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与于光远、李庄等有同感《炎黄春秋》编辑部:贵刊1997年第1期所载于光远、张黎群、李庄、李普四同志文章,读后颇有同感。《炎黄春秋》确实是一本普及与提高结合得较好的雅俗共赏的纪实性历史刊物,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不媚俗,品位高。去年贵刊选用了关于记载老红军钱江同志在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1997,(4)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的第三天,即2月22日,郑惠同志和我一道去著名学者于光远同志家约稿。谈话间,于老偶然说起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稿起草的一些情况,还说他保存有小平亲自拟定的这篇讲话的提纲手稿。这真是一  相似文献   

3.
正1977年11月,中央作出胡乔木和邓力群、于光远任国务院研究室(即原来的国务院政研室)主任、副主任的决定,同时决定胡乔木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院长、党组书记,邓力群任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邓力群向乔木同志建议,最好让于光远也兼社科院副院长,乔木同志赶在任命通知印发前向中央领导反映了这个意见,并得到了同意。于是,他们三人一起被派往社科院。我从那时起,直到1980年6月回到由国务院研究室变成的中央书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1999,(7)
于光远同志在《百年潮》1997年第5期《忆彭真二三事》中,回忆了在彭真同志领导下为1956年初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准备文件的事,说彭真视野开阔,对中国知识分子有很深的了解。这话说得很对。当年我在彭真办公  相似文献   

5.
正参加会议的经过据说叶帅提出,在党内开一个理论务虚会。耀邦当时主持中宣部,就由耀邦来召集。这个会,事前通知我参加。后来,我才知道是于光远提的名。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仲方同志跟我很熟,他在群众出版社的时候,是我的老上级。那会儿,他是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兼任群众出版社的副社长。理论务虚会开会时他任中宣部秘书长。会后,王仲方有一次跟我说:"别人说你是我提的名,不对,是于光远给你提的名。其实,咱们在很多事情上意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     
《百年潮》2000,(7)
对拨乱反正时期的珍贵回忆今年第3期,我们刊发了冯兰瑞同志关于国务院政研室的回忆后,颇得读者好评。现再发一篇于光远同志的回忆。它详细叙述了这一机构的由来和在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工作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年反对“四人帮”,整顿“文革”混乱状况的艰难斗争;文中回忆的小平同志的多次谈话尤为珍贵。一个历史事件能否在历史著作中得到真实再现,既要依靠档案文献,又要依靠  相似文献   

7.
最早上书毛泽东主席,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推行三包到组生产责任制、后来被错误打成“三反分子”的原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张家口地委第一书记的胡开明同志病逝一周年了。胡开明的老战友于光远、老部下曲维镇最近给本刊投书,对开明同志一身正气,为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甘冒极大政治风险,坚持真理的铮铮铁骨表示他们崇敬的心情和衷心的悼念。现将他们的来稿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王晓中 《炎黄春秋》2013,(12):26-33
1987年上半年,中顾委召开了两个“生活会”,批评帮助于光远和张光年。于光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长期从事理论宣传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党内经济学家,中顾委委员。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9月26日凌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改革开放杰出人物于光远于一片安详恬淡中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中央领导同志为他哀悼,老战友们为他沉痛悼念,他的学生们为他悲痛怀念,人民群众和邻居说他是好人,祝他一路走好!我在万里以外的新西兰,为于老默哀三分钟。今以此文,缅怀于老。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0.
贵刊2013年11期刊登的吴象口述、吴阿丽整理《悼于光远老》一文,提到"一次开会","这个会召开的准确年月记不准了,是社会科学院为他从事科学活动四十周年举行纪念座谈会"。这个记忆有误。于光远与钱三强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学期间,就开始参加学术与科学活动,这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查《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1期刊载的刘士定、胡敬萍《于光远学术思想讨论会召开》一文,1986年12月12日至14日,理论学术界在北京召开了"于光远学术思想讨论会"。讨论会分  相似文献   

11.
《百年潮》1999,(4)
1988年9月,记不清是上旬末还是下旬初,胡德平送来一封信。信封上有耀邦用毛笔写的几个字:“德平或安黎转交于光远同志。只有一纸字,别无它文。如于不在家,可暂不送。八日于天津。”信未封口,抽出一看,仅有两张烟台东山宾馆的信纸,上面写的是一首词,《戏赠光远同志,调寄渔家傲》:科学真理真难求。你添醋来我加油。论战也带核弹头。核弹头,你算学术第几流?  相似文献   

