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羌汉战争动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患”是长期困扰东汉王朝的重大问题,几乎与整个东汉王朝相始终的羌汉战争对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分析史料,借鉴考古学、民族学研究的成果,尝试对东汉一朝羌汉战争的动因提出新的诠释,力图从宏观的背景、长时段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东汉一朝的羌汉战争。  相似文献   

2.
正虞诩(?—137年),字升卿,小字定安,陈国武平县(今鹿邑武平)人,东汉时期名臣。在长期的为官生涯中,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把自己淬炼成了一把无坚不摧的钢刀。一、刺贵东汉殇帝时,邓太后之兄——邓骘被拜为大将军,总揽朝政,呼风唤雨,权倾一时。公元107年夏,凉州境内羌人对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忍无可忍,多次起义,波及并、凉二州。朝廷派大将军邓骘带重兵前去  相似文献   

3.
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多民族的聚居地。早在新石器时代,武威境内就有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马家窑文化居民已经养羊。而羌的本义就是牧羊人。所以,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当是戎。羌族系的祖先”。  相似文献   

4.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七册①《周故宋州砀山县令李府君神道铭并序》:“君讳义琳,字□□,陇西成纪人也……曾祖之,齐太子洗马、考功郎中,赠光、胶二州刺史……祖为仁,太原太守、吏部侍郎……父玄成,隋北平郡主簿、潭州都督府长史……弱冠射策及第,解褐虞州桐乡县尉。”是则李义琳唐初曾登第,其名不见于清人徐松之《登科记考》②。据《新唐书》卷七二上《宰相世系二上》“李氏姑臧大房”下载之字曼容,北齐尚书考功郎中,与上引墓铭义琳曾祖合,盖为同一人。同表录之子元俭、武卿二人,失载上引墓铭所记义琳之祖李为仁。今补入为仁…  相似文献   

5.
陇右地方势力于汉代曾两度兴起,两汉之交兴起的陇右割据势力构成了东汉初统一事业的极大障碍,东汉后期兴起的陇右地方恶势力给东汉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陇右地方势力的两度兴起都与西北的羌、胡势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东汉统治者在处理陇右地方势力上的失策,在一定程度既导致了东汉陇右“羌乱”不已,又为陇右地方势力的坐大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里,有一个“白”字。它的常见用法有三: (1)用做黑白之白,是形容词。写作(?)。(2)假借为侯伯之伯,是名词。写作(?)。(3)假借为百千之百,是数词。写作(?)。(?)“白”字用法多样,所以极易混淆。“三白羌”误为“三百羌”即是一例。武丁卜辞说:“三白羌用于丁。”(《续》2.16.3)“用三白羌于丁。”(《燕》245)为什么要用“白羌”来祭祀于丁呢? 《礼记·檀弓》说:“殷人尚白……牲用白。”卜辞所用白牲有:白豕、自彘、白豭、白牛、白犬、白羊。这样看来,“三白羌”应该是三“白羌”而不是“三百”羌了。商王用羌,其数有:羌一、三羌、四羌、六羌九羌、羌十人、羌卅、百羌。没有超过一百的数。“三百”有整而无零,更使人怀疑它不是三百而是  相似文献   

7.
庐客 《宁夏史志》2002,(3):34-34
傅燮(?-137),东汉官吏。西汉义阳侯傅介子后裔。本字幼起,易字南容。北地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人。自幼好学,有武之才,举孝廉,任北地郡将。时境内羌胡各少数民族众多,因不堪地方官吏的欺压与勒索,以羌人为首不断进行反抗斗争,成为东汉统治的心腹之患。傅燮任职后,抚恤羌人,“叛羌怀其恩化,并来降附”,他又广开屯田,列置四十余营,安置羌湖与广大边民,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东汉立国缺乏宏规,关东、关西的断裂使得羌患得不到朝廷足够重视而持续升级,内郡武力的孱弱造成平羌战争接连失败。边防安全形势的恶化逼迫朝廷逐渐调整对西州地方势力的压制政策,西州武力再一次崛起。董卓继承这一武力,兵锋向阙,操控朝政,但董卓亦承负羌胡化西州兵的贪狼暴虐,只能破坏而无法进行任何建设。西州武力走向自我灭亡,东汉政权经西州武力的冲击,亦走向最终的覆灭。  相似文献   

9.
东汉对西羌长期作战的原因与教训赵明东汉“羌祸”之惨烈相对西汉而言。史载,西汉朝廷与西羌的战争,大体只有三次,分别发生在武帝、宣帝和元帝时期。战争的时间都不算太长,一般只有几个月,最长也不过年余,汉军都比较顺利地将西羌镇压下去。东汉时期则不然。从东汉初...  相似文献   

10.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杜斗城前凉是十六国早期建立在河西地区的一个政权。其奠基者为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张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张轨提出到凉州任职,晋惠帝授其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即带家人离京赴任。公元314年,张轨病卒。晋愍帝以其子张为都督凉州...  相似文献   

