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留下的书信有1000多封,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 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2.
正如本文所说,杨荫榆因女师大学潮事件受到鲁迅的多次批评,而以反面人物形象留于历史,她晚年的大节,乃至惨死于日本侵略者之手的事实,倒被人们忽视了。本期栏目发表的这两篇文章,也许能让我们对杨荫榆先生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胡海燕 《江淮文史》2016,(5):145-151
正鲁迅曾与地质学家李四光打过一场笔战,起因是1925年北京女师大风潮。有点巧,他俩的夫人都与该校有关:鲁迅夫人许广平是此次女师大风潮中被开除的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而李四光夫人许淑彬则是该校附中教师。当时校长杨荫榆邀约一批名流前往女师大,或许是想拉人为她"站台",其中包括李四光。李于是想去看看吧,但拒绝杨派车接,骑自行车去了。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史上,提起杨荫榆,人们立即联想到民国初年她在著名的女师大风潮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杨荫榆因为以封建家长方式治校,遭到了学校进步师生的反对,导致风潮(学生称之为驱“羊”风潮)爆发;她又通过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教育司司长刘百昭等人进行压制,开除了包括许广平、刘和珍在内的运动骨干,并利用军警对学生施以暴力,使得风潮进一步激化,最后不得不引咎辞职。在时人眼里,杨荫榆已成为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当时在该校国文系任教的鲁迅就曾经专门著文,痛斥章、杨之流是“凶兽样的羊,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的杨荫榆是反动的,而将杨荫榆的一生及其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反映了杨荫榆悲剧的一生,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和民族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1925年,处于北洋军阀直接统治下的北京,以女师大事件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风暴。在这场斗争中,鲁迅积极支持北京女师大学生运动,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及其走狗展开了一场韧性的战斗。 女师大的前身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于1908年设立,1919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又改称国立北京女子  相似文献   

7.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1918年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为争取民主自由,组织学生自治会,宣扬新思想,倡行新风尚,带头剪去辫子,与芳信等发起成立“觉社”,编辑出版新文艺刊物《时代之花》,主编《江西女子师范周刊》。1923年离开南昌,去到北京,考进女子师大学英语系。她勤奋好学,性格坚毅,和蔼可亲,办事干练,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在“女师大风潮”中,为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封建统治,与总干事许广平,干事张平江、蒲振声、郑德育、姜伯谛等团结合作,得到教师周树人(鲁迅)、许寿裳、易培基、马裕藻、林语…  相似文献   

8.
女师大学潮 要说清李四光与鲁迅的这场笔战,先要从上世纪20年代颇为知名的风云人物杨荫榆说起。  相似文献   

9.
冯庆茹 《湖南文史》2014,(12):28-28
邓颖超,原名邓文淑,当时在天津直隶女师读书。邓文淑虽然在班里年龄最小,但聪明过人、举止大方、追求真理,没有骄娇之气。她崇拜班主任老师白眉初的学识,讨厌自己带有封建色彩的名字,请求老师为她起个有时代意义的新名儿。白老先生取《论语·雍世》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句,取名“颖彬”。又因“彬”同于“斌”,故为“颖斌”,希望她脱颖而出,卓而不群,早日成为治国安邦的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一生骂过无数人,在我看来,骂得最狠的莫过于郭沫若,说他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郭沫若被骂是因为他先去惹了鲁迅,说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甚至骂鲁迅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  相似文献   

11.
闫欢  宋济霖 《神州》2012,(31):18-18
师承鲁迅的萧红是国民性探索大军中的重要一员。她以细腻的感受,质朴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描写着她眼中的人物和社会。她对旧中国的国民性的批判是深刻的,通过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把矛头直接指向死水一样的乡村父权社会制度,对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和人们病态的思想,陋习和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鞭挞。她将黑土地的生活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些平静故事的背后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  相似文献   

12.
是是非非杨荫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荫榆,女,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她一生坎坷,早年不幸的婚姻使得她终生不再嫁,致力于学术。她曾留学异乡,颇受现代知识的熏陶,学成归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但在治校过程中,却屡显独裁之风,遂被学生和教员轰下校长宝座。但在抗日战争中,她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大义凛然地斥责敌酋,最终命丧日寇之手。  相似文献   

13.
王琴  李化树 《神州》2012,(11):17-17
鲁迅处在一个奴化女子教育盛行的半是满清,半是民国的时代,鲁迅抨击当时社会存在的“贤母良妻主义”教育:包括批判“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教育并揭露封建教育卫道士的恶行。鲁迅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邓颖超,原名邓文淑,当时在天津直隶女师读书.邓文淑虽然在班里年龄最小,但聪明过人、举止大方、追求真理,没有骄娇之气.她崇拜班主任老师白眉初的学识,讨厌自己带有封建色彩的名字,请求老师为她起个有时代意义的新名儿.白老先生取《论语·雍世》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句,取名“颖彬”.又因“彬”同于“斌”,故为“颖斌”,希望她脱颖而出,卓而不群,早日成为治国安邦的巾帼英雄.邓大姐不喜欢“斌”字,认为“斌”仍未摆脱旧俗窠臼,乃将“斌”字换为“超”字.  相似文献   

15.
张昭娣,原名招弟,1916年12月出生在上杭县溪口乡大厚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她降临这个世界还不满一个月,封建守旧的父亲张高能就把她送给邻近的三溪村姓邱的人家作了“童养媳”。象旧社会众多穷人的孩子一样,小昭娣很小就干起了放牛、砍柴、挑纸等重活。养父虽然给她取名招弟,但翌年养母生下的却也是女孩,她未来生活和命运的悲惨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6.
奚影 《神州》2013,(2):5-5
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的女人。与新旧两种思想的缠绕与纠结,给这个不安定的灵魂,也给这个大家庭,埋下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祸根,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最圆满,最有秋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但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从《弟兄》《伤逝》看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世琼  胡志明 《沧桑》2009,(1):248-249,251
忏悔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人在面对万恶的封建文化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时,对其坚决抨击,不惜自我解剖,流露出浓厚的忏悔意识。鲁迅站在历史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剖析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彻底批判和否定自我。在《弟兄》《伤逝》等小说中,鲁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强者在面对重重罪恶时追求超越的忏悔之路。  相似文献   

18.
薛宝钗的形象是复杂的,性格也是多方面的,在她身上,善恶同在,美丑并存。她既是封建正统的思想和道德的忠实信奉者,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虽然表面上取得了恋爱的胜利,但她所得到的也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可以说,她也是薄命司中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她的命运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制度和思想道德的丑恶和黑暗。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女性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相当浓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萧红可堪称是一位天才型的作家,一度受到鲁迅的赞扬。尤其是她的《生死场》具有跨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去世,正当上海文艺界筹备鲁迅葬礼之事时,一个叫苏雪林的女子却在1936年11月12日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拉开了她大半生反鲁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