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鼎盛时期,有所谓"圆明五园"之说,即圆明园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这五个御园。其中,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所在位置,学界无甚争议。熙春园经清代园林史专家张宝章、苗日新的考证,其位置在今清华大学范围,已成定论。唯有春熙院究竟在哪里争议较大。春熙院,在乾隆朝以前是一座赐园,名淑春园。目前发现的历史记载,最早是《钦定大清  相似文献   

2.
正"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沿西山到万泉河一带皇家园林的总称,2013年12月24日下午,"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在我馆开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郜风涛,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沈宝昌,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珍,中央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等出席开幕式。该展览分为:隔世光影,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天;万园之园,圆明园大观;江南寻景,乾隆的设计之旅;东方凡尔赛宫,十八世纪的西  相似文献   

3.
邓妮 《神州》2010,(12):24-26
1707年,康熙帝决定将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园林赏赐给胤禛,亲题圆额"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后占领圆明园,并把园内财务抢劫一空。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最后下令烧毁圆明园。在大火连烧三个昼夜之后,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1904年,清政府裁撤了圆明园总管机构,圆明园从此无人管理  相似文献   

4.
<正>英国许多小型军事类博物馆藏有圆明园文物,他们是当年英军带入伦敦的战利品。本文简要介绍其中的部分圆明园藏品,讲述了这些文物的入藏历史,其背后的"军人荣耀"以及展藏困境。一八六○年十月,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英法联军洗劫了北京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十天后,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爵士(Lord Elgin)一声令下,英军放火烧园,四千八百余人  相似文献   

5.
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曾经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朝署禁地。法国作家雨果说,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相似文献   

6.
圆明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精华,如今已成为我们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2012年海淀区正式建立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标志着三山五园的再次复兴。圆明园作为三山五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再次复兴的转型道路就是产业化。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从运用新媒体传播重现圆明园繁华盛景和利用圆明园文化内涵打造有价值的产品两个途径分析圆明园文化产业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蒨园是清代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中第一座直接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园中之园,始建于乾隆第一次南巡后的1751-1753年间,原型为瓜洲周锦春园。本文借助国家图书馆藏《蒨园图》、王炳绘《蒨园八景图》册等图像资料,结合乾隆御制诗,论证了蒨园仿建锦春园的历史背景、蒨园八景的造景理念。蒨园的江南风致是乾隆南巡后出现的新的园林境界,山水、建筑被以一种更为精致、细腻的组合模式表现出来,其直接取用江南私家园林的主题类型化手法,此后成为皇家园林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清盛期京城西郊皇家园林是康、乾二帝通力创作的一座完整的皇家园林。康熙帝营造西郊第一座完整的皇家园林畅春园,是为了满足其阅武骑射、观耕格物、尊佛敬道、修身行孝和居园理政的五大治国功能要求。可推定康熙朝畅春园是由畅春园居园、西花园、西厂三个区域组成,占地达5千亩,而西花园又包括西花园居园、圣化寺和御稻田。乾隆帝全盘继承皇祖康熙帝治国造园思想,扩大并完善了康熙时期的京城西郊皇家园林,至乾隆中期,京西皇家园林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整体,占地超过京城:东起京城连畅春园之御道,西至香山静宜园、健锐营,北沿清河、圆明园护军营、十方普觉寺,南沿长河与南旱河之间地带达京城西城垣,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春熙院、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泉宗庙、乐善园等诸多居园,均以园中园的形式并存于乾隆朝京城西郊皇家园林之中。因而判断清朝盛期的皇家造园实绩,宜避免囿于传统私家园林的“园墙”之见,而应移情于多民族、多语言的泱泱大国之圣王君临天下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樊志斌 《收藏家》2022,(12):98-109
《红楼梦》写作细腻感人,人们相信其中相关书写多有现实原型,而非作者向壁虚构,其中,大观园的原型是清代哪座园林尤其引人关注。惟当下研究,多不能协调现实园林建筑、格局、方位、名称与大观园书写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大观园规模、造园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命名与圆明园的关系比较,指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即是圆明园本园(福海以西);曹雪芹因自身经历、见闻对圆明园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南北颠倒、部分景观沿中轴线对折的方式,实现了对圆明园景观格局的文学修正,形成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演绎了贾宝玉与诸钗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0.
《神州》2010,(9):9-9
1860年,圆明园遭遇大劫难,一把大火让曾经的万园之园变得面目全非。1873年,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末用影像记录下了这一座残园的景象,聚焦了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而这些照片也成为目前所知的、距西洋楼建筑群原貌最近的影像。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为了这个特殊的纪念,8月3日,“残园惊梦一一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展。这组圆明园最早历史影像是首次在国内亮相。  相似文献   

