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濮阳元代唐兀公碑张相梅在濮阳县城东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边,金堤与金堤河之间,有土冢六个,冢前矗立一大方碑,这是1983年新发现的重要元代文物——《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及唐兀氏祖茔。此碑随历史变迁,多遭水患、兵燹几经倒立而保存下...  相似文献   

2.
《述善集》是西夏后裔唐兀崇喜编的一部集,其内容主要记述西夏遗民唐兀氏迁居濮阳前后的事绩。书后附有《伯颜宗道传》。《述善集》保存了西夏一支遗民的完整历史;它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它保存众多名人资料;尤其《伯颜宗道传》更具学术价值。当然,《述善集》中存有浓厚的封建糟粕,必须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3.
唐兀公碑,全名《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坐落在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的金堤和金堤河之间的唐兀氏祖茔之内,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立石。唐兀氏,自元代末即改杨姓,今日其后裔有三千余人,居住在杨什八郎等村。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时,族人趁夜间将其掩埋,保护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4.
杨富学 《文献》2001,(2):76-88
1985年,珍藏河南省濮阳民间达600余年之久的由西夏遗民唐兀崇喜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编成的《述善集》一书得以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5.
西夏遗民,是西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西夏境内有党项、汉、回鹘、吐蕃、鞑靼等民族。所谓西夏遗民,并不包括西夏境内的所有民族,而是专指被蒙古灭亡后的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在元代,他们被称为河西人、唐兀人等。西夏遗民问题,关注的主要是西夏以后党项族的命运,也即他们的分布地区、政治活动、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状况,以及他们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等。西夏受汉族化的影响,遇事多立碑记述。  相似文献   

6.
《述善集》是西夏遗民唐兀崇喜编著的文集,真实地记述了唐兀氏先祖随元军征战的战绩和定居濮阳后的功业,是研究元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民族融合的珍贵资料。此书杨氏(唐兀氏)家族珍藏六百余年,从不轻意展示给外人,最近杨氏家族愿意将《述善集》贡献给社会,不久将公开出版。本刊将该书中的两篇重要文献加标点注释提前刊发,并配发朱绍侯教授的《试论(述善集)的学术价值》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党项族原分布于我国青海东南、四川西北、甘肃南部地区。党项谚语是党项族人民以自己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最具"党项族性格特征"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反映党项民族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其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风俗习惯。本文试依据出土的西夏文学作品残片中的党项谚语,探讨党项人的哲学思想,以期勾勒出党项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了解和掌握党项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和爱憎。  相似文献   

8.
《述善集》是西夏遗民唐兀崇喜编著的文集,真实地记述了唐兀氏先祖随元军征战的战绩和定居濮阳后的功业,是研究元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民族融合的珍贵资料。此书杨氏(唐兀氏)家族珍藏六百余年,从不轻意展示给外人,最近杨氏家族愿意将《述善集》贡献给社会,不久将公开出版。本刊将该书中的两篇重要文献加标点注释提前刊发,并配发朱绍侯教授的《试论&;lt;述善集&;gt;的学术价值》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胡蓉 《西夏研究》2020,(1):93-97
《述善集》是元代濮阳西夏遗民唐兀崇喜邀其师友为其家族所作的诗文集,作者主要是一些生活于乡村、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的创作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濮阳地方文坛。"《述善集》多族士人圈"沟通了京师与地方,濮阳地方文学也因此与元末主流文坛发生了密切关系,成为元末文坛主张关注现实的一派在民间的反响。执教于国子学的张翥、危素,无论是理学思想还是文学思想,都对濮阳小人物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建立西夏政权的早期党项拓跋氏的世系,过去中外学者多有记述,然因史料的阙如,有的多为推测。本文依据陕北榆林及内蒙古乌审旗出土的唐至北宋初的拓跋氏墓志及史籍,分为隋至盛唐及唐末至北宋初两个阶段,分别考辩拓跋氏世系,最后列出隋代至元昊建立西夏之前党项拓跋氏之世系表。  相似文献   