11.
羌族土司制度的形成,据史料所载,主要为明朝时推行。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平蜀,始置叠溪千户所,“分游击以驻叠溪,规防始立”。土司一词,羌语中早有出现,称本民族土官、土司为(呷尔巴)。羌  相似文献   

12.
齐广  唐淼 《南方文物》2022,(4):151-155
“羌眇君”印是西汉政府颁发给犍为郡武阳县一带羌族首领的官印,从印的形制与出土文献来看,“羌眇君”的等级在百石一级,与乡有秩相当,职责应该是对部众的日常管理。西汉时已经设立郡县直接管辖的区域,其中少数民族首领印的印文不冠以“汉”字,至新莽时冠以“新”字。汉代少数民族首领的“君”等级不高,如参与军事活动,等级会随军职相应提高,但仍以“君”为名号。“羌眇君”墓以汉式礼仪下葬,是汉代少数民族治理政策的体现,也是西南地区开发与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3.
护羌校尉是始置于西汉时期,专门管理羌人事务的重要官职。然史学界对它的始置年代、名称、执掌等问题均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以近出的悬泉汉简为主,结合传世文献考证后认为,护羌校尉的设置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前身就是汉朝政府临时性派出的使者,汉武帝神爵二年(前60)后成为一个固定的官职。其职责是管理活动于凉州刺史部内各郡县的羌人,同时对塞外羌人负有侦视之责。护羌校尉持节巡行各地,又被称为护羌使者。  相似文献   

14.
东汉治羌政策是汉代治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回顾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东汉治羌政策是在"大一统"和"民族可以变化"的民族思想指导下,结合羌人分布广、种类多、好内斗、会农耕等特点制定的,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且当时又无他法可行,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民国十七年(1928),在沙雅县裕勒都斯巴克(今新和县大尤都斯一带),曾出土了一枚古印章。印呈正方形,边长1.3厘米,厚0.7厘米;铜质鼻纽,纽呈半圆形,中有一孔,孔径0.6厘米;该印章刻有三行字,前两行均二字,阴文篆刻“李崇之印”,后一行字迹混浊不清,难以辨认。这枚印章只能暂名“李崇之印”。 1959年,在沙雅县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又出土一颗“汉归义羌长”古印。印呈正方形,边长2.3厘米、高3.5厘米,铜质卧羊纽、纽与印座之间有一孔,供穿佩绶之用;印用阴文篆刻,共三行。第一行为“汉”字,第二行为“归义”,第三行为“羌长”。这相隔31年一前一后出土的两枚古印章,现均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自治区博物馆有复制品展出,并注明这是两方不同的印章。 近阅沙雅县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沙雅县地名图志》将“李崇之印”和“汉归义羌长”混为一谈,把“汉归义羌长”印章误记为李崇的印信。《沙雅地名图志》第153页记载:“汉归义羌长”李崇印信于1959年在沙雅县的玉什喀特古城出土”。第5页记有:“解放后(1959),从沙雅县的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出土“汉归义羌长”(西域都护李崇的印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月,都江堰渠首鱼嘴外江河床新出士文物78件,内有东汉石像2尊、东汉碑刻1通。其中的汉碑标明立碑于“建安四年”。“建安”为东汉第十三代献帝刘协年号,“建安四年”的干支纪年为“己卯”,为公元199年。这是一通完整的汉隶碑刻,是一篇从未见著录的、最新发现的、距今1808年前的、长约四百余字原装汉代文献,实在难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由长安赴北庭,路过武威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开头六句是: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写凉州秋夜景物,真有绘声绘色之妙。其中“凉州七里十万家”一句,涉及校勘和修辞方面的问题。“七里”之“里”,一本作“城”。《资治通鉴》卷219:“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可见“七城”是对的。“十万家”,则是诗人的夸张之辞。198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清人张澍所辑的《凉州府志备考》,由陕西省博物馆馆长武伯纶  相似文献   

18.
“乐”字的本义自东汉许慎至今已有很多人作过探讨,结论多样,但多不可取。本文结合甲骨文、金文及文献材料认为“乐”之本义当为“栎”。  相似文献   

19.
武威,古为羌戎之地,战国至秦属乌孙和月氏,汉初为匈奴右地属休屠王。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平河西匈奴,在此置武威郡和姑臧县治;武威,即大汉军威到达河西之意。三国魏兼凉州治,因地处西北而寒凉,故武威又称凉州。东晋十六国前、后、南、北凉及唐初李轨大凉皆曾建都于此。唐为凉州、武威郡、姑臧、神鸟县治,并设大都督、中都督府及河西节度使。唐末陷于吐蕃。宋属西夏西凉府……正因为凉州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武威定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人有许多征战凉州的诗词,以唐王翰的《…  相似文献   

20.
孟佗斗酒博凉州王有生东汉末年,曾出现过一桩用葡萄酒换取官职的趣事。汉代赵歧《三辅决录》卷二记载:汉灵帝时,中常侍张让专朝政。很多宾客想拜见张让,却难以遂愿。孟佗,字伯郎,为了达到当官的目的,想了一个办法,即把自己所有的财物用来贿赂张让监奴,于是被引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