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本身和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进步,一些考古学家对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提出修正.谢仲礼在《东南文化》1990年1.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考古学文化新界说》(以下简称《新界说》) 的文章.提出传统的考古学文化概念只涉及物质文化,而忽视非物质文化.但“物质文化只能是考古学研究的起点”,这与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不大相符.于是他认为:“考古学文化是指在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发现之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域内,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征的古代文化遗存.它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反映在物质文化上的非物质文化.”然而,无论是传统观点将考古遗存与物质文化等同.还是《新界说》认为物质文化是考古学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文物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化的遗存,有保存在地面上的和埋藏在地下的两类,不是过去玩赏的人们所说的"古董"。要谈文物就离不开考古学,而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热爱祖国的今天和明天,很自然的也热爱祖国的昨天和前天,没有昨天和前  相似文献   

3.
刘迎新 《黑龙江史志》2012,(20):31-32,39
<正>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文化遗产表现了社会文化进步、与社会文化进步有关的事物。现代而言,文化遗产具有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人类证明自身智慧和身份,并涵养自身精神、智慧与心灵的最好标志和养料,能启迪并唤醒人们对于真正生活的回归和追求。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住记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秦汉时期楚文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航空 《南方文物》2000,(1):51-57,74
考古学范畴内“楚文化”的概念,是随着学科进步、资料丰富和研究深人而逐渐充实完善的。现阶段通常认为,楚文化是指基本在楚国时期主要由楚人创造的在精神观念和物质表象诸方面均有一定特征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社会历史的考古学研究中,考古学文化集中揭示的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地域文化,而构成特定人类共同体及其文化的核心却在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文化方面.考古学文化中的聚落遗存虽是探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但也无法完全克服考古资料的模糊性特征,尤其是民族考古学研究还需密切关注文献资料的模糊性与局限性.相对而言,考古资料的物质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特点,使得考古学文化在社会历史的宏观性和长时段性(过程)研究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并构成人类自身区别于动物界、造成不同人们共同体分群之依据的产品的概括。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家所认识的在考古学遗存中所物化的古代人们共同体文化。文化理论是人类学家提出的关于“文化是什么”的种种回答,考古学文化理论是科学的人类文化理论到考古学操作之间的中程。将考古学文化定义于不同的层面或方面以至整体全面,体现了考古学家对共同体文化把握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支配了他们研究古代人们共同体文化所能涉及的部分或全部,直接支配他们在田野阶段对古代文化的哪一类和哪一层材料或“信息”感兴趣;支配了获取这些材料或信息的手段、方法的选用和发展,最终支配了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整体水下。  相似文献   

7.
一、考古学的量新阐释 在我国,考古学被认为属于社会科学,它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物、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再从已寻找到的实物史料中去研究人类社会的演变发展过程,客观地阐明古代人类生存的特定的时空、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行为,尽可能准确地去确定不同文化之间的某个环境中的相互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类过去的物质文化。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考古学最根本的目标是要确定古代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各文化之间的源流关系、演化过程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唯有认清楚这些十分复杂、细微  相似文献   

8.
陶器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人工材料的制品。陶器的出现,方便和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陶器的生产和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出土陶器、陶片的研究,可以追溯古代社会的存在及其物质文化水平;在考古学上,往往把陶器的类型学作为衡量文化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考古工作者均把陶器及其纹饰作为考察判断墓葬及其他出土文物文化性质的重要依据;此外,博物馆也经常通过陶器的展示来阐述说明古代社会的文明的存在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科林·伦福儒说,考古学部分是寻宝、部分是缜密的探究,部分是从事创造性的想象。布鲁斯·特里格也指出,考古学要成为一门多产的学科,既要有丰富的创新想象,又要有对想象结果进行严格的检验。缺少想象力,考古学的创造潜力就会下降。他认为,对考古学家来说,不是控制过度的想象,而是想象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考古学阐释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有再多的比较知识也嫌不够。文化学者卢晓辉写过一篇《史前考古学与诗性智慧》,认为考古材料太"硬",难以企及物质文化中古人的精神层面,因此难以透物见人。他呼吁考古学家要多点诗性智慧,以吉德炜所谓的"理解"加"感受",对物质文化采取"对话"而非"研究"的态度,像欣赏音乐或绘画来感受和理解物质文化,特别是远古文化的艺术创作。欧美后过程考古学将人类思想看作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机制,给予了宗教与其他信仰的研究以空前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对南美著名纳斯卡地画研究的思考,由于缺乏民族志类比,这类地画的解读目前仍然乏善可陈。文章指出了考古学想象的局限性,第一,图像作为一种文本是多义的,古代制作者的观念和当代阐释者的观念及解读是不同的。第二,古代图像制成以后会被反复利用,注入新的含义。第三,古代图像是在特定景观和...  相似文献   

10.
<正>考古学主要是运用地下发现的实物资料或人类创造的"物质性"材料研究历史与文化的科学,但考古学揭示的世界不仅仅是由实物资料呈现的事实,同时还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后者是考古学真正魅力所在。考古学实践中的第一个科学原理就是"实事求是",这个"实"不仅仅是指研究材料本身作为一种事实的存在,包括其材质、造型、结构、色彩、图案、工艺等方面的"实",更重要的还有其时间、空间的"实",脱离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实物资料,对考古学家而言就失去了起  相似文献   

