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赵晔 《东南文化》2012,(3):31-39,129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良渚遗址群东边的临平遗址群逐渐显现。该遗址群距良渚遗址群仅20公里,目前已发现13处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范围约30平方公里。临平遗址群是规模和等级略低于良渚遗址群的次级文化中心,横山显贵墓葬、玉架山环壕聚落群、茅山大型农耕遗迹是其代表性文化内涵,它们反映了良渚时期贵族等级、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地理环境及已往认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在良渚遗址群西侧,东南距离杭州市区约20公里。位于杭州西北郊的良渚遗址群,地跨余杭区的瓶窑、良渚两镇,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东天目山余脉在遗址群西面的彭公一带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2月12-14日,"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良渚举行。本次会议以"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为主题,围绕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重大价值,共同探讨良渚遗址大研究、大保护的方法路径,进一步提升良渚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次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余杭区政府主办,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支持。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  相似文献   

4.
金花池遗址为良渚古城遗址的郊区聚落之一.2009年考古队抢救性清理了2座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其中M1出土玉琮、玉钺、三叉形器和冠状器等高等级玉器,是良渚文化早期阶段良渚遗址群乃至整个良渚文化分布区内少见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大遮山南麓分布着多个聚落组,呈现出以一处较大的台墩形遗址为中心,由六七处台墩组成的态势.百亩山南坡较密集地分布着金花池、百亩山、梅家里、梅园里等遗址,构成聚落组,金花池可能为该聚落组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讨论文明起源,良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富。良渚是非常特别的,从它外围的水利系统到城中心的宫殿区,再到外围的城墙,以及城市早期的发展布局到晚期发展布局的变化,都显示出高度的复杂性。但是它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一个早期的仪式中心,或者放在国家社会的文明系列里。尤其良渚遗址的规模和墓葬所指示的社会等级、社会分层,似乎与多年来我们对早期国家社会构成的某些认识标准不相符。良渚的复杂性可以引发考古学家对于文明以及复杂社会到底是什么的新的想法和看法。而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良渚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需要用其他的新的术语来讨论良渚社会的系统和阶层。良渚遗址的发现对世界上长久以来业已形成的关于早期文明、早期国家和早期复杂社会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正>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良渚两个镇街境内,保护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良渚文明的中心遗址,也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的基本要求,良渚遗址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见证,其保护管理工作历来受到  相似文献   

7.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300年。近年在良渚遗址群内发现了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在古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为地基。本文用地质调查和考古学的方法,对良渚古城墙铺底垫石进行块度、形状等测量和石料岩性鉴定,并考察古城周边山体露头及冲沟滚石的岩性特征,判断铺底垫石的来源与产地。研究表明,铺底垫石普遍为次棱角状、次圆状,指示它们绝大部分经过短距离的搬运,采自古城周边山坡脚和山涧冲沟。铺底垫石共有11种岩石类型,与古城周边山体出露的岩石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来自瓶窑镇及其周边的丘陵山体。铺底垫石的性质与来源确认,对了解良渚古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活动范围,及当时的社会生产与组织结构等深层次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等地的考古学文化,纷纷在文明化道路上阔步向前。良渚文化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在礼制规范、信仰统一方面,在早期文明中堪称出类拔萃。无可争议的文化中心杭州余杭的良渚遗址群,分布着莫角山、反山、瑶山、汇观山等13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它们以良渚古城为核心框架,布局有序、等级分明、规模宏大、  相似文献   

