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最近,四川省安县文教局和文化馆,在该县宝林乡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发现了李调元在故乡留下的手书碑文。李调元为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晚年回到故乡(今四川安县宝林乡)隐居,著述立说,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这次发现的真迹,是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二十八日,李调元为友人杨世俊所书写的碑文。此碑距李调元故居“醒园楼”大约十多公里,造型浑朴,字迹遒劲,保存完整,碑文除极少数的字已被风化,大都清晰可读。现有关部门已对这一珍贵石碑,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巴蜀才子李调元,清代乾、嘉时期四川有名的学者、诗人、文艺理论家、藏书家。为蜀中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调元平生好学,爱奇嗜博,于经、史、音韵、文字、方言、碑刻、地理、风俗、博物无不涉笔。他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著作达五十余种。 李调元(1734——1802)乾隆进士,号雨村、又号童山、鹤洲、赞庵、斋、蠢翁等。绵州宝林乡李家湾人。李家湾原属罗江  相似文献   

3.
故宫博物院藏《行书自书诗》卷是蔡襄行书代表作,卷后有历代题跋多则,其中款署为"匡山凷翁"的一跋,前人向对作者未有详论。本文通过此卷前后题跋以及相关文献记载,考证出此跋作者为明初人吴勤,因受当时的收藏者管讷的邀请而书此题跋。通过对"匡山凷翁"身份的揭示,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此卷在明初的流传轨迹,对此间书画鉴藏史的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文献》1999,(4):285-287
《天童密云禅师辩天说》,署"匡山黄岩寺门人道忞述繇并录".十行二十字,半叶四周双边,有书耳.明崇祯刻本,上海图书馆普通古籍部藏.  相似文献   

5.
方未艾  方朔 《文史月刊》2011,(11):32-36
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多年之后,曾经对探望他的人讲过:他想好了给自己的一副对联:“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每当我追忆起张学良,就不禁想起他的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6.
贺吉元 《文史精华》2012,(12):43-47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飞峙长江边,紧靠鄱阳湖。奇峰异石,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人们度假和开会的好去处,常令人流连忘返。然而,庐山真正闻名于世的,除了它的自然风光,还由于1959年夏季和1970年夏季毛泽东先后在这里主持召开的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告诉人们,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林彪在批判所谓"彭德怀反党集团"斗争中立了头功,成为他政治上飞黄腾达的转  相似文献   

7.
四川灌县的游览胜地青城山天师洞茶楼挂有黄齐生手书的一副木质对联,文曰: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黔南黄齐生题这当是一九二七年黄齐生闲游青城山时所作。从这副对联亦可见其为人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妙联一束     
牧惠 《文史天地》2002,(8):21-21
记不得在哪一本书见过一种说法,对联起于明朝,而且由朱元璋开的头。据说,他到了一家阉猪店,帮他写了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纪晓岚则考证出,对联最早出现于唐末,并有后蜀大臣辛寅逊为蜀主孟昶写的对联为证。他是言之成理的。在这则笔记中,纪晓岚谈到某某爱开玩笑的人,写出的对联引起被认为嘲讽了自己的朋友生气的故事。使我不禁连想起讽刺挖苦权贵的一些对联。明臣黄道周被清军俘虏后,投降了清皇朝并当了大官的洪承畴去牢里看他。他闭目不见。洪出,黄举笔疾书一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  相似文献   

9.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以南京永济寺的一副对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为蓝本,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10.
一踏上贵阳名胜甲秀楼边的浮玉桥,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涵碧亭前面那副清新淡雅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的《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将此联作者署为“佚名”。其实它的作者就是清同治、光绪年间  相似文献   

11.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着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以发人深省的内涵和端庄稳健的美感形式,使中外游客耳熟能详,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可是,联文的撰写人赵藩却逐渐地被忽略、淡忘。  相似文献   

12.
李调元是清代巴蜀地区的方志名家:他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形成了敢于创新,征而有信,思古、虑今、启后世,注重实事求是的方志思想,对现今修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中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本文列举的清官对联,在今天仍有警示作用。愿我们的公仆们,能以这些对联为警戒。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老友常江为纪念《对联》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发表《对联人应以华荣为荣》一文,因其中有"误判"成分,让我久久不安。现在有个让我写写赵云峰老师的机会,就请赵老师"出面",顺便帮我解除一下"误判",何况"起因"与赵老师有关呢!说实话,我这后半辈子创办《对联》杂志,参与楹联事业中,相识许身国学、"万事随缘"的赵云峰老师,是我最大的缘分。三十多年亲密相处,赵老师在我心  相似文献   

15.
明磊 《福建史志》2010,(4):42-42
福建莆田许多人家门上都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句能反映莆田人性格的对联出自宋代榜眼陈俊卿对宋高宗的回答.陈俊卿,字应求,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人,宋政和三年(1113年)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与同乡黄公度等同赴进士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夏同龢在广州的题字及与此有关的人与事。我们可以从匾额、瓷器、对联上,看到晚清状元书法的功力。  相似文献   

17.
夏胜千 《文史博览》2005,(12):36-36
抗日战争时期,流传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好对联。它是全国军民团结抗日的历史见证。益阳汤雨苍为抗日募捐大会撰写的会场联。广为邑人传诵。  相似文献   

18.
对联性质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对联性质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学样式说、笔墨游戏说和实用体说等三种观点。这些观点客观上都涉及到了对联的某些特点,但难免“盲人摸大象”的嫌疑。我们认为,对联是一种对称、简短、诗性的话语形式和言语模式,是一种语言化观象,是一种表现为言语模式的语言化。这样认定对联的性质,意义有三:其一,可以避免过去三种观点的无谓争论;其二,可以解决对联起源的时间上限问题;其三,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联研究新的切入点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傅抱石是一位与齐白石相齐名的大画家。他不但画画很有名,而且为人很有个性。他在家中画室的东壁,挂了一幅对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这幅对联是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书写的,抱石将它挂在画室,日日相对,可见其喜爱程度。 其实,对联的内容正是抱石现实生活的写照,他不但喜欢读书画画,而且喜欢抽烟喝酒。他自己说,没有酒,笔都拿不动,更挥不开。也就是说,没有了酒,抱石作画就进不了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的对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体形式,可谓最精炼的诗歌。写对联既是撰写古典诗词的基本功,也可独立显示自身的才情。旧时人,没有不会撰联的,作为清末名的诗人,黄遵宪自然也精于此道。据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罗滨《人境庐诗事》、杜常善《中国近代名家名联》等书收载,黄遵宪共有存世联语十四副,主题咏其书房人境庐,是作人品诗格的鲜明写照,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也是客家人特别重视传统化的显明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