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末唐初,武威人李轨在昭武九姓胡人的支持下,以武威为中心,攻取了张掖、敦煌、西平、枹罕四郡,建立了胡汉结合的河西地方割据政权。李轨及河西政权,对研究唐初历史与河西地方史都很重要,但史书中记载极为简略,而且错讹较多,本文试就有关史实考辨如下,幸识者教正。一、李轨起兵及处置隋官的时间隋末大乱,群雄竞起。自隋炀帝大业九年(613)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炀帝在江都被杀,五年之间,全国各地起兵反隋者达一百二十七起之多,其中大业十三年(617)为十八起。李轨起兵也在大业十三年。李轨其人为凉州大豪,史称其“家富于财,赈穷济乏。”  相似文献   

2.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杜斗城前凉是十六国早期建立在河西地区的一个政权。其奠基者为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张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张轨提出到凉州任职,晋惠帝授其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即带家人离京赴任。公元314年,张轨病卒。晋愍帝以其子张为都督凉州...  相似文献   

3.
前凉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一)继西晋之后,与西域诸国发生关系的是前凉即河西张氏政权。一般认为,该政权自张轨(公元301一314年)始,经张。是(公元314一320年)、张茂(公元320一324年),至张骏(公元324一346年)和张重华(公元346一...  相似文献   

4.
说起唐代凉州姑臧(今武威)安氏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隋末唐初唐高祖李渊手下做官的安兴贵。他因帮助唐王平息当时割据凉州的大凉王李轨有功 ,被诏为皇朝右骄卫将军、左武卫将军、上柱国凉公 ,食邑600户。但其子安元寿两唐书均无传 ,仅《唐会要》卷七十二有他曾为夏州群牧使的点滴记载 ,所以 ,其人在史学界鲜为人知。1972年12月陕西省昭陵(唐太宗墓)陪葬墓(即安元寿墓)出土的“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安府君墓志” ,较详细地记载了安元寿的生平 ,为我们了解其人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可补史书之缺。根据墓志可知 ,安元寿 ,字茂龄 ,…  相似文献   

5.
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凉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张轨以河西之地为主建立的一个区域性政权.西汉时,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昭帝时打败西羌置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东汉增置西平、西海、西郡.晋惠帝又置狄道郡.加上陇西、南安共十郡之地.前凉的政区主要是在这十郡的基础上进行分割与增设,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各政权及北魏、北周的河西陇右政区划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晋书·地理志》不载前凉政区,《魏书·地形志》又过于疏阔,使我们难以窥其大概.清洪亮吉作《十六国  相似文献   

6.
《晋书》以"载记"之体记述十六国史,融伪史入正史,蕴涵着史家对十六国历史的肯定。它以东晋为正统,这一书法的形成,与其史料来源大有关系。唐初所存的十六国史,不少出于南北朝史官之手,尤其是《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黜十六国为僭伪,但同时又在书法上肯定其历史地位,其褒贬对《晋书·载记》正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晋书》不以前凉、西凉二政权入"载记",其理据颇可怀疑,但它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折射出南北统一、民族融合后的历史心理。  相似文献   

7.
姑臧城经前凉张轨扩建、张寔修灵钧台、张骏筑南城后,于354年前后形成了五城布局。五城分别是匈奴城、东苑城、西苑城、北城、南城。东、西苑城又可分别简称为东、西苑。张轨修筑的宫殿与灵钧台、闲豫堂、南宫等建筑物均位于匈奴城内,张骏修筑南城后将此部分改称北城。南城又名中城,通过广夏门与北城相连。张氏扩建姑臧城主要是为了安置涌入河西的人口、加强宫殿守卫、彰显执政者功绩。五凉时期姑臧城最大的特点是"拟中夏"。姑臧城门命名可能影响了北魏平城。  相似文献   

8.
<正>《晋书·张轨传》载:“俄而(后赵)麻秋进攻枹罕,时晋阳太守郎坦以城大难守,宜弃外城。武城太守张悛曰:‘弃外城则大事去矣,不可以动众心。’宁戎校尉张璩从之,固守大城。”((1))按,此段史料记载东晋永和三年(后赵建武十三年,前凉建兴三十五年,347)四月后赵麻秋率军进攻前凉枹罕城之事,其中提到前凉方面镇守枹罕城的官员之一“晋阳太守郎坦”。而关于郎坦的任职问题,诸史记载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9.
正"皇亲国戚",其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皇亲"是和皇帝同一宗族的人。为了加强对皇亲的管理,清王朝就设立了"宗人府",各个朝代也都有类似的机构。这是皇家的私人家族管理机构,由皇帝任命专人管理。"皇亲"也就是"宗人",譬如李白,总是自称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虽然后来这位被李白反复念叨的凉武昭王李暠经皇上特批准隶于宗正寺,并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但皇帝并没有因此就将李白纳入皇亲系列。  相似文献   

