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凯 《东南文化》2022,(1):152-158
近年来,公众之于博物馆的重要性持续攀升,甚至开始居于一种主导性的优先地位.博物馆学界相应地出现了 一系列暗含"公众转向"的话语.基于此,博物馆与公众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博物馆与公众关系有四种路径:公众研究路径聚焦存在于博物馆内外的公众群体,以此分别发现公众之于博物馆和博物馆之于公众的价值;沟通关系路径侧重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评判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仅要看它的收藏丰富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励公众参与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来博物馆参观的公众无疑是博物馆能接触的数量最多、成份最复杂、最易受影响的博物馆观众.这些观众也显然是推动博物馆整个工作进步的重要力量,尽管常常被忽视.就某个观众个人的体验而言,今天博物馆的参观者很可能成为明日的、遥远的博物馆宣传者和义务的博物馆公共关系联络员.我们的职责是:必须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扩大每个公众积极、有益参观博物馆的机会.为此,从观众进馆参观到出馆的全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关心和照顾观众.让我们模拟一下这种角色,假如一个观众首次来博物馆参观,试想,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关心他,使他在博物馆获得一种美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定义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 《文物世界》2005,(6):67-69
博物馆定义的研究是博物馆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从事博物馆工作多年,对此课题有一些粗浅的认识,愿将此奉出,以求教于方家。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1946年成立时制定的章程规定“: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室者则除外。”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到80年代末期该协会又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数次修订,1989年该协会的博物馆定义是“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  相似文献   

4.
谢雨婷 《东南文化》2021,(2):165-171
在公共服务领域,"可及性"是从公众感知视角评价公共服务效果的重要视角;在博物馆领域,实现资源和服务面向公众"可及"是近代以来公共博物馆的追求目标之一.立足博物馆服务的特质和公众接受博物馆服务的全过程,可构建从公众感知视角评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三个由表及里的内部维度——"可获得性""可接近性"...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怎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怎样才能使博物馆在发展先进文化中扮演应有的重要角色。笔者以为,“公众喜爱”既是我们办馆质量的尺度,又是我们追寻的办馆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博物馆的“生命线”。下面就什么是博物馆公众喜爱理念?博物馆为何要强调这一理念?如何提高“公众喜爱”的程度等方面,谈谈肤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通过展览将物品建构为展品的时候,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创造了条件。在博物馆空间中,物品以展品的形态影响了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绝对时间;而观众这一暂时性的身份与地位,使得其在博物馆空间中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在其相对时间中完成。观众参观时间的暂时性,使得展品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存在是以刺激观众感官体验为前提;观众感官体验过程中的展品,是物品的绝对时间在现代性社会中延续的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缩小,亦使得博物馆通过展品与观众试图重构"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一直以中立、客观来宣扬自身对真实情形的表达。作为连接博物馆与公众的桥梁,博物馆展示的本质及过程是探讨博物馆真实性的关键所在。在博物馆场域中,从真实而具体的物件到有意义而抽象的展示,此重构的过程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意义的制造与政治的关切。博物馆展示过程中真实不可避免地被重构,同时博物馆又是权力—知识体系下的一个重要场域,但无论其如何重构,博物馆体现的仍是一种"真实",是一种可见的、相对的、被社会需要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2014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结合这一主题,专家们围绕博物馆收藏与文化多样性、博物馆藏品研究的新视角、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博物馆观众研究、博物馆教育推广与公众服务、博物馆库房开放、博物馆藏品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多渠道服务公众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建设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创新理念、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收藏着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并通过展览向公众展示、阐释、传播其所蕴含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博物馆通过具有"真"、"善"、"美"特点的陈列展览和具有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的陈列手段,为公众提供构建文化与精神信仰的独特服务。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参观、学习行为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自主性、私密性,通过品读文物参与将博物馆构建为历史、科学、艺术的权威机构,同时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拓展人格、重构价值观念。由此,博物馆也成为当代和未来具有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的公共性精神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蔡琴 《东南文化》2011,(3):80-87
为了贴近观众的多元需求,改善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浙江省博物馆在武林馆区通过为期一个月的问卷调查来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问卷设计有两种:其一是《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和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观众问卷调查》,侧重调研观众的身份、信息来源、参观需求;另一种是《"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问卷调查》,侧重调研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品质和观众参观时的状况。这次问卷调查获取的信息比较准确、科学,有助于博物馆工作者从中找出博物馆工作改进完善的目标,更加密切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72年,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麦克基姆西在《公共考古学》一书中提出了"公共考古学"的术语和理念。西方学界认识到,为了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考古研究的可持续性,依靠专家的力量已经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必须依赖全社会的介入,包括政府和公众。因此,公共考古学不单是面对公众的普及,还要求政府的职能的全面介入。目前,"公共考古学"的概念是指由政府管理的从公众共同利益出发的考古学,即由一个形形色色而且互有竞争的大众群体以他们自己的方法来阐释过去。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英国考古博物馆改变功能定位,从考古专家的仆人,转向以公众为中心,以吸引和沟通各社会阶层的大众为己任,并对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进行改革。本文介绍了英国博物馆在这方面的一系列有益实践与成功经验,包括服务对象的重新定位、传统功能向外延伸,从静态展示向为观众提供动态的展览服务如走进社区的"移动博物馆"和出借文物盒、鼓励受众的参与和互动、网上连接、开放库房和研究部门、为残障儿童开发考古游戏、吸引少数族群参与、举行陶艺与玻璃艺术研讨会和文物欣赏写作班等等。这些举措反映了当代博物馆和考古学思维方式的新趋势,这就是:不是强调公众能为考古学做些什么,而是强调考古学可以为公众做些什么。公共考古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结果是在这些国家造就了对考古资源具有较高觉悟、鉴赏力和保护意识很强的公众,大大提升了这些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能力。虽然我国博物馆采取免费措施来吸引观众,但是这似乎还远远不够。如果真的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认识的提高,博物馆可能更需要在展示形式、营销策略、服务内容和主动性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深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愈加凸显。河南博物院长期关注公众需求,以"定位国民终身教育,打造精品公众服务"为理念,结合观众年龄层次,不断创新社会教育形式,致力于博物馆教育规范化、体系化、精品化建设,观众人数持续增长。河南博物院根据观众特点,打造了"三讲"——讲解、讲座、宣讲作为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河南博物院拥有一  相似文献   