12.
炎黄春秋杂志社迎春座谈会,1月24日在文采阁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本刊特邀编委、在京的部分作者、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和本社工作人员。他们是(以姓氏笔划为序):力平于光远马仲扬王强华王俊义王恂王景山王俊彦方实方徨尹骐文怀沙邓加荣冯片刘颖南刘家驹刘恪山曲润海孙彦钊朱继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本刊已经连续两期发表了几位同志在《炎黄春秋》创刊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本期最后发表李锐、袁鹰、韩刚、孙大午等同志的发言和白建钢先生的贺信。在纪念会上,还有五位老同志表示了祝贺,并做了简短发言。李昌同志建议:《炎黄春秋》不仅要走下去,还要走出去,站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战略大开发的高度,扩展视野。他说,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炎黄春秋》应该办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春秋,和中央搞民族地区开发的大决策挂上钩。于光远同志把《炎黄春秋》和人的一生做了比较。从少年时代走到青年时代,青年时代正当年,拳打脚踢,矛盾也最…  相似文献   

14.
1999年4月16日晚7点多,我正在看新闻联播,于光远同志突然来电话,问我知道不知道温济泽同志去世了。他说,听说是在凌晨一点钟左右去世的,但他还没有核实。我立刻给温济泽的夫人钱家楣打电话,果然,老温已经不在世了。两三个星期前,我听说他因为肺炎住院治疗,还说要去医院看望他。家楣同志说,因怕患者再感染,医生不允许现在去探视。我说,什么时候让看了,告诉我一声。没想到转眼之间天人永隔,竟与老温永别了。家楣同志告诉我,一直到去世前的七八个小时,他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15日下午四五点钟,他让家楣给青年出版社编辑吴晓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育之的一篇没有完成的遗作。今年二月,他说要写一篇描述于光远的长处和特点的文章,作为对《祝于光远九十寿》一文的补充,因为“祝寿”文只概述了于老的工作和贡献。二月二十三日,他写出一个题为《于光远琐记》的提纲,接着就断断续续地口述文章内容,由我作记录。其间,经历了两次病危。四月下旬起病情逐渐平稳,但是每天要躺在床上做“血滤”八至十个小时,口述很难进行。他寄希望于病情好转,每次只透析四小时以后,仍然按照他平时的习惯,一段一段仔细地进行补充和修改,并把文章的副题改为《于光远素描》。然而他的心愿没有能够实现。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第一、二段给他朗读了三、四遍经他亲自修改过,其余大部分给他读过。文中的小标题大都采用了他提纲中的话,提纲中还写有“干校”等,但他没有来得及向我讲述,只能付缺。  相似文献   

16.
1987年上半年,中顾委开了两个“生活会”,批评帮助于光远(见本刊2013年第12期)和张光年。  相似文献   

17.
本刊于2月27日在文采阁举行特邀编委、在京部分作者座谈会,与会者五十余人。会议由副社长方实主持,社长杜导正简要介绍了本刊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及今年的设想安排,并对到会的同志及未能到会的特邀编委、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与会的同志积极发言,对本刊给予热情肯定,也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把刊物办得更好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和宝贵建议。参加会议的同志有(以姓氏笔划为序):丁守和、于光远、马仲廉、马仲扬、王强华、王俊彦、王戎笙、王景山、尹骐、方徨、申春、刘恪山、刘家驹、许人俊、宋文茂、何标、李庄、李普、李犁、李之琏、…  相似文献   

18.
前一阵“王林事件”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使我想起了当年反对伪科学的于光远。80年代初,特异功能喧嚣一时,国内许多知名人物出面支持。  相似文献   

19.
《炎黄春秋》今年四期第80页载周明文章《民先总队第一任队长是敖白(北)枫》。于光远同志看到后问我情况是否属实。我查了有关资料。表明作者对当时的情况不清楚.我写了一个材料给于老。现寄上。简单说。敖白枫是北平民先总队第一任队长。李昌是第二任。1937年2月民先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会上选举的全国民先总队长是李昌。  相似文献   

20.
中共党内知名的学者于光远前辈在看了我写的《田家英的最后岁月》一文,旋即写了《<田家英的最后岁月>读后》。正是由于田家英的话题,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我们便顺着这个话题说开来。田家英:顽皮的“大秘书”于先生认为我笔下的田家英过于凝重,而田家英在他的记忆中,印象更深的是聪明和顽皮。也许是因为他们相识时都年轻,所以于光远对田家英最初的记忆,是他毫无顾忌地讲述自己在四川一个中药铺当小伙计时如何偷老板的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