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初,笔者通过对中国都城发展史的研究,认为郑州是不能忽视的中国早期十分重要的都城,应该列入八大古都之列①。现在就郑州古都的内涵及其在中国古都史上的地位谈些认识,就教于专家学者。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郑州位于发祥地的腹地。因而,当文明之火点燃之际,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初的政治首都,并且五次为都,书写了中国历史的最早辉煌。最早在郑州建都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据史书记载,黄帝打败炎帝平定量尤之乱后,天下部落纷纷归顺,黄帝便在今日郑州南郊20多公里处的轩辕之丘(今新郑、新密交界一带)立都建立有…  相似文献   

2.
塔宏伟 《沧桑》2010,(1):132-133
中国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礼制文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社会是一种等级分化十分复杂的政治社会。中国早期国家文明形成的标志是都城的出现,而形成的时间,则是夏朝之前的尧舜禹时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礼制文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社会是一种等级分化十分复杂的政治社会。中国早期国家文明形成的标志是都城的出现,而形成的时间,则是夏朝之前的尧舜禹时代。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词的涵义主要有五种,各有其存在的基础。探讨何为"最早的中国",应具备位于黄河流域、进入早期国家、文化地位占据优势等三项基本条件。依据较为可信的文献和考古材料判断,地域意义上"最早的中国"主要是西周初期的伊洛地区,都城意义上"最早的中国"是西周王朝的都邑,族群文明意义上"最早的中国"应为春秋早中期之交的华夏诸侯分布区,国家意义上"最早的中国"是西汉帝国以后,而考古学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当为陶寺文化之邦国。二里头文明应为"最早的王国",可谓当时的"中国",但不应是"最早的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尚未进入文明社会和早期国家阶段,庙底沟时期形成的"文化圈"或"相互作用圈"不应被视作是"最初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在最新考古发掘报告与前贤时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二里头都城的选址经过了周密的考虑。都城布局经过统一规划,属于单一城制即单一宫城形态的都城,其规划采取了按功能划分为不同分区的结构方法。宫城是一种"非城郭形态"的宫城,具有多宫城性质。二里头都城空间的形成大体经过四个阶段。都城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与夏王朝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是其时社会发展在都城空间领域的集中反映。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城,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都城。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继承传统、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两汉到隋唐时期的都城形制变化极为明显。本文以近年来曹魏至北魏洛阳宫城的考古发现为重要突破点,结合文献和考古勘察资料,对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各个重要都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魏晋南朝时期的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再到北朝时期的三重城圈形制,最后形成隋唐时期中轴对称的坊市制新型国际商贸大都市,为向以后更繁盛的开放式商业都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都城形制和格局的变化轨迹清晰,发展演变具有延续性和开创性,既沿承了传统的汉地都城制度,又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创造。总之,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这个时期都城的鼎盛之作,其都城形制产生的源头源自曹魏洛阳城,对汉唐时期的都城形制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各种渊源和汉化因素,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及整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与国家和文明社会同步出现的,城市之核心则在于都城。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政治中心,不仅是王权正统性与权威性的象征,其空间组织、结构和布局,也浓缩了当时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开展对都城的研究,是解读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6月24日~7月6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中国的元上都遗址作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将在会议上审议。为此,本期聚焦推出了"元上都"专题。元上都位于内蒙古锡林格勒盟正蓝旗的金莲川草原上。始建于1 256年,废弃于1 369年。作为有着广袤疆域的元朝的第一座都城,元上都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完美融合的杰出范例,是强大的蒙元帝国初期的统治中心,是汇聚了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欧亚文明的世界性大都会。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并用美好的文字加以记忆。如今曾经的繁华美景已渐行渐远,只有美丽的金莲  相似文献   

