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木拱廊桥采用较短的木材构件,形成了较大的桥梁跨度,其整体造型优美,结构巧妙,构造特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我国现存的传统木拱廊桥仅有百余座,集中分布于我国浙南和闽北地区,大多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是我国木构桥梁建造技术和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而近些年来由于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的传统木拱廊桥破坏甚至损毁的事件时有发生。现有的对于传统木拱廊桥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其历史艺术价值和建造技术工艺等方面,鲜有对于其结构性能的研究,尤其缺乏强风作用下木拱廊桥的风振响应性能的深入研究。本工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木拱廊桥在强风作用下的风振响应性能,以典型传统木拱廊桥——浙江泰顺的文兴桥为例,基于几何尺寸的精确测绘,采用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木拱廊桥的动力特性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采用线性滤波法,基于自回归(AR)法模拟风场,利用MATLAB软件编写脉动风速时程。此后,由于我国现行的规范没有给出适用于木拱廊桥这一结构类型的风压体型系数,本工作通过CFD软件FLUENT风洞数值模拟得到适用于文兴桥的风压体型系数。最后,将模拟编译得到的时程风压作用于文兴桥的有限元模型得到其风振响应。计算结果表明:结构主振型为第一阶横向水平振动;风荷载对三节苗和五节苗两边最外侧的斜苗影响较大,对五节苗平苗的影响较大;下部剪刀撑的最大拉、压应力超过抗拉、抗压强度;剪刀撑脱榫将使下部斜撑的轴压力突增从而导致整体结构抗侧能力大幅降低;强风作用下传统木拱廊桥的时程计算风振系数为1.43~1.75,由此可见木拱廊桥风动力效应不容忽视。本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传统木拱廊桥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的受力规律和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并为我国传统木拱廊桥的风振性能评估和抗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更科学地保护这一宝贵的建筑遗产类型。  相似文献   

2.
苏旭东 《福建史志》2023,(1):129-132
<正>在宁德市屏南县白玉溪上一座古色古香的纯木拱桥飞跨溪面之上,既气势雄奇,又灵巧轻盈;既与周边的乡村景观融为一体,又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该桥复刻自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桥“白玉虹桥”。那么作为“木拱廊桥文化之乡”的屏南县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座桥呢?这要从木拱廊桥与虹桥的渊源说起。  相似文献   

3.
秀美如画的后坑桥作为浙江和福建两省遗存至今的少量木拱廊桥之一,它的成功维修,在为保护重要的木构历史建筑物方面.树立了杰出的技术特色的地域标准。通过对相关桥梁类型的比较研究,该项目显示出对以后坑桥为代表的17世纪精湛的中国建筑传统价值的理解。维修工程反映出这一地区尊重历史传统工程原则,和以自然材料构筑的营造艺术。作为维修工程的成果,后坑桥重新融入了秀丽的乡土文化景观。采用与当地社区签署具有开创意义的保护合同,能够保证后坑桥继续发挥其作为周边村落公共聚集空间的功能,继而延续与这种重要的木构历史建筑相关联的具有深厚根基的地方社会文化传统。[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田地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东西走向,单孔木拱廊屋桥,桥身长42米,单孔跨距约40米,桥面呈弧形铺以青砖,桥面上方履青瓦,斜脊起翘。该桥横架于崇山峻岭之间,跨度大,地势险,造型美,令人望而叫绝,对研究木拱廊桥的建造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一部《廊桥遗梦》风靡一时。在文人笔下,廊桥成为无数爱情故事发生的布景。而在闽浙一带的农村,木拱廊桥演绎的却是另外一种文化景观。谁也花法断言,这种文化较前者逊色,相反,每一座廊桥的背后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廊桥记载着世界桥梁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承载着无数遗桥人的大匠之梦……  相似文献   

6.
以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驰名中外的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得最早而又最长的一座桥梁。位于泸定桥东桥头侧的《御制泸定桥碑记》(以下简称“碑记”),对泸定桥的修建始末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图) 《碑记》于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初十日,由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立,碑面高4米,宽1.65米,碑文上方及左右侧镌刻着四条龙纹及祥云图案,造型生动。《碑记》正文共537字,笔者试对其有关问题加以考析,以供研究沪定桥参考。  相似文献   

7.
浙江南部山区庆元、景宁、泰顺、青田以及闽北寿宁等地遗存有较多数量历史悠久、结构独特、造型别致、地域特征明显的木拱廊桥。本详细阐述了浙南木拱廊桥的发展历史,对木拱廊桥的建筑结构、营建方式等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探讨了浙南木拱廊桥与汴水虹桥在结构上的异同,认为浙南木拱廊桥有着独立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8.
风雨廊桥影如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祥 《中华遗产》2005,(2):134-138
泰顺地处浙闽交界的大山中,境内层峦迭嶂,百川纵横。有溪必建桥.先民经过艰苦创业,给后人留下了造型各异的廊桥,这其中又以木拱廊桥极具特点.在中国桥梁建筑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一张三十多年前的老照片,黑白光影间,古朴而端静,瞬时带人回到那个秀美的年代,仿佛间,一股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乡愁是什么?之于我,乡愁是那承载着"半部活村志"的木拱廊桥。"木拱廊桥"通常为突出其最大的特色——"以木为拱,编梁成桥",而被称为"木拱桥"。但其丰富的文化功能则在"廊"上得以体现。在福建老家,村民一般用方言将木拱廊桥称为"厝桥"。"厝"就是当地  相似文献   

