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金钊 《风景名胜》2021,(5):0142-0142
水工环地质技术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工作环节,地质灾害的产生通常情况下和地质结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研究工作过程中需,要针对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当地区域的环境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准确探查地质灾害产生的具体原因,并且以此为基础合理使用水工环地质技术,展开地质灾害的相关防控治理工作。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当中,必须要准确探查水文地质条件、程地质条件以及环境地质条件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充分发挥出水工环地质技术的使用优势,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地貌学、泥石流及防治学专家说,九寨沟美景的形成,是山地灾害的鬼斧神工在无意中建造的。九寨沟地处川北地质断裂带,地层破碎,地震活动比较强,历史上经常发生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和冰川等地质作用,使地貌发生了变化。加上流水中碳酸盐的沉积遇到植物或泥沙石块等的阻挡就形成了钙化钡。如九寨沟的树正群海就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最近几年,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加之灾害天气频发,导致相关的地质灾害逐渐增加,尤其是滑坡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滑坡一旦发生,对其范围内的房屋等生产生活设施将产生致命的破坏,极大的威胁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对滑坡的预防预报及治理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就现在的情况来说,我国在治理地质灾害方面的措施还相对较少,故文章根据滑坡灾害产生的机理对滑坡勘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豫西地区地质环境的分析,阐述了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并且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地貌旅游景区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每年均有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次生地质灾害发生。探析喀斯特地貌旅游景区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综合防御策略,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防御措施,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韩丽亚 《风景名胜》2020,(2):0279-0279
随着人们灾害意识的增强,从社会意义上讲,岩土工程防灾研究工作与科学技术的稳步进步相结合。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如何更好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好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7.
这是第一支进赴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地区的民间地质科考队的经历。担任本次考察队长的环境地质专家杨勇,对环青藏高原地带的地质地貌特征,以及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因、规律和应对策略等,有20多年来自实地的经验,其中包括本刊曾作报道的“2000年西藏易贡特大山体滑坡”现场。  相似文献   

8.
灾害的发生常常给经济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据有关调查,近30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受灾人数和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迅速增长。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财政收入的1/6至1/4,严重地阻碍和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推广灾害经济学知识对现实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遗址环境地质现状评估及问题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遗址地处岷江和湔江复合冲积扇高台地上,主要有洪涝灾害、城墙水土流失、人类工程活动对遗址的直接破坏、城墙边坡垮塌、农业生产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土壤对地下物的侵蚀等环境地质问题。这些环境地质问题均可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减轻发生或得到根治,从而保护遗址的历史环境风貌。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不可移动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认为历史自然灾害往往发生在历史社会环境及其文物的集中区,并对二者产生渐进或剧烈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在不断提升,灾害的发生及其防范应对又会或多或少地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其社会环境中有所体现。有鉴于此,提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防的几点建议,一充分了解和识别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历史上的主要灾害类型以及影响,判断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灾害和灾情;二持续开展关于自然灾害之于不可移动文物的破坏性影响调查、研究和评估工作,不断深化相关认知;三针对风险类型和破坏性评估,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保护;四不断深化和细化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和区划研究;五在更大的"区域灾害系统"和"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协调风险管理与预防工作;六总结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中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方法和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1.
文物受灾评估作为文物减灾的一项重要环节,贯穿文物救灾应急、灾后恢复的全过程。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对文物受灾程度、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抢救性或补救性措施,减小灾害破坏,对科学有效保护文物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不可移动文物受灾情况调查评估工作,对文物受灾范围、类型、损坏程度等进行全面性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做好日常养护,采取预防性保护及临时性保护措施,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制定紧急预案等强降雨环境下文物保护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此,文章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定义、特征及影响的分析,结合我国近几年所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黄骅古贝壳堤位于河北省黄骅市沿海,由6条堤组成,为"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其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包涵的地质古环境信息为世界所罕见,在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简要介绍了其现状及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14.
遗址大型饱水木构件原址保护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针对古遗址这一特殊建筑物,从环境地质的角度分析了古遗址及其大型木构件原址保护的主要环境地质病害,提出了“堵、截、排结合”的疏干排水方案、锚杆加固边坡和化学加固木构件的治理保护措施。并例举了湖北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原址保护的环境地质病害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措施的预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杨勇 《华夏地理》2008,(6):88-95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少水库、水电站、堤坝等水利工程出现严重震损。2008年5月14日,由地质专家杨勇带领的考察队赶赴水电开发密集的岷江上游,深入调查震区各水电站受损状况及次生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6.
郑钦灶 《区域治理》2022,(16):24-27
广东省近年来汛期期间易发生极端天气,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了解其成因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云浮市新兴县河头镇中心小学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为例,通过地形测量、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地质灾害勘探与测试、综合研究报告编写及制图的勘查工作方法,查明地质灾害的成因,并提出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日益频繁的灾害风险与衍生危机使得历史城市既要面临愈加复杂的孕灾环境变化,又需承担灾害多样化而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传统遗产保护方法适应性不足的缺点逐渐暴露,转变保护思路迫在眉睫。本文以日本京都为例,分析了京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由传统的结构性保护措施和完善的立法政策,逐步扩展为有形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保护,以及应对环境变化与不确定性的韧性策略发展。韧性理念旨在适应性保护与良性利用中寻求文化遗产的活化机会,以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价值、追求城市可持续发展、适应性应对灾害冲击的平衡关系。借鉴京都的韧性发展经验,为我国历史城市在平衡可持续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困境中提供实践新思路,以适应性调整保护政策、促进民众共同参与、良性规划与利用历史街区资源等手段实现历史城市韧性保护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史研究兴起以来,灾害史就一直受到美国环境史学界的重视。灾害史,尤其是农业灾害史成为美国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在对农业灾害史的研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有关美国大平原的农业开发,尤其是其变成尘暴重灾区这一经历的探讨。这方面的专题成果不仅为数众多,而且出自多位知名环境史学者之手,因而颇具代表性。本文拟结合有关成果,来探讨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及其动向。难分难解:环境史与灾害史环境史是在战后生态危机和环保运动推动下出现的一门新史学,它以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互  相似文献   

19.
谭超 《风景名胜》2021,(6):0175-0176
汶川地震后区域易诱发大量地质灾害,对区域建筑而言,泥石流灾害对其破坏程度最为严重。通过对汶川县七盘沟 5 种建筑布局方案进行适灾能力评价,得出不同方案的适灾能力差异,其中防灾减灾方案 > 居住习俗方案 >2013 年方案 > 现状方案 >2009 年方案。汶川县作为地质灾害极为严重的区域,今后规划可参考防灾减灾方案进行区域适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彭文 《文博》2014,(3):85-88
"遗址博物馆的展示环境"包括博物馆内部的展示环境及遗址和博物馆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于文物本身、遗址的保护和展示的效果之间。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设计,以文物与遗址的科学保护为前提,通过对影响和制约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某些因素进行的分析,进而说明在针对遗址博物馆所做的展示环境设计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