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西安事变之前,中共代表刘鼎,协助张学良以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东北军,加强东北军与红军、十七路军的联系。并帮助张学良筹划军事,培养干部,创办刊物,又和张学良一起去延安,参加了与周恩来的会谈。为红军和东北军的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张学良寻找中共代表张学良是1935年9月从武汉行营主任调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他把全部东北军调来西北。当时他的态度如何呢?60年后他在答日本记者问时说:“我根本不愿意剿共。因为蒋先生对我很好,他要我挑一件事情做,我挑了。但实实在在地说,我对内战、剿共是不愿意的。”同时,蒋…  相似文献   

2.
杨天石 《百年潮》2002,(12):57-61
1936年12月31日,南京高等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审判后,张被移禁孝陵卫孔祥熙宅。次日为1937年元旦,张学良开始写日记,此后历年不断。这些日记,现均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和手稿图书馆。它们不仅是张学良漫长幽居生活的可靠记录,而且充分显示出日记主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张学良曾自称“爱国狂”。读他的日记,可证此言不虚。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张学良和郭松龄之间既结成惺惺相惜,以至融为一体的关系,又演化成兵戎相见、天各一方的最终结局。相识:师生成至交郭松龄,字茂宸,1883年生于奉天一个贫苦的塾师家中。青少年时期,中国东北正一步步落入日俄虎狼之口。他目睹了甲午战争、庚子之役、日俄战争等一幕幕侵略战争给东三省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了实现“练精兵、御外侮”的抱负,投身奉军,以谋发展。张学良1901年出生于奉天。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由他的父亲“东北王”张作霖为他选择了职业军人的道路。1919年,张作霖因增编…  相似文献   

4.
<正>张学良先生是著名爱国将领,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华民族千古功臣。他一生致力于国家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民族。在他百年的生命历程中,既有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的壮举,  相似文献   

5.
解读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的往来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存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学良资料”中的往来信件为主要史料,重点分析西安事变后他与蒋介石、宋美龄、戴笠及前东北军将领的关系,描述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的软禁生活、思想变迁与人际交往的基本状况,揭示由此折射出的国民党内特殊的政治生存与人际关系,以期加深对张学良生平与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张学良建军、治军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贯主张部队要有有文化的士兵。早在沈阳时,他招兵就十分注重文化素质,到他的部队当兵要经过文化考试。1936年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会谈后,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好的军队不仅要有文化,而且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为此,同年8月、10月和11月,张学良在北平各大学、中学招收了300多名进步学生,其中有民先队员,也不乏中共党员,由他自己办学兵队进行  相似文献   

7.
顾成敏 《史学月刊》2002,(10):125-126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张学良就像一个活的影子,没有人不知道他,但也没有人见过他”(李达编:《台湾风云名人录》,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如今,这位世纪老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传奇的一生,坎坷的经历,特别是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却石刻铁铸般永远印烙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回顾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和平统一,息争御侮”是他一贯的思想、终生的追求。从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到西安事变,直至身陷囹圄,为之奔走和不能忘怀的都是祖国统一大业。有学说得好:“张学良是中国统一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魏源是我国晚清嘉道年间以陶澍为代表的湖南人才群体中的杰出人物。爱国主义是贯穿魏源思想中的一条红线,他在自己爱国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有关爱国主义的理论问题,力图总结传统爱国主义的思想,以适应历史时代的需要,显示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新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张学良和蒋介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良是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正义感的将领,在3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蒋介石坚持反共内战的关键时刻,他以大无畏的气魄和惊世之举动,发动西安事变,扭转了国内局势,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他发动西安事变虽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铰为重要的便是在九一八事变中持不抵抗主义而断送东三省的沉痛教洲。因此,要阐明张学良走上西安事变的漫长道路,必须追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西村成雄先生所著《张学良》一书,1996年5月由日本岩波书店出版。该书是西村先生20多年来潜心研究张学良、东北地方史、中国政治史的成果。书中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与研究,将张学良思想深处的民族主义与中国传统的爱家、爱国联...  相似文献   

