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代画像石的装饰图案最为显著的特征体现在其边框装饰、基底纹样和一些以雕刻各种装饰纹样为主的画面上。这些装饰图案不完全是为了美观,其背后隐含着汉代人的升仙和追求吉祥如意、美化理想生活等民俗思想、寓意和忠孝观念、厚葬风气等。  相似文献   

2.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艺术,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历史时期的艺术品也不是孤立产生与发展的,它们必然是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同时它们又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无论从形式及内容上,均要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汉代画像石也不例外。它们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在承继商、周以来的艺术成果后,加以创新而产生出来的适合当时意识形态和审美观点的艺术品。追述一下我国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特别是美术范围题材内容和艺术  相似文献   

3.
1956年5至7月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王德庆、辛宪芬、宋兴月等同志去徐州一带洪楼、周庄、苗山配合基本建设兴修水库工程进行的文物保护和宣传工作,在当地发现了许多散佚的汉画像石,可惜的是这些画象石,有的已截断残缺,但大  相似文献   

4.
汉代画像石盛行于两汉时期,是汉代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画像石内容丰富,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社会风俗、书法以及雕刻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根据笔者的理解,本文通过厚葬文化和神学化两个角度来分别阐述,汉代画像石所反映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5.
河南汉代画像石的分布与区域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辉煌的时代,它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又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一步。河南在两汉时期,尤其在东汉,洛阳为繁华帝都,南阳是皇胄发迹之所,在经济文化上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遗存下来文物之丰富,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墓葬内建筑构件的画像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其“深沉雄大”的艺术成就而誉满中外。建国以来,在河南林县正阳集、鹤壁鹿楼、温县招贤、新安孤灯村、巩县铁生沟、  相似文献   

6.
楚文化对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文化对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发展的影响李建汉代画像石这种出自汉代墓葬的石刻艺术品,它不仅有着粗拙豪放的独特艺术风格,更以丰富的题材、包罗万象的内容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汉代画像石在全国十余省区均有出土与发现。相对集中的有:河南南阳、鄂北;山东...  相似文献   

7.
<正>汉代画像石是中国传统金石学著录与研究的内容之一。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后,虽然仍然有人沿着金石学的路在研究汉代画像石,但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方法,以及不同于金石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给汉代画像石研究创造了活力,带来了新气象。考古学在中国发展了百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汉代画像石著录与研究的历史,不仅在于缅怀先贤,更在于启迪来者。  相似文献   

8.
画像石(砖)是汉代艺术主要代表,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关乎美的领域也形态毕现,本文将从题材、表现技法、风格上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勾画出汉代的审美气候。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即墨市博物馆收藏有4件玉舞人,为1958年11月在即墨市移风店镇北古城村出土。玉舞人以白玉雕琢而成,做工精细。均高4.5、厚0.2厘米。身着低领束腰长袖宽摆长裙,  相似文献   

10.
汉代画像石墓是为去逝的人建造的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有其思想内涵和它的实用功能,一切都是墓主人在地下世界的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按活着的人的意愿而做的;所有这一切又构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伴随着汉代社会思想的统一,社会精神信仰的形成而产生发展的。因此说汉代社会精神信仰的确立是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19世纪后半叶西学东渐,清末推行“新政”,围绕“启民智、育新民”的各种社会教育理念与实践,出现了新式学堂和通俗教育所等机构,它们通过普及民众知识,提高民众素养,引领与推动了地区社会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时期盛行的通俗教育馆(以下简称通教馆)改为民众教育馆(以下简称民教馆),  相似文献   

12.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种石刻绘画,也是石质装饰画,它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  相似文献   

13.
淅川县博物馆现藏一件汉代陶戏楼,系原文化馆在淅川县李官桥东堂村征集。陶戏楼通体施釉,上饰板瓦,呈黄绿色,高83厘米,分四层。第一层高23厘米,四阿顶,四面明窗通风,第二层为戏台高27厘米,四阿顶,三面明窗通风,戏台左右为两柱,下雕兽头,中雕一半蹲半跪的男童,蹲在兽头之上,男童两手上支斗拱承平檐。台面中有三人演奏,中间似一男子吹笛,高8厘米,左侧似一男子吹笙,高6.5厘米,两人侧面席坐笛笙齐奏,右侧一伎女挥长袖举臂作舞,高6.7厘米。第三层  相似文献   

14.
199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汉代文物。这批文物分为铜器和陶器两类,铜器主要是“五铢”铜币,另有个别铜镜等。器类相对较少。陶器相对较为丰富,类型多样,突出反映了盐池地区汉代时期独特的历史文化面貌。现将这批陶器作以简略摘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7,(2)
在数千年遗留的传世品和出土青铜器中,有些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结构的缺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部分出土的青铜器甚至破烂不堪。要使这类受腐蚀的青铜器能够长期的保存下去,关键在于深入分析其损害因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尽快对受损器物进行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16.
1982年3月,岐山县博物馆在城关废品收购门市部废铜中拣收汉代量器铜鋗一件。直口沿,沿宽1.4厘米。平底。通高12、口径22.3、底径13.3厘米。腹壁外有凸起的带饰  相似文献   

17.
顾雅男 《神州》2013,(3):200-200
汉代曾经是我国封建王朝经济、文化、艺术比较发达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各种艺术样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舞蹈艺术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分析徐州地区的汉画像中呈现的舞蹈形象,论述了汉代舞蹈最为典型的审美特征,并结合当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该特征形成的原因,以期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郑红莉 《文博》2012,(4):41-44
本文从图像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陕北画像石中历史故事题材的考证分析,认为陕北画像石中出现的历史故事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历史故事刻绘于墓门之上,具有驱邪避凶的意义,并与墓主的志向和爱好有关。同时亦是墓主向仙界彰显自己的德行,祈求它们的收留。  相似文献   

19.
刘克 《江汉考古》2006,(3):69-73
养生汉画像石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达着“下根”之人对于道教义理的认识和选择。以往相关研究多流于图像内容的阐释,着力点在于将该类画像还原成文献,缺乏对图像形式背后所隐藏观念意味的关注,未曾从道教房中养生思想对汉画观念浸润的层面作深入考察。房中养生画像石刻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道教养生观念的诠释和图解,它的出现,与汉代特殊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最为绮丽阴柔的场所,莫过于园林了。城市里恢弘的宫殿,肃穆的坛庙,森严的家宅,无不以严整的秩序,呈现出父权社会的阳刚之气,成为儒家伦理道德的象征,唯有散落在各座庭院深处的园林,以其疏落有致的布置,婉转精妙的格局,构成了富有女性特色的阴性空间。而在这样充满女性气质的园林里,往往会塑造出理想的中国闺秀,成全理想的中国爱情与“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