱弼桄、怀王朱绅堵、  相似文献   

13.
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缀述吴正科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西夏袭回鹘,攻拔甘州,至宋景三年,即西夏广运三年(1036),全面占领河西走廊。翌年,元昊升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并置宣化府,凉州置西凉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加紧对河西的经营。至李乾...  相似文献   

14.
宋进林 《丝绸之路》2004,(10):57-57
倘若你有机会在张掖农村闲游,偶尔会发现类似长城“烽火台”的梯形平台建筑物,这就是张掖农村的鸽堂子。这些当年被称作“鸟的天堂”的鸽堂子里,那种鸟吟鸽咏之声如今却荡然无存,显得十分冷落寂静。  相似文献   

15.
“张掖有个木塔寺,离天还有七八尺。”这句流传在河西走廊的民谣,虽极具夸张,民间百姓却觉得十分贴切,把木塔的高耸和雄奇之势形象地再现出来了。就是在楼房林立的今天,这座木塔依然是张掖城中最高的目标。登上木塔之顶,放目四望,整个张掖城尽收眼底,顿有高入云端之感。“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前人的诗句真把登临木塔的感觉写绝了!至于木塔的来历,《重修万寿寺碑记》记曰:“释迦涅?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千四百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据《甘州府志》载,张掖木塔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唐贞观十三年(639),尉迟敬德又奉敕监修。据说木塔初时有15层,塔下有一地窨,中心直立一根铁柱,下接底座,上承塔顶,用力转动铁柱时,整座塔可随之旋转。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神奇,但由此亦可想象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和高超技艺。有一段民间传说,还把木塔的建造和鲁班连在了一起。传说鲁班是敦煌人,常到甘州、凉州一带做木工。那年建造木塔时,因为塔身很高,拉力极大,用一般的套铆方法难以完成,负责造塔的掌墨师屠龙遇到难题,工程一时无法进展。一天,有个陌生的年轻人来到工地上转了一圈,看到屠龙师傅一个人在喝闷酒,桌上却无下酒菜,...  相似文献   

16.
大美张掖     
正张掖高总兵宅院俗称高总兵府,为清初张掖人高孟府第,位于甘州民主西街。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风格独特,是甘肃保存为数不多的清代军事长官司衙府第。高总兵宅院坐北向南,依一条中轴线布置前堂、后堂记后楼(堂屋)及东西配楼(厢房)。前后二堂分别为七架梁和五架梁构造,梁枋出头部分均做成"麻叶头"形制。  相似文献   

17.
《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西北重镇甘州的记述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校译穆勒和伯希和校注“百衲本”中第62章“甘州”部分,并将之与甘州城的考古文物、地方志、《元史》、波斯文献等资料对比研究,发现该书所记“甘州”的军事行政地位,符合该城在元代应援西域和协防漠北之战略要地的历史事实;而对此地婚俗风情、宗教信仰和卧佛寺内的塑像等重要信息的记述,较为翔实、准确地呈现了甘州在蒙元时期多元信仰交融、东西文化荟萃的丝路风貌与国际化特征。这为马可·波罗来华的真实性再次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也证实了甘州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甘州即今张掖。古甘州城内多水湖,约占全城面积的1/3,有“甘州不干水池塘”之说。平湖之中,原无芦苇,传说有一年夏天,有个仙女特向往人间美景,悄悄来到甘州城内游玩,不觉被这美丽的湖景所吸引。这仙女拂柳徘徊,张望湖景,蹲在湖边,洗着自己的秀发,流连忘返。突然天鼓一声,她才想起该回去的时间已过,便匆匆理起长发,飘飞而去。不料,匆忙中将一枚玉簪跌落湖中,霎时间,湖面长满了芦苇,恰似一支支碧绿的玉簪,使明镜湖面变得更加妖娆美丽。这个动人的传说,给甘州城芦苇湖增添了无限美妙的色彩。喜看芦苇湖绕半城,春天平湖荡漾,锦鳞游泳;夏天绿苇成林,翠色娇艳;秋天荻花翻浪,瑟瑟作响;冬天一片琉璃,白色如银。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供人们尽情欣赏。1914年,新疆监察使兼西北考察团团长罗家伦经张掖时,登上甘泉五云楼,南望祁连雪峰,城外层层绿荫,片片麦田;北望芦苇荡湖,风景佳丽。提笔写下《咏五云楼》诗:绿荫丛外麦毵毵,竞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甘州芦苇湖传说@杨麦  相似文献   

19.
行走的甘州     
古老的西羌、吐蕃、月氏和回鹘……战争、丝绸、僧侣、名将、商贾、诗人、贬官与逐臣……的甘州,西汉时代开辟的疆域、宋元甘州路、明朝甘肃治所、清朝甘州府和民围甘凉道……1997年秋天,我和很多人到达的时候,正是傍晚,下车之后,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西边的夕阳,就进房间打扫沿路沾染的灰尘。去饭店的路上,暮色笼罩,看到位于甘肃张掖市中心的鼓楼——修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的镇远楼,  相似文献   

20.
陶琦 《陇右文博》2010,(1):35-35
张掖大佛寺藏有历代碑刻十余块,其中,《西夏仁孝敕建黑水河桥汉藏文碑》尤为珍贵。《西夏仁孝敕建黑水河桥汉藏文碑》在《甘州府志·艺文》中名《黑河建桥敕》。2002年7月3日,此碑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作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