11.
蒙元时期进入中原的一部分党项贵族喜欢取蒙古语的名字,表现出对蒙古当权者的依附心理。明代的一些党项官员继承了这个传统,他们的名字采用了"党项姓/汉姓+蒙古名"的形式,目的是宣示自己的社会地位高于汉人。明刊本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的发愿文里出现了 24个这样的人名,是罕见的用西夏字译写蒙古语的记载。正确解读这些人名,可以为西夏覆亡之后党项人的文化认同提供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12.
碑林生辉     
兰州碑林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白塔山西峰,主要陈列着从陇原在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汉,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  相似文献   

13.
孙侃是唐代孙处约第四子,处约新旧唐书均有传,其墓志《唐故司成孙公墓铭并序》1943年出土于河南孟津县朝阳乡小梁村。孙侃神道碑全称《故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乐安县开国伯孙公之碑并序》,1990年8月出土于孟津县送庄乡西山头村南1公里许的310国道,这是继《唐管元惠神道碑》和《隋边城郡公尔朱(休)公之碑》之后,在洛阳出上的第三通隋唐时代的神道碑。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传统史料及出土文献,考证出西夏后妃中梁姓是党项化了的银夏故地大族,索姓、都罗姓、曹姓等出自河西,没(?)氏出自天都山一带。整个西夏时期,西夏王室的通婚对象不但经历着多元化的过程,而且还出现银夏故地大族逐渐沉寂,河西大姓、汉姓抬头的变化气象。  相似文献   

15.
西夏享国190年,主体民族是党项羌,境内还有汉、吐蕃、回鹘、契丹等民族,形成党项民族和汉、藏、回鹘等民族特点融汇的西夏文化。西夏正式立国前夕创制了记录西夏主体民族党项羌语言的文字,当时称为“蕃文”,后世称为西夏文。其字体仿汉字结构和笔画,是表意文字,  相似文献   

16.
1977年,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出土了31块彩绘木板画,木板画的出土为研究西夏绘画艺术、丧葬习俗以及服饰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学术界一般认为武威出土的这批西夏木板画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文章通过对汉、魏、唐、宋墓葬文献及随葬品的对比,认为这批木板画是西夏对中原墓葬习俗中墓室壁画或者随葬陶俑等明器的另一种变体和创新,其真正的内涵是代表镇墓辟邪的墓葬神煞。  相似文献   

17.
西夏墓葬可分为土洞墓室和砖室,砖室墓多为汉人墓,而党项人墓几乎均为土洞墓室,党项人墓代表着西夏墓葬的形制特点。西夏党项人墓的墓葬结构和葬俗,既反映了党项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唐末、佛教文化因素,表现出西夏文化的多源性。  相似文献   

18.
保宏彪 《西夏研究》2020,(1):122-126
《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书以人物及其家族世系为线索,全面细致地整理了元明清史籍、文集、方志、金石文献等各种文献中所见西夏遗民史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遗民文献汇编。在深入分析相关西夏遗民资料基础上,围绕西夏女性遗民、宁夏旧志所辑西夏遗民史料、昔李钤部家族研究、元代西夏遗民著述篇目、元代唐兀怯薛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堪称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  相似文献   

19.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进行翻译,现传世的百种西夏文佛经,大部分都译自汉文。西夏境内尽管民族众多,但无疑应以汉族人口居多,在前期的译经及后期的校经施经活动中,都有许多汉僧参与其中,加上中原佛教发展水平较高,故而汉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史料中对西夏汉僧的记载却远远少于吐蕃僧人。从黑城出土的西夏佛教文物与文献,尤其是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文献的记载,结合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僧在西夏社会中的地位既不如回鹘僧人,也远逊于吐蕃僧人,更无法与西夏僧人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由汉人在西夏境内社会地位低下这一因素决定的,其次应与西夏长期与宋朝为敌。西夏统治者对汉人僧侣怀有戒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唐高僧塔铭碑《益州正觉寺政大德行感禅师塔铭并序》于2001年11月出土于杜甫草堂唐宋民居遗址区三号水井(编号2001cdfIIJ3)。井口下深至0.58米,发现出土一通石碑,系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益州正觉寺高僧塔铭碑(图一)。碑铭文面向下覆盖于下层井口上,唐碑保存基本完好。唐碑应为编号J3水井最后废弃时所置,是被作为三号水井盖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