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聚贤是民国时期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山西籍考古第一人。本文旨在还原卫聚贤当年发掘西杜村的缘由及过程,简述卫聚贤的学术观点并对此进行相关思考,兼以怀念这位对中国考古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检视了当代各种记述万荣县荆村遗址的文本,对陶埙数量叙述不一致的原因分析中,追溯民国时期的发掘材料,发现20世纪30年代并无荆村遗址出土陶埙的记录。1947年卫聚贤出版《中国考古小史》第三版时,增补了荆村遗址出土五件陶埙的资料。同时分析了卫聚贤做出这种修改背后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起步很早。19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卫聚贤在数十年后就相继出版了《中国考古小史》[1](1933年)和《中国考古学史》[2](1937年)这两本书。但此后因为战争的原因,以及五十年代初对考古学中资产阶级思想的全面批判,考古学史的研究一度归于沉寂。八十年代学术环境回归正常后,考古学史的研究又逐渐增多,经过这二、三十年的研究,中国考古学史,特别是民国时期的考古学史,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五年 ·卫聚贤、陈志良、张天方、江上悟等人踏勘了常州奄城遗址,获得大批几何形印纹陶片。 一九三六年 ·2月,卫聚贤在苏州东吴大学演讲时,在苏州胥门外石湖旁的磨盘山发现吴城,在黄壁山发现越城。他认为这二城为公元前482年所建,吴城为吴王子地筑,越城是越王勾践造,吴越当时筑此二城为对峙,至该年冬,吴越和解,其城遂废。  相似文献   

5.
如同第4章中谈到的,20世纪30年代在南京和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鼓励了吴越十地研究会的构成(研究吴和越的历史与地理的学会),吴和越是在周王朝统治期间长江下游的两个重要国家。在这些考古发现中产生或形成学会影响的是卫聚贤在南京栖霞山的调查,和陈奇良在上海附近阳澄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散木 《文史月刊》2004,(2):40-45
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号助臣、耀德、卫大法师等,曾化名鲁智深、韦痴子等,山西万泉(今万荣)北吴村人。  相似文献   

7.
1936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古泉学会,由丁福保任会长,叶恭绰、张乃骥为副会长;评议员有方若、宣哲、邓实、张晋、程文龙、郑家相、卫聚贤、张晏孙、曹铨;理事有吴敬恒、简又文、郑师许、宗惟恭、余洵;总干事为杨恺龄,都是一时颇有名气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陈琴 《美成在久》2022,(6):59-66
近百年前,一位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在战火间奔走于粤东大地,他在传教的同时进行考古调查与研究,发现了50余处遗址,收藏千余件文物,初步建立起粤东史前文化序列,他也是首位在中国使用碳十四测年的考古学者。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我们一起走进麦兆良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9.
2012年10月11日,笔者有幸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常一民先生,运城市文物局的李百勤先生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术考察。此次考察,我们本着对我国考古学先驱、近代山西考古学第一人卫聚贤先生的敬仰,重走先生考古发掘之地,以期深刻感受先生当年对传统文化的极大追求与高度负责之心,并结合先生所写相关文章,获得考古学研究的一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姚曼波 《文献》1999,(1):90-107
"孔子作《春秋》",是至今争议不休的疑案.汉代以来的经学家多信奉孔圣人作"春秋经",至近人范文澜、卫聚贤等仍固守其说;而有唐以来疑古派刘知几以"惑经"首先发难,王安石称"春秋经"为"断烂朝报",朱彝尊《经义考》引宋人刘克庄语,认为"《春秋》,史克之旧文也".  相似文献   

