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它的历史源久流长,上至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漆木器,下到明清两代丰富多采的漆器艺术成就,历代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然而雕漆工艺的出现却是到了唐代,自此,雕漆艺术在工艺美术的百花园里,如一朵斗妍的奇葩,盛放不衰。 雕漆工艺,起源于髹漆,是髹饰、绘画、雕刻相结合的美术工艺。从漆工分类来说,雕漆是几种漆器的一个总称,按漆料的颜色分剔红、剔黄、剔黑、剔犀、剔绿、剔彩等,都属于雕漆的范畴。明代名漆工黄大成所著《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漆器工艺专著,他的著作总结了前人和他自己的经验,全面地叙述了髹漆的各个方面,并对当时的漆工艺作了科学的分类和定名。在《髹  相似文献   

2.
徐婕 《文物天地》2023,(8):100-105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填漆勾莲纹长桌运用了戗金与描漆相结合的髹饰工艺,并未发现填漆迹象,与其底账名称存在一定出入。通过对戗金及其相关工艺的历史脉络梳理,尤其是对明清戗金与填漆、描漆等工艺结合并用现象的阐述,我们对此长桌的纹饰、髹饰工艺、漆层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使用MA-XRF对长桌颜料元素的分布进行检测,并结合以往检测经验及观察,对其颜料进行推测,初步判断底髹为几种颜料调和而成的黄漆,清宫中称之为香色漆,大型漆制桌案类家具中以黄色底髹戗金彩漆为饰者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3.
正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屯溪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利用当地盛产的生漆作主要原料,掺以绿松石、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而制成,古称菠萝漆器。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即誉满全国,有"宋嵌徽器"之称。髹饰技艺丰富,有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其中螺甸漆、菠萝漆、脱胎彩绘漆、漆砂砚等漆器颇负盛名。主要品种有家具、容器、日用品、文具、艺术品以及乐  相似文献   

4.
石超 《收藏家》2016,(4):89-90
长北教授新著《(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以下简称《〈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以鲜明的原创性与独创性,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与关注。笔者研读此书,认为其原创性与独创性表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漆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髹黑涂朱的漆器就已经出现。商、周、战国、秦、汉,彩绘、镶嵌、戗金、嵌螺钿、贴金银箔等髹饰工艺形成,漆器品种增多,漆器制造逐渐进入持续繁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髹漆工业的衰微并未影响到髹漆工艺的发展。犀皮耳杯,戗金盒盖的出土,都证明髹漆工艺登上了新的高峰。唐、宋、元时期,各类漆器已基本齐备,雕漆则异军突起,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明、清时代,不同髹饰品种的变化结合,使中国古代漆器园地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一、战国时期的漆工艺时至战…  相似文献   

6.
以漆漆物,古已有之,称髹漆,系我国一种古老工艺。史载,在尧舜之际,人们已使用黑漆髹饰木器。据现考古资料,目前发现最早的髹漆实物,是浙江省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朱漆涂饰的木碗,距今约七千多年。以后髹漆工艺在我国历代都得到不断发展。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政治稳定,经济恢复达到了前朝的水平。在宋代前后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手工业  相似文献   

7.
孙维昌 《收藏家》2012,(10):42-44
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漆木器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古代称漆器和相关的漆工艺为"髹饰"。此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巾车》上有所记述。"髹"为漆涂物,"饰"有文饰之意。漆器究竟始于何时?这是一个迄今尚未解开的学术之谜。考古学界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雕漆,是漆工艺中的一个品种,它是用调色后的笼罩漆一层层地涂在器胎上,积累到相当厚度,然后用刀雕出花纹。《髹饰录》载:“剔红即雕漆也。髹层之厚薄,朱  相似文献   

9.
朱桂辛老先生(启铃)是当代古建筑及丝绣两门学术研究的奠基者,对于我国的髹漆工艺也有深湛的研究,他对于宋代朱遵度著的漆经久已失传,感到非常遗憾,所以远在三十多年前就刊印了明黄大成著的髹饰录,另外还自己苍手汇辑有关髹漆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髹饰工艺在历史上具有极为辉煌的价值,是我国古代民族乐器装饰工艺的巅峰。本文从这把琵琶的髹饰工艺考据入手,简要介绍正仓院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并从髹饰部位、髹饰材料、髹饰工艺和髹饰功能四个方面解析正仓院藏唐代五弦琵琶的髹饰工艺,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髹饰工艺的精粹,使古老的传统工艺再现光芒。  相似文献   

