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静 《安徽史学》2010,(6):85-91
1870至1920年,美国社会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型,并由此形成了一股女性就业的高潮。但是,就业女性职业生涯的短暂性,缺乏工会组织的相应保护,岗位竞争异常激烈以及美国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等因素,导致就业女性在工作中遭遇到职业选择受限、劳动报酬不公、劳动时间过长和工作环境恶劣等诸多困境,并对当时的美国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静 《安徽史学》2016,(5):100-10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东、南欧女性移民潮。然而,东、南欧女性移民在外形、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异于西、北欧老移民的特征,因而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敌视与排斥。女性移民进入就业领域更是严重违背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女性观念。为了解决女性移民所面临的困境并助其融入美国社会,美国中产阶级发起了以女性移民回归家庭为核心的改革,旨在让女性移民接受美国主流社会家庭理念和生活方式。然而,改革者并未深入了解女性移民的社会文化和现实需求,使得相关改革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并没有发挥其所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沈芳媛 《黑龙江史志》2013,(13):155+157
贝蒂·弗里丹是现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揭露了在"女性的奥秘"笼罩下千百万美国家庭妇女的无名的痛苦,并提出战胜传统偏见从而来实现男女在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平等。其对美国乃至世界女性主义运动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其所处年代的限制,她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鲁迪秋 《世界历史》2020,(1):59-73,I0004
19世纪初期,受国内外局势的推动,女性慈善社团在美国大量涌现。成立于1811年的波士顿科班社就是这股浪潮的产物。以科班社为代表的女性慈善社团在美国白人女性公民身份的初步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女性慈善社团的日常运作为白人女性提供了扮演美国公民的机会与训练。在起草与签署社团章程、向立法机构请愿并以法人身份行使法律和经济权利、通过选举和表决来解决社团事务的过程中,白人女性确立起公民意识。此外,女性慈善社团开展的活动进一步为女性成员提供了以公民身份行动的平台。通过参与慈善活动,美国白人女性能够把经济优势转化为公共影响力,关注家庭以外的公共事务,进入公共领域。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公民身份的践行,为日后美国白人女性追求完整公民身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女性农民工非正规就业与农民工家庭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流动是当前农民工流动中日益流行的趋势,也是提高农民工流动质量的有效途径。女性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了农民工的家庭流动,政府和社会应该规范非正规就业市场,促进农民工的家庭流动。  相似文献   

6.
在对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和圣迭戈的田野调查以及对24名女性的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论文以持家属签证移民的华人女性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移民后的家庭、工作状况和性别身份的变化。研究发现,女性家属移民普遍面临“再女性化”困境,即在工作等公共生活中的角色被削弱,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传统女性家庭角色被强化。基于新自由主义的签证政策、美国的家庭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共同影响了这一过程。而对于来自中国的女性家属移民而言,这一过程既是其移民后合法权利的被剥夺,也是她们对移民前性别文化和规范的“抵抗”。  相似文献   