11.
发现万泉县荆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是民国时期山西籍考古学家卫聚贤对考古学的贡献之一,其在荆村瓦渣斜发掘出土重要器物陶埙,关于其出土来源,至今仍有多种说法,本文拟对此进行考述,且对目前流传的几个观点辨析,试图还原当时面貌,兼以怀念卫聚贤这位著名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12.
李济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他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完成了第一次中国人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在半个世纪里,这位“中国考古学之父”主持了安阳殷墟的发掘和研究。他一生从事考古,始终不曾忘情的是寻找“中国人的始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名字在大陆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3.
井里汶沉船出水的总计达30余万件片瓷器,由于其中的一只越窑刻花莲瓣碗上的"戊辰"划刻纪年,加之与其他考古材料的对比,我们大体可以将这批出水瓷器的年代定在10世纪的中后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产生以后的近百年来,中国的各个时段的考古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宋元明考古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古资料的积累日益丰富,研究逐渐深入。然而,治宋元明  相似文献   

14.
《沧桑》1993,(1)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煊赫一世的亡友卫聚贤,除《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有300字的简介外,不见于《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当代名人录》等书,其事迹在大陆鲜为人知。1992年1期《山西地方志》纪念这位著名学家逝世3周年,才全部介绍了他的业绩。我们相交有年,愿回忆往事,以缅怀之忱。万荣卫聚贤(1899—1989),貌似济公和尚,人称“卫道法师”,遂自以“卫大法师”为号。少贫苦读,出清华大学研究院名师王国维、梁任公之门,习国学,造诣深,见知于蔡元培、吴敬恒、于右任、叶恭绰。与社会贤达马衡、郭沫若、李济、顾颉刚、周谷城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正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李飞著,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定价36元。作者是海龙囤遗址的发掘领队,一位意气飞扬的"非典型"考古学者。本书是海龙囤考古发掘的"副产品"。作者在白天繁重的考古发掘和整理工作之余,断续在"囤上"写下了36篇10余万字的考古手记,尝试以自己的观察,又尽量摈弃主观的臆断,基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口碑传说,对海龙囤作出新的、更接近史实的界说。书写的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严密的计划,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就所看到黄土深处不一样风景的所感、所思,信笔写去"。书中行文尽情挥洒考古探索的意象,描摹作者所看到、所感知、所不解的海龙囤。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2015,(7)
<正>借着某盗墓题材小说被改编成网络电视剧的东风,"考古"又在近期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衣着酷炫的帅哥靓女,古老诡异的神秘古墓,危险恐怖的机关陷阱……这个不那么热门的学科,却因冠以了如上元素,而在这个夏日将人们刺激得连荷尔蒙都分泌得格外多。而现实世界的考古却绝不是件浪漫的事。1927年,一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专家命名了著名的"北京人",而他的发现和判断在当时却被认为"胆子太大、证据太少"。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6,(3)
正轰动中国考古学界的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正在吸引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评为2015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6年初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收藏年会"上,"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万余件珍贵文物"入选了"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十大事件"。自2011年距今历时5年的发掘,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已经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近2万件。考古成  相似文献   

18.
<正>一百零五年前,一个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永远值得纪念和铭记的人诞生了,他就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夏鼐先生。一百年前,《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本日后改名为《新青年》的杂志,带着朝气蓬勃的鲜明主张和拥抱世界先进文化的文明立场,逐步成长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作为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留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同样,作为一位文物专家,他的名字也被记载在当代中国文物考古的历史上。本文拟对沈从文从作家到文物专家的转型的原因,试从社会变化、思想根源及个人性格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晶晶 《环球人物》2013,(10):82-84
带着艺术和梦想,他云游世界,传递爱与和平,在全球独立展览72次。在中国,历时3年,行程8万余里,集结250多幅油画,巡展23座城市,215万余名观众写下4万条留言……"人生如戏。"到画家李自健这儿,应该是人生比戏还要精彩。他的前半生就是一部经典的励志传奇:3岁时父亲下狱,母亲受牵连,8个兄弟姊妹生计无着,二姐曾以卖血补贴这个大家庭;十五六岁时,他就用瘦弱的身板拉车、挑河沙、当纤夫、做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