11.
漆家具是宫廷家具的主要种类之一,是宫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需要同时兼具美观与实用。用大漆髹饰,不仅对家具的胎骨有保护作用,也具有装饰作用。清宫旧藏填漆戗金炕桌从家具的形制、制作工艺、陈设与使用都值得分析研究,这件漆家具采用填漆、描漆与戗金相结合的工艺,以木胎为底表层髹漆,工序复杂,呈现出了层次丰富的艺术效果。运用元素分析技术对其材料、彩绘颜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文物的研究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丰富了文物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12.
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有一位著名的漆器制造者,姓黄,名成,号大成。他曾撰写一部《髹饰录》,总结了明代漆器制做方法,分门别类地叙述了漆器的做法、源流以及自己的经验。我们今天研究传世的和出土的明代漆器时,应该首先参考这部《髹饰录》,以此为依据进行定名和分类。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髹饰录》又经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辉煌的漆器史上,明代(1368—1644年)是漆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隆庆年间(1567—1572年),著名漆工黄大成所著《髹饰录》中,依据漆器的制造方法和工艺特点,把漆器的品种划分为14大类,101种,并系统地总结出制造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该书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由漆工杨明逐条  相似文献   

14.
在1987年的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中,出土一对髹漆平脱秘色瓷碗,是秘色瓷与金银工艺、髹漆工艺完美结合的珍贵文物。为了对其髹漆工艺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利用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髹漆残块、银扣残块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髹漆工艺的流程。研究结果可为文物保护修复、科学技术史和艺术史研究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吕静 《南方文物》2022,(1):222-230
作为两汉丧仪新现象的殓具面罩,存在多样的形态和繁缛的加饰手法。通过对出土面罩展开类型学方法的研究,揭示面罩在制作工艺、加饰手法、审美表达以及使用地域等方面的规律及其文化意义。简言之,面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A式的前桥形箱体面罩,采用漆工艺的制器和加饰手法,包括夹纻胎、以及素髹、彩绘、铜及金银贴饰技法,且流行于广陵国辖内,向北不逾淮水。二是B式的覆斗形箱体面罩,是木工工艺的精湛体现,出现在广陵国以外的汉地领域,却未见采用漆与漆工艺。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的髹漆工艺并为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等方法对浙江松阳出土南宋剔犀漆器残样的制作工艺和材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结果说明该漆器采用杉木作为漆胎,并在其上涂刷了以高岭土(AL2_O_3·2SiO_2·2H_2O)与动物毛发为主要成分的胎地填料(底灰)。然后分别在器物内外表面上髹饰上调制而成黑色和红色的天然生漆。将外表面红色漆膜雕刻成如意云纹,并在云纹边缘描绘黑漆线作为修饰,最后再在其上髹饰一层红色面漆。漆器红漆和黑漆层由同种天然生漆髹漆而成,但是两者采用的颜料分别为HgS和含Fe的黑色颜料。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多种显微分析方法对山西阳曲将军墓考古发掘出土的两具造型独特、制作精美的彩棺进行了髹饰工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彩棺上出现了包括"薄金(贴金)"、"泥金"在内的至少两种用金工艺,并出现了"罩金髹"这种特别的髹饰工艺;制作者根据制作部位的不同,有目的地选择、制作漆灰层,保证了彩棺外立面花纹的生动、完整与精美。本研究揭示的精美、复杂的彩棺制作工艺信息不仅印证了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也为研究彩棺的保存现状、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明中叶黄成所著《髹饰录》是我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著作。本文在对《髹饰录》校勘的基础上、继对《髹饰录》寿笺并《<髹饰录>解说》引文进行校勘辨正。  相似文献   

19.
银作为重要髹饰材料,广泛用于各种银饰漆器中,但银饰部分常呈蓝灰色。为究其原因,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彩漆描金柜等文物上变色的银饰部分进行分析,并对蓝灰色物质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表层蓝灰色物质主要组成元素是银、硫和氯,主要物相是螺硫银矿(Ag2S)或螺硫银矿和角银矿(AgCl)的混合物。明代彩漆描金柜的蓝灰色银片结构复杂,蓝灰色物质除有部分为自然形成的腐蚀产物,还有部分明显是人为制作的涂层,其工艺可能类似于西方的“乌银”工艺。此研究结果为银饰漆器类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一张明代落霞式古琴“秋波”,据考证为明代受封于江西抚州的益王监制。清代以后,它被广东的文人琴士评为广东四大名琴之一。运用剖面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微拉曼、光学光热红外显微光谱、热裂解-色谱质谱分析等科学检测手段,对古琴脱落的大漆残片进行了无机和有机成分分析,并对其工艺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大漆残片保存了两个时期的不同髹漆工艺,早期以蛋白质类和非/半干性油黏结剂混合黏土类无机矿物做灰胎,晚期以大漆和干性油黏结剂混合鹿角霜/骨灰做灰胎并掺加少量黄铜屑。将科学分析与古琴槽腹、琴背的铭文相印证,进一步明确了“秋波”琴明末斫髹、清末修复的流传历史。此外,运用盖蒂保护中心研发的ESCAPE数据分析方法,首次在中国传世古琴样品中明确鉴定出一般认为产自越南的野漆品种laccol,其为清代重修时广东中山的修琴师使用添加的。本研究立足于古琴文物实体,以详尽的科学实验为支撑,并参阅《太古遗音》《髹饰录》等文献,为明代益王琴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古琴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