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唐佳红 《安徽史学》2022,(5):23-29+62
明代驾帖源于一种“敕谕”,为皇帝所出诏令的替代品,代表着在各种公私事务中皆得便宜处置的至高无上特权。正统以后,厂卫权力膨胀,驾帖也成为厂卫提人缉事的专用文帖。朝臣试图利用制度化措施来限制驾帖的使用范围,却以失败告终,以致明代后期驾帖成为皇帝或宦官掌控司法的工具。驾帖具有平衡特刑机构与法司的司法权及皇帝越权专制刑狱的双重功能,文官集团对驾帖的限制实际上侵犯了皇权,反映了皇帝、厂卫与文官集团三方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明代社会的司法生态。  相似文献   

2.
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所穿着的公服,绣春刀是他们佩带的武器。“身穿飞鱼服,手持绣春刀”是他们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在明代,飞鱼服除了作为锦衣卫的公服之外,同时还代表着荣耀,只有蒙皇帝恩赐的人才可以穿着,它是仅次于蟒服的一种赐服。  相似文献   

3.
从至正十六年(1356)称吴国公到洪武十五年(1382)锦衣卫成立,朱元璋的禁卫机构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变化过程。最初,继承于前代的仪鸾司、拱卫司、都镇抚司等机构都承担一部分禁卫职能,但实际履行保卫职责的主要是侍卫亲军都护府。由于君王自领亲军的制度直接来自元朝,为与之切割,朱元璋在1364年废置了亲军都护府,拱卫司的地位逐渐提升,最终演化为明初的亲军都尉府。由于亲军都尉府品级设计存在缺陷以及仪鸾司不便以文职统率隶属军队系统的校尉等原因,在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恢复亲军制度之后,锦衣卫很快成为皇帝的唯一禁卫机构。但过于繁复的演化过程使锦衣卫的职能非常庞杂,仍需要不断地调整,十四所与十八所之争,即是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4.
从至正十六年(1356)称吴国公到洪武十五年(1382)锦衣卫成立,朱元璋的禁卫机构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变化过程。最初,继承于前代的仪鸾司、拱卫司、都镇抚司等机构都承担一部分禁卫职能,但实际履行保卫职责的主要是侍卫亲军都护府。由于君王自领亲军的制度直接来自元朝,为与之切割,朱元璋在1364年废置了亲军都护府,拱卫司的地位逐渐提升,最终演化为明初的亲军都尉府。由于亲军都尉府品级设计存在缺陷以及仪鸾司不便以文职统率隶属军队系统的校尉等原因,在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恢复亲军制度之后,锦衣卫很快成为皇帝的唯一禁卫机构。但过于繁复的演化过程使锦衣卫的职能非常庞杂,仍需要不断地调整,十四所与十八所之争,即是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5.
以秘密侦缉为主要手段的锦衣卫监察职能从其诞生伊始就存在,但执行者仅限于行事校尉,且有相应的制度约束。锦衣监察与科道监察具有大体一致的功能,且互相制约,共同组成大明帝国的监察网络,明代的监察体系因此呈现出二元化倾向。由于独立于文官体系之外,士大夫群体始终对其怀有敌意。明中叶,锦衣卫的缉查重点逐渐转移到打击妖书妖言和"捕盗"方面,对文武官员的监察功能让渡给走到前台的东厂。"厂卫"开始合称,锦衣监察逐渐沦落为从属。随着锦衣武官群体出于多重考虑主动向士大夫靠拢,以及士大夫子弟不断通过恩荫等途径进入锦衣卫并成为各级军官岗位的主要把持者,明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试图通过强化厂卫秘密监察手段以打击官僚贪腐的努力未能奏效。明末,东厂系统亦出现放弃监察百官,主动向锦衣卫"捕盗"靠拢的现象。厂与卫主动放弃监察职能是明帝国行将灭亡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6.
《历史研究》2021,(1):103-127
以官制完备为标志,锦衣卫的职权在成化年间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的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则居次要地位。北镇抚司官专理诏狱,北镇抚司狱与锦衣卫狱是两所不同的监狱。锦衣卫处理的案件以京师地区一般犯罪居多。堂官、镇抚司官主要由兵部推选,嘉靖中叶以后,文化与司法考试是选官必经之途,从而使文臣子孙掌握卫务,锦衣卫趋于文职化。堂官、镇抚司官职掌、排序及其人选要求显示,明中后期锦衣卫的性质更接近于治安司法机构。锦衣卫官制与职权演化的过程,是明中后期文治道路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7.
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当人们被问起锦衣卫的基本职能到底是什么时,相信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特务啊!"然而,看完本文,想必诸位应该不会再如此草率地回答这个问题了。一我们知道,锦衣卫是由明太祖逐鹿时代的亲兵演化而来,后来发展成了明朝皇帝的重要仪仗队和卫队。单是仪仗队和卫队这两个职责,就足以说明锦衣卫的基本职能没有传闻那么简单。那么,锦衣卫为何会给人们留下"特务"这个单一的印象呢?  相似文献   

8.
霍玢 《黑龙江史志》2013,(17):40-41
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权力集中在了皇帝一人手中,作为皇权在体制外的延伸——厂卫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扩张,表现在司法领域上就是在常态法律之外滥用职权,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秩序,侵夺了明代政府的司法权。本文就厂卫制度干涉司法的表现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经行了初步的归纳总结,突出明代封建社会的衰落。并进一步探讨厂卫组织干涉司法的实质,反映了当现有社会制度不足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不甘退出历史舞台时,便以畸形模式存在,但最终要以毁灭的结果回归的历史必然。同时也惊醒后人,司法的公平,公正,公开是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老爷,挺尸之后获得“炀”之谥号者,共有三人,一是陈后主陈叔宝,二是隋炀帝杨广,三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炀”是恶谥,为那些“好内远礼、去礼远众”,也即荒淫无耻、亲小人远贤臣的死皇帝所专用。  相似文献   