13.
叶菁 《南方文物》2003,(4):128-129,121
陈列宣教是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尧服务观众的主体内容袁是打造博物馆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袁它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公众形象尧观众参与与社会效益遥博物馆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袁就必须争取公众对博物馆的热爱和支持遥要利用博物馆固有的陈列袁丰富的展示内容袁建立宣传教育基地袁通过讲解向公众展示和推介博物馆袁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袁激发公众对博物馆的热爱和关心袁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袁最终达到宣传观众尧教育观众的目的遥一尧大众传媒是连接博物馆文化的桥梁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看袁博物馆宣传的最佳工具就是…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博物馆志愿者工作不仅有利于人们对博物馆的了解和支持,也有利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博物馆志愿者作为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一道桥梁,一方面它缓解了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管理人员紧缺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它能进一步缩短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参观者的亲切感和参与感,在平等交流中实现教育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深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愈加凸显。河南博物院长期关注公众需求,以"定位国民终身教育,打造精品公众服务"为理念,结合观众年龄层次,不断创新社会教育形式,致力于博物馆教育规范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16.
试论陈列讲解中的四种关系张文立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博物馆来说,陈列讲解是它们联结公众、服务于社会的主要方式。因此,做好陈列讲解对于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和树立其社会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陈列讲解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陈列讲解中会涉及到许多技术或技巧。譬...  相似文献   

17.
最新的研究表明,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创办于澳门的"驻华大英博物馆"。此后,来华西人在中国创办了一批博物馆,成为中国人认识博物馆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中国近代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博物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西人在华博物学研究密切相关,以自然史收藏和研究为主要目的的自然史博物馆;另一种是科学技术博物馆,此种类型又可细分为两种,即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的以科学传教为主要目的的博物馆,以及其他西方人士创办的辅助学校教学和科学教育的博物馆。通过这种分类,先前看似孤立的历史节点被有效地串连起来,从而展现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西方在华博物馆史。  相似文献   

18.
杨海霞 《旅游纵览》2016,(4):310-3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和重要意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作为博物馆的核心与灵魂,藏品一直是博物馆联系公众、发挥职能的媒介与桥梁。深入地研究藏品与博物馆发展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优势,传播城市文化、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拓展数字化空间,实现博物馆功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苟艳红 《文史月刊》2012,(Z3):88-89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来行业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体制的博物馆在我国悄然兴起,北京目前已存在的行业博物馆有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电信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等。在广州也先后建立了广州金融货币博物馆、广州邮政博览馆、陈李济中医药博物馆等各种类型的行业博物馆.在其它城市,各行各业的博物馆也相继建成并向公众开放。我国"以国有博物馆、纪念馆为主体、各行业博物馆和民间博物馆为两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运营方式的中国博物馆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基于此,本文对行业博物馆发展问题和对策做出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博物馆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特别是我国近年倡导的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建议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引发了博物馆学界关于博物馆传统功能、教育使命与社会责任的新一轮思考与讨论。当此时,总是有一个历史的回音不断响起,那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学者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出的声音: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博物馆应作为学校之外的教育机关;博物馆应免费参观;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博物馆陈列是美育的社会教育机关……应在首都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回望此后的八十年历程,不独这一建院宗旨始终被今天的南京博物院所秉承,诸如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公众教育、免费开放以及大学博物馆建设等等也均在不同时期得以实现与实施,充分反映出一代宗师的远见卓识。有感于此,本刊将我国著名博物馆学家宋伯胤先生三十年前著就的这篇文章整理、刊发,以期让今天的人们再次循着蔡元培先生当年的思想去思考新时期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