11.
金鉴 《文史月刊》2009,(12):31-31
圆明园是我国清代盛时最大的皇家宫苑之一,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六朝,兴建历时150年之久,是我国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圆明园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相互辉映,是东西方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典范,在世界上享有“万园之园”的盛誉。然而,它却历尽了磨难——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相似文献   

12.
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在人们的印象中,圆明园是一座华美的帝王园居游憩之地,但实际上,它也是重要的听政理政之所。比如,"正大光明""廓然大公"等日常办事场所的命名;再如,《圆明园匾额略节》记载的"所其无逸""天君淡寂""审几慎独""自强不息"等匾额,几乎均为勉励君主勤于政事的座右铭。"乾隆全年有168天驻跸  相似文献   

13.
杰子 《中华遗产》2014,(10):62-73
在许多中国人眼中,圆明园是一种伤痛的记忆,这种记忆或许蒙蔽了一个事实——这座万园之园曾经是大清皇帝工作、生活、娱乐之处。曾经,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无数故事。仅仅是有关圆明园的罪与罚,就很精彩。  相似文献   

14.
叶芷 《收藏家》2010,(12):87-89
2010年,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860年的10月7日至9日,英法联军的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华丽的宫殿式园林,曾经的辉煌,成为一片乱石堆砌的断壁残垣、瓦砾废墟,这座皇家园林一百多年来镌刻、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的记忆。  相似文献   

15.
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合称三园,位于北京西郊。 圆明三园是我国园林建筑史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瑰丽的皇家园林。从清康熙年间开始建园,经雍正、乾隆两代的修建和扩建,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占地五千二百余亩,周长二  相似文献   

16.
倪瑞锋 《中华遗产》2014,(10):20-40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150余年前的那场罪恶之火,永无休止地在一代代国人内心深处蔓延,唤起悲痛、忧伤、自强……但圆明园却远远不止这些,经过清朝五位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不断经营,它成为集明清园林建筑之大成的“万园之园”。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遗产》2014,(10):74-81
夏宫,是外国人对圆明园的称呼。1873年,这座夏宫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尽管一直有士兵把守,但早已力不从心。这一年,在大清海关工作的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与朋友一起从守卫稀松的东北角进入夏宫,用相机记录下了那时的圆明园。这座辉煌不再的皇家园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建筑是中西结合的“最极致的样本”,还因为其中使用了大量他喜爱的琉璃做装饰。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圆明园就是我们从电影、电视和图片中经常看到的屹立在废墟上的几根汉白玉雕花石柱。其实,圆明园是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园林的总称,占地5200余亩。这几根石柱,是长春园西洋楼中远瀛观的遗物。西洋楼包括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六幢欧式建筑,三组大型喷泉和若干园林小品。这些建筑物,沿着长春园的北墙呈带状展开,占地约120亩,为长春园的1/9,圆明三国的2%。尽管这几根石柱是圆明园遗址上最突出的标志,但是,它不等于圆明园,更不是圆明园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代表。西洋楼是…  相似文献   

19.
<正>常州,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名城,北携长江,南临太湖,京杭大运河穿越而过,景色秀美,人杰地灵。这座三吴重镇风貌独特,历史文化信息丰富,然而提及古典园林,与周边苏州、扬州、南京相比较,似乎颇为"冷清"。然而,在看似寡淡的园林建设史上,却出现了一位地道常州艺匠——戈裕良,作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最后一位大家,其作品得到了"其堆法优胜于诸家"(《履园丛话》卷十二《艺能》篇《堆假山》)的公认。因此,古代称为毗陵的常州,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园林建设史、拥有多少园林、什么样的园林,都  相似文献   

20.
日落圆明园     
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林,一座独一无二的皇家禁地。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帝王的快乐和悲伤,皇家的痛苦和荣耀,民族的光辉和耻辱,都铭刻在这块独一无二的土地上。在暑去秋来之际,随着电影《圆明园》摄制组再次走近圆明园,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利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重温历史的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