10.
先农坛祭礼、耕籍仪(皇帝亲耕)、观耕台 农业文明的明代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亲到先农坛祭祀、耕作籍田,百官簇拥随从,礼仪隆重。这是皇帝向全国官员百姓做出示范的颇具代表性事情。章太炎先生在一次讲演中说:“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确实遵守,然白天子以下,就没有与祭的身分”,“中国古时的所谓天,所谓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所以明代每岁全年常行的祭祀,大祀十三,中祀二十五,小祀八。  相似文献   

11.
关外三陵在有清一代的陵寝中,是建置最早、规模较小、风格独特的一代祖陵。然而,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历史上,三陵能地位至尊、戒备森严、保存完好,实得益于清廷完整的陵寝制度和有效的机构管理。本文拟据一些史籍文献与档案新材料,将清对关外三陵的机构管理等作一探究。一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关外三陵亦称清初三陵,或盛京三陵,即新宾永陵、沈阳福陵和昭陵。永陵原名兴京陵,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的祖陵,位于辽宁新宾县西北两公里的赫图阿拉。埋葬着“肇祖原皇帝”孟特穆(系衣冠葬)、“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  相似文献   

12.
<正>锦衣卫是一个在明朝历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机构,因而在借鉴了西方史学观点、方法的现代明史学科诞生不久,即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本文试就近百年来的锦衣卫研究成果作一初步总结,以资备览。一吴晗《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大公报·史地周刊》第13期,1934年12月14日)是笔者所见第一篇专门讨论锦衣卫及相关问题的文章。文中提出锦衣卫是明朝皇室用来制造恐怖气氛的特种组织、特种监狱、特种侦探,"担任猎犬和屠夫的双  相似文献   

13.
奇特的明代帝陵──显陵的建筑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显陵的由来与兴建1.宗藩继统,支系变正统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代最昏庸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死于豹房。武宗一生荒淫,膝下无子,临终之前,也未留下遗诏,只是让太监转告,请他母亲慈寿皇太后与内阁辅臣商议皇位的继承人。经内阁首辅杨延和与太后协商,决定“遵奉祖(朱元璋)训兄终弟及”,宣诏“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嗣皇帝位。”(明·谈迁《国榷》卷51)以武宗遗诏的形式将这一决定颁发下去。这纸遗诏,只强调了“兄终弟及”的祖训,并未考虑到朱厚照与朱厚只是叔伯兄弟,也未强调朱厚要过继…  相似文献   

14.
三衙,全名为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是北宋禁、厢诸军常设之统帅机构。其帅,宋人称作“三帅”、“管军臣僚”,或简称“管军”。三衙制度,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相适应,肇始于唐末五代,至北宋方渐趋于定型。它的确立,首先解决了中唐以降的藩镇割据问题。兵权由地方集中到中央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之上,从宋太祖开始的北宋统治,本着“兵权宜分不宜专”的原则,又从合理调整三衙与枢密院、皇城司以及帅臣之间的关系人手,构建了三衙、枢密使、皇城司主管宦官、帅臣之间彼此相互制衡的严密体系,并加强了台谏对三衙的监察,和皇帝对军政的亲自干预,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兵权向皇帝手中的集中。  相似文献   

15.
《文史博览》2008,(4):29
“白色情人节”最早起源于公元三世纪时的罗马。罗马皇帝在2月14日救了一对原本因违反恋爱结婚禁令而要被处死的恋人,罗马皇帝为了纪念这一天而设立了情人节。而在一个月后的3月14日,这对获救的恋人宣誓恋情将至死不渝,为纪念这一天,于是另订为白色情人节。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厂卫     
(一)所谓「厂卫」「厂卫」这一名词,提起来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这是明代的特务机构,在没有说到厂卫前,应该提一下明代正规的掌理刑狱和纠察的机构。明代正规的掌握刑狱和纠察机构「三法司」。所谓三法司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总称,「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质言(?),刑部是審理机关,监狱属于刑部;都察院是检察机关;刑部審理完竣的案子,还得移送大理寺徵求同意。如果大理寺认为審理不实,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10,(2):37-37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代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 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明清辅臣     
正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但是正式定为官号是在辽代。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后来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现在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9.
锦衣卫是明代一个性质极为特殊的军事机构,拥有广泛而重要的权力。原籍湖广永州府宁远县的骆氏一家,先后有三人执掌锦衣卫,分别是任职于嘉靖初期的骆安,任职于万历末年至天启前期的骆思恭,以及明朝最后一任锦衣卫掌印官骆养性。明代实行军户世袭制,不少家族数代在锦衣卫任职,但像骆氏这样三掌卫印的锦衣卫世家还是比较罕见。由于官私典籍中的相关资料非常稀少而且不乏舛误,目前骆氏这个锦衣卫世家的基本情况尚处于若明若暗的模糊状态。作者尝试缀合相关的零散史料,对骆氏历代职位传袭及履职情形作比较系统的梳理,厘清了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史实。  相似文献   

20.
北宋徽、钦二帝陵墓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宋建国的第三年(公元963年),宋太祖赵匡胤就将皇陵选在巩县。在北宋王朝执政的167年间,先后有8个皇帝和1个皇帝的衣冠冢,加上赵匡胤的父亲宣祖赵弘殷的陵墓,统称“八帝十陵”,保存最完整的是“七帝八陵”。另外祔葬的皇后陵21座、亲王子孙公主坟1000多座、勋臣名将墓9座,现存地面石刻造像在千件左右,分布在3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形成庞大的北宋皇陵群。其中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