11.
赵杰 《文史精华》2009,(11):10-17
吕正操身边的人,都理解他对张学良的敬意和思念。多年来,听他不止一次地说:“只要张学良将军出来,不论到哪里,我都要与将军见上一而。”吕正操曾多次试图邀晴张学良回大陆,特别是回东北看看,但终未成行。这些都使得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直关注着吕正操,并指定他做中共和张学良的联系人。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张学良藏书目录中,有大量"红色"和偏左的书籍。其中既有张学良自购者,也有负责看守他的刘乙光等人代购者。在被幽禁大陆期间,张学良曾认真研读其中的部分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并对《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哲学选辑》等书和部分杂志上刊发的理论文章做了详尽摘抄,留下了大量读书卡片。就卡片呈现的内容和其所写日记来看,张学良在当时不仅对马列主义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在自觉地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张学良当时的思想状况,而且对理解他在西安事变过程中的某些做法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程亚娟 《纵横》2012,(3):57-59
张学良既是体育爱好者,也是体育运动的倡导者。青少年时代他就涉足多项体育运动,主政东北后更是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并以满腔热忱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即便是在幽禁岁月也不忘打球、练拳、射箭,直至晚年。他把“健身强国,抵御外侮”的思想应用到实践中,才使东北体育事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4.
正1993年12月16日下午,是张学良继1991年3月10日首次赴美后的再一次远行。与前一次不同的是,张氏第二次赴美虽仍以探亲为名出境,谁也不会想到的是:张学良此行则是彻底告别台湾。只有他身边人才知道张学良为了此行,早在一年前就已开始悄悄地准备了。出售北投住宅和馈赠家具张学良生前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他从大陆赴台时随机带去诸多文物和名家字画。众所周知,张学良在台湾生活的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然而蒋介石翻脸不认人,将张学良囚禁于南京,交高等军法会审,判刑10年,后又被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从此开始漫漫的幽禁岁月。张治中是在张学良1928年“易帜”后才和他相识,并彼此成为知心朋友的。“西安事变”后,张治中钦佩张学良的胆量和义气,也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尽管张学良在幽禁期间的住处远离民居,警备森严,外人极少能与之接触,但张治中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去见一见张学良。在1936年至1947年的10年中,张治中曾三次访晤张学良,并与之长谈。这对张学良是莫大的安慰。第一次访问是…  相似文献   

16.
吴晗是著名的明史学家,早在学生时代,就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以《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等几篇用功很深、颇有建树的考证文章奠定了他成为明史专家的基础;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使他从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走进民主运动的队伍,并成长为坚强的民主战士,以至于成为共产党忠实的朋友。这种历程又为他展现了中共掌权后的宽广仕途——他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史学界多有深入研究,唯独对中东路事件稍显薄弱。究其缘由,一是因为这是张学良打的一次败仗,张学良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学者不忍心揭这块伤疤;二是他打仗的对象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苏联,他后来发动的西安事变不仅挽救了中华民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共产党渡过了一次生存危机,他有功于共产党,大陆学者多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心理,不愿意碰这一问题。张学良是坦荡做人的典范,他在晚年自己揭开了这块伤疤。  相似文献   

18.
武喜春 《神州》2013,(18):144-144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极具争议,因为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本文对他的这种革新思想做分析研究,探讨的他的成因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一 口述历史的缘起韦慕庭教授(C·MARTIN WIPUR)是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主要策划人和发起者。可惜的是,就在张学良这部包罗万象的口述资料面世的前夕,这位年逾九旬的美国学者,已经先于张学良走完他人生的漫漫长旅。韦慕庭并没有见到口述历史解密的那一天。1991年夏天,张学良结束在台湾半个世纪的幽禁后,来美国纽约探亲访友,在蒙特普里仁特镇拜见了他青年时期在沈阳结识的朋友韦慕庭。韦慕庭生于1901年,与张学良同庚。父亲是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自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现在史学界正在对此进行澄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