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吴文兵 《黑龙江史志》2013,(23):363-363
中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方针是大国为重点,周边与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被认为是基础和首要,但并未成为我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新时期随着中国崛起势头愈见明显和全球格局的不断变化,周边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与崛起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周边外交也将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与客观趋势。作为具有覆盖世界意义的恢弘实践进程,全球化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格局,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产物,而是在世界历史的深化中所形成的理论、实践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年的发展历程,是对全球化的参与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会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变的态势。如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特点,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面临的极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论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其整个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 ,这是中国历届政府力图实现的基本外交目标。大体来讲 ,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国际格局变迁、中国对外战略调整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制约 ,这同时也和中国决策者的主观认识和世界战略思想发展变化有关 ,大致以 1 0年为期呈现阶段性的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了 50年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阶段变化 ,剖析其基本内容 ,总结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时期,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呈现出北方安全、东南方严峻的基本态势;6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十分险恶;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所改善;进入8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阶段性特征表明,国际格局和周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两大外部因素,中国对外战略和综合国力则是两个重要内因。事实证明,内因比外因重要。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冷战时期的"三个世界"理论曾经是指导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方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环境方面最重要的是和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此而改变。在国内环境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仍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促进了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不但与现实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正处于关键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可以说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德坤  韩永利 《世界历史》2005,(3):4-12,143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一场改变世界的正义的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国是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上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场之一,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场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中国取得独立与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成为中国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和战后新中国崛起的起点与开端。  相似文献   

8.
冷战史是后冷战时期受到中国及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2 0 0 2年 8月 6日至 8日 ,北京大学现代史料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及北京东城东方历史学会主办的冷战中的中国与周边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的与会学者 ,围绕着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主题 ,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学术交流。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回顾  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演变和基本特点 ,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的影响密不可分。张振江 (中山大学历史系 )的《美国与中苏关系 :以雅尔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互为战略依托,推进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和安全合作日益加深,对华友好成为周边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美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0.
慕尼黑“宋代至清代的中国与周边”研讨会记述马大正1996年7月26至28日,我应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之邀,赴慕尼黑市参加边疆研究所主办的"宋代至清代的中国与周边"研讨会,此次会议的英文名称是:ChinaandHerNeighbours:Borders...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8月27—28日,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和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东亚秩序之理念与实践"、"朝贡(藩属)体系与近代亚洲"、"抗日战争期间的边疆与周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  相似文献   

12.
《贵阳文史》2012,(6):6
来源:《商业周刊》中文版2012年21期当前中国崛起刺激着全球的神经。Charles Kenny认为,与历史上新兴强国的比较能够说明,中国将会是一个温和的超级大国。Charles Kenny提出的根据:第一、当今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程度,高于以往的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包括美国)。2010年,中国商品出口占其GDP的26%。1918年,作为新  相似文献   

13.
《文献通考·四裔考》及其续作,保存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或国家关系的翔实史料。从中可以发现,古代中国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与国家关系时,所秉持的基本观念就是中国中心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华夏文化优越感。这一观念决定了古代中国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时,一贯采取区别内外、隔绝华夷的封闭性决策。这种决策反过来又让古代中国人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始终沉迷於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优越感的良好感觉中,却对外部世界与域外文明基本上抱着闭目塞听的排斥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相遇中最终败阵。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新型义利观、周边命运共同体、新亚洲安全观,并丰富了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以期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理念四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的最高目标,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政治、安全、经济、文  相似文献   

15.
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首先倡导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到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再到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尊重并维护世界多样性,反映的是中国外交正确认识国际社会、充分尊重客观现实、合理应对时代变化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与维护世界多样性的主张,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本质,而且代表了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它们既是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外交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边疆"是一个含义有待明确但却广泛使用的词汇。尽管民国时期由"边政学"引发了对"边疆"含义的讨论,但该问题依然是当今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及其具体实施以来,不同学科学者纷纷撰文对"边疆"加以界定,导致分歧愈加明显。作者认为"中国边疆"的内涵及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政治属性是"边疆"得以形成的第一要件,或称之为决定性因素;"主权国家"理论较"民族国家"理论更适合阐述多民族中国尤其是"中国边疆"的形成与发展;"边疆"是动态的,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弱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陆疆"和"海疆"是构成今天"中国边疆"的两大基本要素;"边疆"具有地缘优势,既是军事防御的前沿,也是连接两个乃至多个国家的纽带;"边疆"不能脱离"疆域"而存在,将其泛化也不利于对"中国边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思考与行动——以边疆研究深化与边疆中心发展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唤醒了国人对边疆的极大关注,但中国边疆研究的真正发展繁荣则是在90年代以后,以中国边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边疆研究机构的先后成立、大量有关中国边疆研究论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边疆研究正在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中国边疆学。在进入新世纪之际,总结以往的研究历程,探索中国边疆研究的未来,无疑会促进中国边疆研究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编辑了这组章,希望中国边疆研究有更多学加入,有更多国人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李晓英  伍文强 《沧桑》2015,(2):80-85,109
在西安周边区县存在着大量的堡寨,这些堡寨的出现与隋唐时期出现的乡里制关系密切。在历代的陕西地方志中的乡里变化折射出自然聚落的变迁,这些聚落出现与消亡大部分都和战争相关。也正是战争催生出西安周边的堡寨,而对于堡寨形制的研究也正是围绕着应对战争而展开。  相似文献   

19.
朱安平 《文史精华》2009,(12):48-52
作为新中国最早诞生的故事片之一,《白毛女》所取得的成就却是独特而显著的。它所讲述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不仅生动诠释了“翻身”与“解放”的时代关键词,而且深刻引导了曾一统银幕的“工农兵电影”范式的确立.为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电影赢得了最高观众纪录并蜚声于国际影坛,被认为“在中国——红色的东方也存在着电影艺术的唯一确证”。  相似文献   

20.
郭扬 《四川文物》2000,(3):48-49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永陵,这座千年皇陵——古城的明珠,在今天也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采。当您漫步途经此地时,您会发现,永陵博物馆的新大门、蜀永楼以及周边银杏、金鹰等一系列建筑所形成的仿古建筑群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