10.
处州为丽水古称,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县,地处浙江西南,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环境使这里大量珍贵的廊桥保存下来。据不完全统计,丽水境内现存古廊桥134座,尚有不少廊桥未统计在册,其中木拱廊桥40余座,约占我国木拱廊桥总数的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木拱廊桥,俗称厝桥、廊屋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又称虹桥。现代桥梁史专家唐寰澄教授将其定名为贯木拱桥.并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而中国又仅见于闽东北、浙西南一带。早在明朝,陈世懋就在《闽中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  相似文献   

12.
正木拱廊桥这种北宋盛行的虹桥技术,是我国古老造桥术的尾闾,是国内桥梁建造史中最后的罕见的活化石。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下,木拱廊桥作为交通工具的身份已经式微,但这种长虹饮涧般的美丽建筑,广渡一切,于儒,合仁义,于释,行普渡,于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中道器合一、知行合一、工艺合一的最佳注脚,数百年来,在闽北浙南区域传承不息。  相似文献   

13.
在有千年历史的闽北光泽县,至今保留了近10座廊桥。这些廊桥传承闽北古代桥梁历史文化,建筑造型结构风格独具特色,是乡村历史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4.
《山茶》2014,(5):182-201
对廊桥爱好者来说,蜿蜒的廊屋、繁复的装饰令人赞叹。但就桥梁史意义而言,浙闽木拱桥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桥板之下、不为普通大众了解的桥拱结构与蕴含其中的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15.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阿拉伯文和汉文双语的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是甘肃境内最早的阿拉伯文碑刻,其碑记是非常重要的回族石刻文献,它们除了在语言学、文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外,对研究元、明、清三代西北伊斯兰教传播史和发展史、回族源流史、中阿文化交流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比汉、阿两种碑文,不难发现其汉文碑记对清真寺的功用和伊斯兰信仰的阐释典雅中正、曲尽奥妙;其阿文碑记则紧扣《古兰》、《圣训》,一反汉文碑记的迂回与隐讳,语意流畅,明白易晓。该碑记真实反映了伊斯兰作为世界性宗教与文明对东方文化展示出的极大兼容性和适应性,也反映了回族人民在伊斯兰母体文化的化育下,经过儒学熏陶发挥出的无比智慧。该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伊斯兰教筚路蓝缕过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廊桥即有屋的桥。在中国,这样的桥分为三类:木拱桥、石拱桥和木平桥。木拱桥为浙闽山区独有,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石碑是把功绩勒于石土,以传后世的一种石刻。石碑一般以文字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龟趺。2012年7月19日,山海关区石河镇出土了龙首方趺的残断石碑一座。本文以此残断石碑的基本形制与主题内容为切入点,以相关资料为佐证,对石碑的建造年代及石碑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此碑应是一座功德碑,建造于乾隆时期。  相似文献   

18.
龙泉廊桥     
廊桥,亦称屋桥、风雨桥,由上下两部分结合而成,上部为廊屋,下部为桥。龙泉市目前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廊桥14座,保存完好。龙泉廊桥形式多样,构造独特,装饰丰富,兼具交通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秦长于桥梁建造的技术,是交通能力优越的表现。相关迹象在交通史与建筑史上同时保留有深刻的历史记忆。秦在桥梁建设能力方面的优势是秦人成功进行军事征服,终于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有关秦桥梁建设工程成就的历史记忆,构成秦史闪光的页面。"秦桥"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象征符号不是偶然的。以"秦桥"作为秦政的代表性遗存与标志性纪念,是真实的历史认识。有关秦后子■"造舟于河",秦昭襄王"初作河桥",李冰造七桥,咸阳"渭桥",《燕丹子》所见"秦王为机发之桥",直道九原渡河方式以及海上"秦桥"的讨论,可以说明"秦桥"作为体现秦交通优势的文化象征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庄浪县出土的北宋嘉韦占五年(1060)城隍庙石碑是目前甘肃境内发现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城隍庙石碑,该碑记为研究我国古代城隍庙历史和城隍(神)提供了珍贵资料。碑文记载了北宋静边寨步将刘沪将军审时度势,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收复并修筑了在宋夏战略上处于重要地位的水洛城这一重要史实以及刘沪收复水洛城的过程。关于这段历史,《宋史·郑戬传》和《宋史·刘沪传》都语焉不详,碑文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翔实史料。本文通过考证石碑出土地点,确定了北宋重要军事重镇王家城的具体位置,即今庄浪县韩店镇,解决了宋史研究中的一个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