11.
"文物"所表述的内涵很广,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考古学"研究的追求是历史与文化,属认识范畴。考古学的研究,是将物质文化转化成精神文化。考古学研究的仅是考古学文化表述的考古学遗存的这类文物,故考古学所涉及的文物,仅是文物的一部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学研究范畴随之日益扩大。考古学所涉及的文物,虽是文物的一部分,但这部分文物却是文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文物,正是考古学研究了这部分文物,才使考古学成为了显学。要实现中国考古学的持续发展,则必须以文物保护为支撑。为此,就要将考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体制中来,并必需从理论、认识、管理和实践诸方面趋利避害地做到将考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体制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一) 考古学与民俗学,乍一看来是两门互不相关,各有独自规范的学科领域;考古学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并运用地层学、类型学以及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专门研究古代人类物质遗存的内涵性质及时空关系,并进而探讨古代人类行为与社会文化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过程的一门人文科学;而民俗学则是以人们在日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与行为所世代传承的各种民俗文化事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就此而论,在考古学与民俗学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差别,除了研究对象领域的差异之外,在研究方法与技术上,在各自学术传统的背景上以及在理论分析的框架上,也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一般地说,考古学只对  相似文献   

13.
2015年6月13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的"‘早期文明中的权力与信仰’学术沙龙"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国内多家学术机构的20余位学者围绕良渚遗址及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良渚社会的性质与运行机制、良渚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沙龙尝试从研究社会的角度,用历史学、政治学语言描述考古学物质文化遗存;而展览亦尝试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考古学物质文化进行展示,体现了考古学学科的前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综合中国已有的民族考古学相关实践,以及前人的若干理论认知,从民族考古学的命名、研究目标和民族学与考古学的基本内涵出发,对中国民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解读。基于阐释古代人类文化这一共同目的及"人"和"物"两个层面,认为应将民族学和考古学的视角、方法及对象综合考虑,并结合人类的特性,对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做具体划分。在目前难以确定学科归属的情况下,民族考古学暂时作为一种阐释古代人类文化的研究方法而存在。民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是将民族学与考古学这两种学科方法综合,并且在这种综合方法的运用中必须以角度和对象的融合为前提。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内容涵盖行为、社会、观念、心理,自下而上四个层次,但并非互不关联的四个领域。  相似文献   

15.
《江汉考古》1995年第1期问鼎等同志首次提出了从考古学物质文化的嬗变折射出的历史现象──考古学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实际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命题,在人类历史过程中,这种命题包含着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讨这种总体而又抽象的概念,牵涉到许多精神领域和物质文化。无论是以人类文明为代表的横向的具体内涵,还是以时间为标尺的纵向发展,其潜在的能量难以估料。人类的政治、宗教信仰、民族的心理、习惯与传统、民风与世俗、审美爱好以及战争事件等等都影响与制约着文化传统的发展与演变。考古学文化的传统的命题,只适合于横向的现…  相似文献   

16.
汉文化的辐射与侗族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一出现,就在两种背景中生存和发展,一是自然,一是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人又是文化的产物。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人类在发展着。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志就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化。文化是人类能力的体现。人类凭藉文化,从自然中走来,和自然比肩而立。人类的强人,不在于体质的壮大,而在于它的文化,而在于它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力量。从广义方面来说,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诸方面,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建筑、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习俗等,是人类的生存样式系统,是人类为适应自然而创造的一种机制。文化是发展的,是一…  相似文献   

17.
<正>从考古学上观察,对人类发展而言的根本性力量是工业还是农业?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在现代产业分类中,把农业、工业、服务业分别界定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如果从人类文化发展进程而言,"第一级产业"或"第一次产业"是工业而不是农业。什么叫"工业",经典的解释是"用自然物资制造物品的各项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最初诞生的历史及文化活动恰恰是从"工业"开始的。300万年前左右,当人类  相似文献   

18.
窑洞式建筑的产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在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既可反映出当时的生态环境状况,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带,人工开凿的窑洞式建筑,就是新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这一建筑形式不仅展示出该地区居民适应环境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隐含着诸多环境考古学方面的信息。本文将以考古发现为线索,通过史前窑洞式建筑的形态结构,探讨其产生过程,进而分析这种建筑形式所具有的环境考古学意义。一史前窑洞式建筑的结构类型与特点无论人类进步程度如何,“住”始终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生存问题,并直…  相似文献   

19.
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考古学研究的实物遗存常因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地域的实物遗存也有明显的差异,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为了表示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出现了"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是夏鼐考古学研究和工作的指导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期,夏鼐的思想经历了从"洞察当前的社会"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到"以考古经世"的考古学研究的思想转变。留学英国期间,夏鼐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在古代埃及学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夏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了文化系统说,呈现了人类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多样化文化格局,形成了自己的考古学思想。史语所时期,夏鼐的考古学研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然而为他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