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阿能 《文博》2011,(6):38-43
唐代墓葬中镇墓四神俑形象多有出现,目前学术界虽多有论述,但其具体名称及在墓中所起作用尚不十分明确。本文试就唐章怀太子基所出镇墓四神俑展开讨论,指出两镇墓天王俑其学名或称当圹、当野,在墓中用以驱鬼辟邪保护基主肉身及灵魂不被侵犯;其脚踏之小鬼或为天王眷属,又因其得进食太牢者而被视作善的对立面。两镇墓兽或为"祖思"、"祖明",在墓中起着镇慑恫吓、驱除鬼怪"守护"死者亡魂及墓内随葬器物不被侵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洁 《四川文物》2009,(5):37-42
唐代镇墓天王俑是佛教因素影响丧葬习俗的体现之一.夜叉出现在镇墓俑的足下,其造型根源是对佛教天王图像的整体模仿.镇墓俑冠饰中鸟的原型应为佛教造像中的"金翅鸟",而非本土文化中的"鹖冠".而洛阳、长安两地的"金翅鸟"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1995年,巩义市政府拓建市区到站街镇的孝站路,施工过程中在王沟村南的路基下发现一座唐墓,墓葬形制已被破坏,但出土有白釉宝相花三足盘、镇墓兽、武士俑、牵马俑、男女乐俑、陶马、陶骆驼、陶牛车、铜镜等大量精美文物,而此墓出土的2块墓志砖中有"戊辰(728)二月"铭文,对确定该墓的准确年代具有决定作用。此墓正处于唐墓由盛转衰的过渡期,侍俑类器物的个头比盛唐中期略矮,往后神器类器物基本绝迹。  相似文献   

4.
在晋阳地区出土墓葬中随葬镇墓俑风格虽然多种多样,但其主要可以分为镇墓武士俑和镇墓兽两种。本文通过研究北齐不同年代晋阳地区墓葬镇墓俑的一些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从中窥探出其发展规律,为我们鉴定其各个时期艺术风格提供依据,这也是研究其年代分期问题的主要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唐墓中随葬镇墓兽、镇墓俑是普遍现象,但晚唐时期却被铁牛铁猪所取代,这一情况集中反映在偃师杏园的八座晚唐墓中。铁牛铁猪被作为压胜之物放置于墓葬中,不仅仅保佑死者,更关系到后代子孙的昌盛,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这样的观念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也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葬俗从洛阳地区传播至西安地区并在五代、宋朝得以延续,并呈现出洛阳类型与西安—成都类型两种分化。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4,(8)
2004年4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队,对巩义市城东新区的巩义市行政中心大楼地基内的8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一座为唐墓。该墓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及墓室组成,规模较大。出土器物有陶器和瓷器,其中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武官俑等较精美。通过与巩义地区已发掘的唐墓比较,推测此墓的年代在720年前后。  相似文献   

7.
巩义二纸厂M1是河南不多见的盛唐早期墓葬,出土器物中不见镇墓兽、武士俑、武官俑,却有墓龙、观风鸟、地吞三种神器类器物,这种器物组合在河南地区十分罕见。由于此墓年代比较明确,对于我们认识这一时期唐墓的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2014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华阴市夫水镇连村抢救性发掘了唐咸亨元年(670年)沙州敦煌县令宋素与夫人王氏合葬墓。该墓保存基本完整,并有明确纪年,墓中出土的陶彩绘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胡人俑、骆驼俑形体高大,制作精美。从墓葬形制及陶俑风格看,更接近于洛阳地区唐墓,应该与墓葬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9.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2,(6):F0003-F0003
唐三彩是用黄、褐、绿三种釉色烧灼出的三彩陶器。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内容丰富,主要作为冥器陪葬。在唐三彩冥器中。最常出现的是起“镇墓”作用的天王俑和镇墓兽,一般成对出现,并称“四兽”。  相似文献   

10.
镇墓武士与镇墓兽构成镇墓神物组合。这组器物在汉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东汉魏晋、北魏平城时代、北魏洛阳时代至唐早期、盛唐共四大阶段。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包括华夏传统和外来文化两大部分;镇墓神物样式的变化源于对华夏传统的反复解读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两大过程。民间习俗和官方规定在镇墓神物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葬俗和礼制可以相互启发。镇墓神物的呈现形式,映照出现实风尚中两种文化的地位和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巩义站街镇水沟村发现4座唐墓,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即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其中08GYHM1保存较好,并出土了镇墓兽、武士俑、男女侍俑、骆驼、羊、鸡、灶、磨、井等17件文物,皆为巩义窑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市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航天神光外包项目基础建设中,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一座墓葬规模较大,形制完整,出土器物种类丰富、组合明晰,其中镇墓兽、镇墓武士俑造型罕见,时代特征明显;男侍俑、骑马俑头戴风帽,有北魏初年晋北地区的特点。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器物判断该墓的时代为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13.
1981年 4月洛阳市文物队在龙门东山北麓发掘了唐定远将军安菩与其妻何氏的墓葬(编号 C7M27)①。安菩死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先窆于京师长安龙首原,其夫人何氏死后,又于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由后人迁其遗骨干“洛州大葬”,即今之合葬墓。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中随葬器物十分丰富,其中尤以三彩器出土数量最多。这些三彩器大中小俱全,大者高达1.1米以上,小者仅有几厘米,分为人物、动物和生活用具三大类。其组合为文吏俑、天王俑、镇墓兽、牵马俑、马、牵驼俑、骆驼、男骑马乐俑、女…  相似文献   