7.
论文探讨了1875年《佩奇法》出台背景及其影响。在种族偏见、文化差异以及政治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国会议员绕开中美之间自由移民的法律,将限制华人女性入境的立法解释成为一场维护美国传统家庭和婚姻道德的保卫之战。以加州联邦众议员佩奇名字命名的《佩奇法》,在美国国会开创了针对特定群体立法进行移民限制的先例。从法律出台到1882年《排华法案》之间的七年间,移民美国的华人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以七年划分的时间段,《佩奇法》虽没有达到阻止苦力华工赴美目的,但在阻止华人女性移民美国方面相当成功,基本切断了华人女性赴美的渠道,也为七年后的美国全面排华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清代所修地方志不仅仅承担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区域社会流布的功能,更是了解区域社会个体生存状况的重要窗口。以民族地区的贵州为例,其中的人物传列载了大量守寡纺织的女性个体,这些“纺织娘”用自己辛苦的纺织维持了一个个残缺的家庭。在这种身心的煎熬背后,却是无数个家庭的有效延续和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志对此的记载反映了传统社会一个重要女性群体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9.
随着19世纪30年代废奴运动在美国兴起,1833年10月,波士顿出现首个白人女性废奴社团。此后至内战前夕,美国出现大量类似的女性废奴社团。这些社团在为女性提供公共演说的机会和训练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女性废奴社团支持、鼓励女性就废奴主题发表公共演说。格里姆克姐妹是女性废奴演说者的典范,她们的演说事业体现出女性运用公共演说来推动社会改革的过程与意义。另一方面,美国女性废奴社团三次召集全国性女性反奴隶制会议。这些会议让女性得以在家庭之外的公共场合就奴隶制问题发表见解,也进一步暴露出女性群体内部以及公众对待女性发表公共演说的不同态度。公共演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政治性质和明显的性别界限。不同于女性在印刷文化中的活跃表现,女性发表公共演说遭遇更强劲的阻力。所以,女性废奴社团为女性提供了公共演说的重要平台与必要支持,促使女性成为推动废奴运动发展的积极力量,拓宽了女性公共参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美国妇女从20世纪开始大量进入劳动大军,二战后,美国妇女的就业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种族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妇女的就业状况的分析,对战后美国妇女的就业状况做一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11.
杨丽红 《沧桑》2009,(5):32-33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管理革命为美国女性提供了众多的低级白领职业。正是由于女性化职业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性白领人数大大增加,美国妇女的就业地位有了比较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金利杰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格尔达·勒纳是美国女性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该书将其纳入美国女性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细致梳理了勒纳女性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女性史学两次转型的关系,女性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州分校亚美历史系主任赵小建教授的中文版著作——《重建家园:动荡中的美国华人社会(1940—1965)》,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5月出版。全书约27万字,共七章。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口述材料,从移民、女性、家庭、社团、报业、冷战等不同的角度,对1940—1965年间的华人社会进行了探讨,展现了华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4.
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了大量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但大多区位偏远、交通不便,远离城市就业中心,导致低收入人群的通勤成本上升,进而对其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本研究以昆明市为样本城市,选取廉租房、公租房和经适房3类保障性住区,利用通勤距离、通勤时间、通勤方式、工作地点等指标,从居住-就业空间匹配角度,揭示保障性住区居民就业空间特征;并通过建立包含空间虚拟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揭示了保障性住区居民就业空间特征对其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美国混血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所著《春香女士》小说集里描写的有关美国排华年代华人家庭的六篇小说为例,探讨分析了美国西部华人夫妻关系、美国西部华人异族通婚关系和华人家庭伦理传承等问题。从这些故事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水仙花"独排众议,为华人家庭文化辩护,批评中国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专横。同时,她明显受了当年美国妇女平权运动的影响和接受了种族歧视的现实,认为华人家庭生活文化不能在美国社会共存。  相似文献   

16.
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集中关注女性非正规就业的理论、类型、动因、特点、重要性、方式和群体差异,以及贫穷、全球化与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关系,并探讨了非正规就业对女性的影响、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对策等。在综合评述的基础上,概括出国外研究存在研究范围全球化、研究队伍壮大化、研究理论多元化、研究内容多样化的特点;指出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理论探讨少、缺乏本位主义思考、尚未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等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关注点:国外理论的应用与我国特色理论的探索、归纳与总结,女性非正规就业集中的部门和区域的研究,女性非正规就业的政策与组织研究。  相似文献   

17.
女性灵活就业: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的变更、就业压力的加剧,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女性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灵活就业在缓解女性的就业压力,满足女性不同的就业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当前女性灵活就业面临诸多困境。是政府、企业、社会和女性共同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王成 《世界》2005,(8):48-49
美国人的家庭价值观美国人继承欧洲的文化传统,受欧洲传统宗教尤其是新教思想的熏陶,加上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既没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也没有中国传统的孝顺思想,同时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欧洲人的家庭价值观。概括来讲,美国人的家庭价值观可总结为:个人独立,个人权利,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单亲家庭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单亲家庭数量骤增,引发大规模道德批判风潮,政治倾向日渐保守,政府福利政策随之紧缩。综观其发展历程可知,两性经济格局的变更,婚姻与性观念的嬗变,单身母亲自有的婚育价值观,政府公共政策的双重作用,合力推动了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的群体扩张。就所占比重和贫困程度而言,黑人女性单亲家庭是尤其值得关注的群体。对以母子为基本关系单位的家庭模式的认可度,以及黑人社区中适婚男性数量上的匮乏,是美国黑人家庭中女性单亲家庭比重较大的特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日本妇女就业状况变化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日本妇女,国人往往把她们与“唯唯诺诺”、“家政妇”连系在一起。事实上,战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有一段时间曾经流行“战后强化了的是女性和袜子”的说法户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教育、家庭理财和就业带来的地位变化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后者。一、妇女就业状况的变化与现状1.就业意识的变化日本的传统女性是贤妻良母型的,婚后不再工作和婚前、生儿育女后工作的想法比较普遍。虽不能把大家所熟知的影视歌三栖明星山口百惠称之为传统女性,但是可以肯定,她结婚后中止舞台生涯的行为不无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