9.
大量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不仅精美的玉器、漆器、丝绸、象牙器、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意味着良渚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农业和手工制造业之间存在确凿的分工;众多墓葬资料也反映了良渚社会分层十分明显,已经是阶级社会;包括良渚古城和水坝在内的一系列新发现,更是大大丰富了对良渚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良渚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深彻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明确的城乡差别;良渚古城与周围广大地区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经济体;良渚社会存在武力、暴力;其宗教信仰还具有明显的一神教特点。因此,各项发现皆明确指向了良渚古城内存在一个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也即良渚的国家性质;经过人为精心规划设计的良渚古城,在建设过程中完成了宗教信仰的神格化,用以凝聚和管理良渚社会;整个良渚社会确实存在一个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中央"联系各"地方"中心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余杭发现的良渚文化古城遗址及遗址群,在太湖以南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聚落单元。这个聚落单元反映了聚落建造者适应自然环境所拥有的技术水平,以及用以维系其文化的社会互动与控制,由于聚落形态很大程度上是由广泛认同的文化需求直接造就的,因此它们为考古学文化的功能性阐释提供了一个战略性起点(1),并有助于对良渚社会的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良渚遗址和良渚古城是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进展最大的区域,也是典型的大遗址,其保护区红线范围即达42平方公里,而实际范围远大于此。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仅采取传统的大规模钻探和发掘等手段,完全无法满足学科研究的需要。发掘者围绕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积极寻求多学科合作。其中数字化手段所起的作用尤其明显,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平面图)在遗迹寻找上的重要指示作用,迅速扩大了良渚古城周边的测绘范围和分析手段,陆续发现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坝等遗迹,确定古城中心的宫殿区、城墙和外郭依次降低,共同构成了三重同心结构,取得了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正>良渚文化以杭州余杭良渚遗址群为中心,以环太湖流域36900平方公里为分布范围,北依长江,西抵宁镇和钱塘江中游的浙西山地丘陵,向南波及钱塘江以南的浙东沿海地区直至舟山群岛。良渚文化自公元前3300~2300年,大体上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晚期、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西辽河流域小河沿文化、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早期、赣江至粤北樊城堆文化——石峡文化相当,良渚文  相似文献   

13.
黄路头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是良渚古城遗址的一处城外遗址,为良渚古城大型聚落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2016-2017年的考古发掘清理了黄路头遗址中一处墓地的局部区域,发现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共34座.其年代上限不晚于崧泽文化晚期,即早于良渚古城的兴建.该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良渚古城建城之前该区域内的本地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1月26日,由良渚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合力打造的"王国气象——纪念良渚遗址发现80周年特展"在杭州良渚博物院正式推出。展览分都城、村落、民生、礼俗、追迹五个单元,展出文物共计256件(组)。"都城"以良渚古城的布局结构和体现王权的宫城、王陵、大型土建工程技术等,反映良  相似文献   

15.
张敏 《东南文化》2023,(1):70-91+190+192
太湖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马家浜时期文明曙光初现于太湖北部,奠定了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基础;崧泽时期的太湖北部率先进入王权统治的古国时代,形成了太湖流域的民族共同体,东山村遗址群成为原生型“崧泽古国”的政治中心;良渚时期的太湖流域进入神权统治的古国时代,太湖南部的“良渚遗址群”与太湖北部的“寺墩遗址群”成为“良渚古国”并立的政治中心。王权统治的“崧泽古国”转型为神权统治的“良渚古国”,成为中华文明化进程中独树一帜的“太湖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余杭良渚遗址群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晔 《东南文化》2002,(3):24-29
对余杭良渚遗址群的聚落形态考察已非常迫切,本从遗址分布、类型、规模、年代等方面对遗址群进行了初步的聚落考察。  相似文献   

17.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遗产地,良渚玉器在专业领域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是让良渚文化走入了大众视野。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幕。为了配合这一专题展览,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及良渚博物院联合主办了"良渚玉文化论坛",于8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兆祥所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60余位代表出席了论坛,其中6位代表进行了主旨发言,学者们就出土与传世良渚玉器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以下从这两方面分别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以来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明确了古城内外的遗址布局、水系环境以及城墙的分布情况:古城的修建均有统一的规划,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整体、同时夯筑而成;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建筑基址和王、贵族墓地;城外的居住基址具有外廓城的性质;大型营建工程普遍运用草包泥堆筑工艺;西北部山系存在一个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既能削减山体的季节性洪峰,又可利用为运输通道.目前,考古部门已建立了遗址信息系统,并逐步完善了对古城内外布局和水利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良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明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古城城墙是良渚遗址中重要的城市建设遗存,其建设活动标志着良渚古人对核心宫城区域的确认和围合,是对可利用的自然地貌进行人工干预结果。建设方法展示出良渚古人已经具备丰富工程经验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本文结合考古资料、现场调查和工程原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铺底垫石"工艺进行工程技术分析,判断古人利用自然进行工程实践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李娜  刘斌 《中华遗产》2009,(10):46-61
良渚古玉是出土于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的以“玉琮王”为代表的古玉器。在它们端庄精美的外表下,蕴藏着中华礼制的深层涵义,甚至可以说,良渚是中国玉礼制的重要源头。先民的信仰是什么?让他们敬畏的神又是什么模样?请随我们一起来细细端详良渚古玉,一起破解中国礼制文化的源代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