14.
林泽洋  陈大海 《文物》2022,(2):53-63+1
2016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后头山清理了三座唐代毛氏家族墓,墓内均随葬成套的釉陶俑及各类模型明器,为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俑群种类主要包括四类,即镇墓类俑、仪仗类俑、侍役类俑和动物及模型明器,均以白色瓷土为胎,胎质疏松,外施铅釉,釉色偏青黄。对比发现,这批俑群的形制、组合、制作工艺均与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器高度相似。后头山唐墓的形制与随葬釉陶俑群带有典型的两京地区的特征,与江南初唐墓葬明显不同,其出现或反映出初唐南京毛氏家族意图借助丧葬活动向政治中心靠拢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江汉考古》2006,(3):37-49,F0002,F0003
2001年4月至10月间,我们在西安市南郊马腾空清理了15座唐代墓葬。所有墓葬皆为南北向,单室墓室,墓道在南,墓室居北。墓葬形制可分为A、B、C三型。可以看清的几例葬具、葬式皆为单棺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陶俑最为丰富,计有镇墓俑、男俑、女俑、动物俑等,其中男俑、女俑的中的半身俑时代特征明显,女俑的发式新颖奇特,造型生动,在隋唐考古中较为少见。加之又出土了四盒墓志,具有明确的纪年,可以作为判断其年代的标形器。这批墓葬的发掘为关中地区唐墓谱系的建立增加了新资料,同时对其它地区唐墓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河南淅川和尚岭2号楚墓出土的镇墓兽座有8字铭文,关系墓主和镇墓兽名称。极其珍贵重要。通过考证,作者认为墓主曾中(?)为嫁于曾国的薳氏女子。镇墓兽自名"且埶",应读为"宛奇",见于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乙种和邵家沟木牍劾鬼文、是食鬼的神。用宛奇作镇墓兽,符合镇墓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唐康文通墓 (M2)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延兴门村西 ,为大型前后室砖墓。墓坐北朝南 ,由墓道、天井、过洞、壁龛以及前室、甬道和后室组成。随葬品主要有三彩俑及器物、彩绘陶俑、瓷器、玉器、铜器及墓志等。其中描金彩绘三彩俑、天王俑、镇墓兽和武官俑 ,体形高大 ,做工精细 ,特别是在釉上施用了彩绘工艺 ,与以往同类三彩俑有明显区别 ,是三彩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飞跃  相似文献   

18.
刘航宇 《收藏家》2006,(11):23-28
去年,洛阳博物馆从洛阳市宜阳县征集了一批珍贵的北魏文物。共有118件,分别有杨机墓志、夫人梁氏墓志、石器3件、青瓷器11件,余下皆为陶器和彩绘陶俑。该墓出土的青瓷,代表了北方这一时期日用瓷的发展状况;出土石器是北朝墓葬中常见的丧葬用器;较有代表性的,是出土了一较完整组合的陶俑群。有马、驼、牛车、侍俑、女俑、镇墓俑、镇墓兽、步兵俑、甲骑具装俑、动物及生活用具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组乐舞俑,他们或奏乐、或舞蹈,真实再现了北魏时期的乐舞场景。现一一介绍以供大家同赏。杨机,字显略,祖籍秦州天水冀县人(今甘肃天水),正史有传…  相似文献   

19.
巩义涉村唐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巩义涉村镇发掘一座唐墓,这座唐墓出土器物以三彩器居多,其中镇墓兽、武士俑等形体高大,对研究盛唐时期郑州地区的唐墓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汉中宋墓出土的镇墓神俑有铁牛、铁猪俑、仰观俑、伏听俑及金鸡、玉马、玉犬、金牛、莲灯侍女俑、陶走龙、三彩人首鸟身俑、人首蛇身俑、十二生肖俑、龟蛇俑等,还有镇墓石、陶扶桑木、陶桂树等镇墓神物.这些神物大多与<大汉原陵秘葬经>记载相吻合,说明宋代汉中地区道教发达,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