9.
二里头新探     
二里头遗址地处黄河中游洛阳盆地东部,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二里头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成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王朝都城的营建规制发端于二里头。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0.
<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使用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等概念,迅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和生态的字眼达到45处之多,可见,生态文明正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近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建伟在"中国生态摄影网"他的个人专栏中提到:生态文明社会的大厦需要生态文化来支撑,生态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生态摄影。记录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留给后来人我们的认识和轨迹,是时代赋予摄影的神圣历史使命。用影像来"反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0月14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中古中国的都市与社会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古时期的城乡关系、都城及都城圈社会、都城中的人物活动等专题展开深入研讨。甘怀真以《周礼》的国家观念考察汉晋间从里制到村制的变化,认为豪族庄制、村共同体制运用儒释道的学说作为人际关系的原理,屯田制则是皇帝制国家利用里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文明古国,十四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进欧洲近代文明兴起并改变世界面貌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都来源于中国。但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伴随而来的近代自然科学不可能在中国出现;当欧洲  相似文献   

13.
贺云翱 《东南文化》2016,(4):59-65,127,128
有关"六朝都城"建业及建康的研究成果,一直只能依靠文献进行,其主要原因是"六朝都城"遗址基本上都被叠压在现代南京城的地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以田野工作为特征的"六朝都城考古",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大规模考古发掘始于南京老虎桥工地对六朝"台城"的考古探索。近20年来,"六朝都城考古"收获巨大,不仅发现了都城中心区和石头城、确认了"西州城"的位置、发现了佛教寺庙遗存及礼制建筑遗存,还出土了大量可以揭示六朝都城文化内涵的珍贵遗物,如瓦当、陶瓷器等。这些成果对今后六朝都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的参考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48-49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元上都城是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时确定的首都。元统一中国后.在今北京市兴筑首都城.上都便成为陪都.为皇帝和大臣们的避暑地。元上都在元末人民起义战争中被摧毁。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现在古城墙依然耸立地表.古城内外建筑台基众多.当年房舍错落有致的布局依稀可辨。上都主要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也兼顾当时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习俗。  相似文献   

15.
正"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来头,而探寻人类文明的起源,就绕不开山西这一方厚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人类文明的摇篮,山西蕴育了光耀千秋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2015年8月16日会见世界华文媒体高层访问团时,首次提出山西古文化的"三个一"(即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缕曙光)。"一座都城"临汾襄汾陶寺遗址,使尧文  相似文献   

16.
欧战前后,中西方都各自面临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但是,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热衷于以欧洲19世纪的文明为范本,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之时,欧洲人却正致力于反省自己的资本主义文明。其反省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并兴,不仅标志着西方现代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动,而且也给其时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虔诚地追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到认同反省现代性、批判资本主义,再到信仰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这一共同的思想进路,既合乎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同时也集中代表和凸显了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思潮变动的鲜明主线。他们最终归向马克思主义,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善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中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使用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等概念,迅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和生态的字眼达到45处之多,可见,生态文明正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近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建伟在"中国生态摄影网"他的个人专栏中提到:生态文明社会的大厦需要生态文化来支撑,生态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生态摄影。记录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留给后来人我们的认识和轨迹,是时代赋予摄影的神圣历史使命。用影像来"反  相似文献   

18.
韩建华 《文博》2002,(4):37-39,71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咸阳,筑冀阙,秦都徙之”。咸阳不仅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都城,而且也是秦建立统一王朝以后的都城,历时144年;还是公元前3世纪的一个世界大都会。秦咸阳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咸阳城的布局形制的研究便成为十分重要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都城的平面形制与规模为切入点,将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城的兴建置于其历史背景中去,以政治背景、承继与革新的视角来观察这些都城的社会历史特征。东周时期列国都城平面形制以大城圈套小城为主,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流趋势;而双城或多城的结构,则多是反应了政权更替、城市沿用与革新的历史背景。东周时期的各诸侯国都,虽然面积大多超越了东周王城,但从建立时间与建立原因方面考虑,东周各诸侯国的立国建都可分为具有"合法"性的自主性大城(如齐、鲁)和具有"耦国"性质的大都(如郑、楚)。  相似文献   

20.
说楚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阶级,于是就有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统治者为了便利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必须择一适宜的据点,作为都城。都城是发号施令的所在,并有防御自然灾害、防备敌人侵袭的作用。当某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