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上卢沟桥     
《文史月刊》2007,(9):F0004-F0004
因日本发动七七事变而一举著名世界的卢沟桥,在北京西南15公里永定河上,该桥雄伟宏丽,桥上青石路面被车轮磨出的深深辙印,就说明了  相似文献   

2.
《贵阳文史》2007,(4):89-91
始建于金朝的北平城西南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设计别具匠心,桥面两侧各有104根石质雕柱护栏,柱头上雕着485个大小石狮,石狮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其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相似文献   

3.
清代,有三次纂修永定河志,分别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陈琮纂修《永定河志》、嘉庆二十年(1815年)李逢亨纂修《永定河志》,以及光绪六年(1880年)朱其诏、蒋廷皋二人续修《永定河续志》。其中,陈琮纂修《永定河志》为第一部永定河志。陈琮纂修《永定河志》十九卷,卷首一卷。李逢亨编纂《永定河志》三十二卷,卷首不分卷。朱其诏、蒋廷皋纂《永定河续志》十六卷,卷首不分卷。这三种永定河志开创了永定河专志的先例,是清代水利专志一个典型的范例,其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15公里处的永定河上,是北平城外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坐落在桥东头的宛平城是北平西南的重镇。从1936年底开始,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处于日本侵略军控制之中,日本经常在中国军队驻防的卢沟  相似文献   

5.
几百年来,从北京城出发,出广安门一直往西,走过漫长的30里黄土古道,便是许多人慕名的永定河边,观赏有乾隆御笔题碑的“卢沟晓月”景观和天下闻名的卢沟古桥。如今,乾隆的御笔题碑尚在,但碑上的亭子已没了顶,只剩下周围的四支石柱相伴。卢沟古桥也不再走车,只供游人凭栏眺望,一遍遍讲述着岁月沧桑。卢沟桥:进出京师的重要路径卢沟桥横跨在卢沟河上。卢沟  相似文献   

6.
晓平 《纵横》2003,(11)
自从1937年7月7日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后,卢沟桥的名字从此闻名于海内外。但是这个抗战圣地的名字却长期被错写为“芦沟桥”,这就有必要讲一下其名字的来历了。卢沟桥原名广利桥,建于金朝。桥下的河因经常泛滥,河道不定,原叫无定河。清朝时在此河下游修建了防洪堤,改“无定河”名为“永定河”至今。该河上游叫桑乾河,著名女作家丁玲的名作《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写的就是这一带人们的故事。而广利桥下该河上、下游交接部分,因是卢姓族人繁衍生息聚居的地区,而被当地人称为“卢沟河”。随着岁月的流逝,“广利桥”也渐被人们以河名而替代称之为“…  相似文献   

7.
卢沟桥的历史沿革卢沟河卢沟桥(图版玖:1)因横跨卢沟而得名。卢沟一名桑干,为古澡水的一支,源出山西马邑县北的雷山,至北京西郊东北流经卢师山之西,自是水名卢沟。卢沟之名始自唐代。因其水混浊,又称作小黄河、黑水河。复因此河经常泛滥,河道迁移不定,又有称作无定河的。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命  相似文献   

8.
清光绪六年(1880),朱其诏与蒋廷皋纂修完成清代第三部比较成熟的永定河专志.该志在承袭旧志体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内容上,既补充自嘉庆二十年(1815)后的档案文献,又补录旧志所缺.《永定河续志》的完成,与乾隆年间陈琮《永定河志》、嘉庆时期李逢亨《永定河志》形成一个整体,是方志史乃至文献学史上一种较为少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亲历过"九·一八"苦难的陆平,1934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在北京大学他又亲耳听到卢沟桥上日本侵略者的炮声。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贫弱的忧愤,陆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清代有三次纂修永定河志,分别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陈琮纂修《永定河志》、嘉庆二十年(1815年)李逢亨纂修《永定河志》,以及光绪六年(1880年)朱其诏、蒋廷皋续修《永定河续志》。其中陈琮纂修《永定河志》为第一部永定河志,乾隆皇帝、刘峨、李调元对此书评价甚高,乾隆皇帝赐名《永定河志》,这就是《钦定永定河志》,并收入紫禁城懋勤殿南间格子后二格二层。现有乾隆五十四年十九卷内府钞本、十二卷钞本、四卷钞本、四卷残缺本等版本,分别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李逢亨纂修《永定河志》,基本沿袭了陈琮纂修《永定河志》,只是在内容收录上详略不同,或增或删。  相似文献   

11.
乾隆五十四年,永定河道陈琮纂修了清代第一部《永定河志》。由于该志版本少、收藏深宫,极难索阅,又加之嘉庆时李逢亨纂修第二部《永定河志》有意回避陈琮纂修过《永定河志》,造成后人以讹传讹。通过对陈琮纂修《永定河志》的考察,纠正以往错误认识,正确认知陈琮《永定河志》的文献价值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金、元以后永定河水害急剧增多,由北京的母亲河变成了常常威胁京城安全的害河。金代以来各朝都十分重视对永定河的治理,元明清三朝更是把修筑永定河的堤防作为京畿事务中的重大问题。历史上永定河的大规模筑堤为京城减少了洪水之虞,但同时也带来了包括北京水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本文追溯永定河筑堤后北京地区水环境变迁以及下游地貌改变的重要史实,阐述筑堤工程对于流域整体环境的深远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历史上一些重大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卢沟桥事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有关卢沟桥事变研究的著述,相继出版多种。其中专著有:《卢沟桥事变前后》(沈继英、柳成昌著,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卢沟桥事变与华北抗战》(马仲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七七事变》,(胡德坤著,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卢沟桥  相似文献   

14.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  相似文献   

15.
事件 卢沟桥两成以上石狮子受损严重 卢沟桥历史上首次全面“体检”结果揭晓,两成以上的石狮子受到较严重的风化破坏。2月24日,北京市丰台区文化委员会介绍了历时两年完成的《卢沟桥病害调查及评估研究报告》,提出对严重受损部分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6.
<正>江西新干县博物馆有如此一块木匾,此匾长170厘米,宽75厘米,厚2厘米,中间横书"敕赐",竖向直书"天下清官第一",右侧上方竖向直书"康熙四十三年甲申鸿岁",左侧下方竖向直书"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王言立"(图一)。据考证,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御驾亲临永定河巡视,河道总督奉召宣谕:"永定河官,天下清官第一。"夸王言才德超人,并升调他为顺天府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档案馆举行卢沟桥抗战老战士座谈会1997年9月20日,卢沟桥抗战老战士座谈会在北京市档案馆举行。参加过卢沟桥抗战的原第二十九军马玉槐、马步先、王力军、刘昭、吴江平、荣相颐、傅锡庆及其亲属,二十九军将领亲属——佟兵、赵学芬、李惠兰、张权等30余人...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北京西南郊宛平县城外的卢沟桥爆发。卢沟桥的枪炮声,震撼了祖国大地,激怒了四亿五千万中华儿女。  相似文献   

19.
古代治水工程的精品——金门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门闸是清代建于永定河上的著名治水工程,位于今河北涿州境内,始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1975年永定河全面断流而完全废弃,期间经历了兴与废、修与弃,闸而坝、坝而闸的往复更替,曾经发挥过重要的治水作用,其历史价值不容置疑。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0.
董必武奉命到武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公然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猖狂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