10.
范晔《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经常被学者看作研究东汉"处士"的基本史料。但是此传中又保留有所谓"节士"事迹,与"处士"并不完全相同。两汉之际的"节士",指不与王莽政权合作的士人,而"处士"则指关心政治,却回避出仕的士人。从传记形成的角度看,范晔整理先前诸家《后汉书》的相关史料,有意建构起东汉"处士"远离政治的形象,并用合传的形式将东汉"节士"向"处士"演变的过程表现出来。范晔凭此说明东汉政权如何失去自己的支持者,并表达对东汉末政治的批评。此传也成为东汉王朝从兴盛转向中衰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1.
陈振 《文物》1973,(11)
《文物》1972年第四期,刊载了《灵石县发现的宋代抗金文件》和文件的照片图版,为宋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拟就有关李宋臣的史料以及此文的某些说法,作些补充。一文中说:"李实、武仪及李武功,史书及县志均无记载。"又说:"李武功,又名宋臣。"  相似文献   

12.
正北凉,五胡十六国之一。公元397年由汉人段业初创,至公元460年高昌大凉为柔然所灭,共历5主,64年,传统上是一个民族政权。传世文献关于北凉记载相对较少,进入20世纪北凉史研究开始起步,近百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较少从学术史  相似文献   

13.
1.“(武德元年)十一月己酉,以京师谷贵,令四面入关者,车马牛驴各给课米,充其自食。秦王大破薛仁杲于浅水原,降之,陇右平。乙巳,凉王李轨僭称天子于凉州。”(卷一《高祖本纪》,第8页)按:是月壬寅朔,己酉为初八,乙巳为初四,己酉不当置于乙巳之前。《新唐书.本纪》、《资治通鉴》皆记乙巳李轨称帝在己酉薛仁杲出降之前。《册府元龟》卷一○九《帝王部.宴享一》载:“(武德元年)十一月己酉,秦王降薛仁杲,帝闻大悦,因置酒高会。”《太平御览》卷一○八《皇王部.唐高祖》载:“十一月秦王大破薛仁杲于浅水原,降之,陇右平。乙巳,凉王李轨僭称天子于凉…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上,隋朝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南北统一的政权,统治初期"户口益多,府库盈溢",并下启了唐朝盛世,每每为后世所称颂。然而,隋朝政权实际上只存在了38年,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众多,综合史料来看,隋炀帝不断启动的"大工程"也起了加速隋朝灭亡的作用。一、举全国之力营建都城隋炀帝一即位,就开始了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民为国本,本固邦宁",早期的隋炀帝是有这种理政意识的,对于东都工程特地下诏书要求:"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  相似文献   

15.
陈林军 《丝绸之路》2009,(20):28-29
前凉政权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政权的稳定和延续时间较长,在维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繁荣方面是同一时期北方其他政权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儒学思想指导下的崇尚文教、吸纳人才、传承制度等治国策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河山破碎,南北分裂.受其影响,在河西走廊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出现了前凉、后凉、前秦、后秦、西凉、北凉、南凉、西秦、高昌等割据政权.这些政权相互敌视,竞相对其他政权进行军事掠夺和经济封锁,最终导致丝绸之路河西道几近瘫痪.顺应时势,吐谷浑建立起横跨千里的草原王国以后,在几代国主的积极主导与精心经营下,其辖境内的青海道成为连接中西交通的纽带,肩负起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对于国内各割据政权而言,吐谷浑更是一个联络塞北与江南的中继站.  相似文献   

17.
哈佛燕京图书馆典藏"蒋廷黻资料"系蒋廷黻个人收集、保存的各式文件,由其子蒋居仁(Donald Tsiang)捐献。这批资料集中于1947年至1965年,是研究蒋廷黻本人及中华民国史、当代台湾史的重要史料。笔者受哈佛燕京图书馆委托整理该资料,研究课题"蒋廷黻资料整理与研究"于2011年立项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本辑选编的是1949年前后蒋廷黻与胡适等人的往来函件,反映了他们在国家政权更替之际的思想动态与行动,同时也反映了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初期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隋唐之际有关王世充郑国政区设置相关史料的归纳,举例论证了王世充郑国政区行州县制,并且同一时期的其它绝大部分割据政权亦行州县制,进而说明"唐承隋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隗仁,其姓"隗",系胡姓。敕勒高车族,祖籍陇西天水。西晋时期隗氏迁居高昌,逐步成为当地豪族。隗仁早年曾任沮渠氏北凉湟河郡司马,因忠于职守被沮渠蒙逊誉为"苏武",并于北凉玄始九年(420)任高昌太守,任期十六年。隗仁对高昌的治理为沮渠氏北凉统治西域,沮渠无讳和沮渠安周西迁高昌重建"大凉"政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韋軒李公考     
孟繁清 《中华文史论丛》2012,(4):349-358,393
《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太保劉文正公》史料來源之一爲韋軒李公撰《文集序》,而"韋軒李公"究爲何人,尚不見有人探究。熊夢祥著《析津志》(已散佚,今有輯佚)及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順天府志》(殘本),均有"幸軒李槃"的記載。作者以爲"韋"與"幸"字形相近,"幸軒"極有可能是"韋軒"之誤,"韋軒李公"很可能就是李槃。本文對此作了分析,並對李槃相關史事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