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丰镇遗址位于黄骅市羊二庄乡海丰镇南至杨庄村之间,面积约228万平方米。经专家认定,此遗址主要遗存的年代为金代,证实此地是当时集水陆交通为一体的以瓷器为主的经贸集散地。遗址出土的大量瓷片中,以定窑瓷器的刻印花装饰最为精美,本文介绍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定窑刻印花瓷片标本。  相似文献   

2.
锶同位素分析技术目前已经成为考古学界用于探索人类迁移活动和生存方式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的瓦店遗址为例,探讨了利用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溯古代人类来源的可能性。采用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瓦店遗址出土的5个人类牙釉质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瓦店遗址出土的5个人类个体可能都是外来者。  相似文献   

3.
我们分析了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北斗坊地点的10头牛和19匹马的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相对于蜗牛和附近河水,牛和马的锶同位素比值显著更高,表明牛、马是从遗址以外地区迁入的,且距离超过100公里。不同个体、不同祭祀坑的祭牲锶同位素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秦汉时期血池遗址的祭祀活动有着复杂和高效的社会网络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猪、黄牛和绵羊等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6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小于其他动物,其平均值是0.711185,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得到石峁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303~0.711067之间。根据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可以推测在我们所测定的样品中,仅有1只绵羊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据此推测这只羊可能不是在当地出生的;其他黄牛和绵羊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之内,推测它们可能是在遗址当地饲养的。  相似文献   

5.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的重要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铜红釉窑变技术闻名于世。由于在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和传世钧瓷中,均没有发现具有确切年代证据的钧釉瓷器或标本,故其创烧年代问题至今悬而未解。但是根据禹州钧台窑及其周边瓷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分析,至少在金代,民间瓷窑已经烧制出了端庄绚丽的窑变釉瓷器,如河南叶县文集遗址金代窖藏坑清理出土的钧釉鸡心形瓜棱执壶,造型端庄优雅,釉色清新可人,为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民窑钧瓷产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南窑、兰田窑等窑址的发现和发掘,证实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不晚于唐代。本文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测试分析了景德镇南窑、兰田窑以及凤凰山窑等出土唐代至宋代青瓷、白瓷和青白瓷样品胎釉的元素组成,探讨了唐至宋代景德镇瓷器胎、釉所用原料配方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景德镇唐代青瓷主要受越窑等南方青瓷产品的影响,南窑、兰田窑青瓷胎体原料应是沉积粘土;从晚唐五代开始使用瓷石制胎,在南方地区率先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白瓷和青白瓷。瓷釉配方方面,经历了从不同草木灰到釉灰加釉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通过对河津固镇瓷窑址出土的43件金代陶瓷片样品的胎釉化学组成和吸水率的检测分析,对河津窑金代制瓷工艺进行科技解读。白瓷瓷釉以钙系釉中的钙釉为主,部分为钙-碱釉,黑瓷釉以铁含量较高的铁系釉为主。细白瓷与粗白瓷的胎釉配方均存在差异。细白瓷可能选用了优质高岭土,瓷胎中呈色元素氧化铁、氧化钛含量较粗瓷类更低,结合高铝的特征和极低的吸水率,显示出工艺的精湛。以低温三彩六角形枕为代表的釉陶,吸水率最高,胎体组成显示为高铁低铝的普通易熔类黏土,釉面组成也明显不同于高温釉瓷。河津窑白瓷与北方定窑、邢窑和巩义窑的胎釉组成有共性,但也可看出窑口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定窑、邢窑和巩义窑在白瓷烧造工艺的联系和区别,本工作使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分析了这三个窑址出土的部分白瓷残片的胎釉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窑址制胎所用的原料均以高岭土为主,是中国北方白瓷生产制胎原料采用的最主要的粘土类型。隋代邢窑胎体助熔剂原料曾使用长石类原料,从而生产"透影"白瓷而后期则加入钙质原料代替。定窑的白瓷胎体中加入了钙质原料作为助熔剂原料。巩义窑则以长石类原料为主。三个窑白瓷釉中主要助熔剂氧化物都是来自灰料的氧化钙,但含量明显不同,邢窑和定窑的白瓷釉中CaO含量显著低于巩义窑。比较结果表明,三个白瓷窑在胎釉配方工艺方面互有差别但也紧密联系,其中,定窑早期细白瓷的胎釉配方承继了邢窑唐代细白瓷制作的工艺传统。  相似文献   

11.
The Ding kilns were some of the most famous early kilns of medieval China, producing huge quantities of white and cream-white porcelains of outstanding technical and aesthetic quality. Since 1949 they have been excavated three times, in 1965, in 1987, and in 2009 respectively. In this latest study 69 white porcelain sherds from assured contexts and from the 2009 excavations were analyzed using laser ablation techniques (ICP-AES). The samples date from Five Dynasties, Northern Song and Jin Dynasties respectively (early 10th to early 13th C 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ng wares of different time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be demonstrated through chemical composition.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production the Ding ware bodies consisted largely of high firing kaolinitic clays with predominantly calcareous materials as fluxes. After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me calcareous material was replaced by a more potassic material.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glazes show a parallel evolution to the bodies. However, because the glazes are very low in titania it seems unlikely that the main clay ingredients of the bodies could have been used in the glaze recipes. For much of the kiln site’s history the glazes appear to have been made mainly from the same siliceous flux-rich materials that had been blended with the main body-clays used to make the Ding ware porcelains, plus some extra calcareous material. The P2O5 contents of the glazes suggest that wood ash may have been one source of CaO in the glaze recipes.  相似文献   

12.
晋代墓葬制度与两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的晋制与晋礼的制定关系密切,晋礼制定、施行的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的变迁。洛阳是西晋的都城,都城洛阳晋墓中的洛阳因素代表的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的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的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的晋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两晋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杭州出土了一批白釉瓷器残片,特别是一些具有定窑风格的白瓷样品引发了众多考古工作者和古陶瓷爱好者的关注与浓厚兴趣。为探究其制作年代和产地,采用热释光技术和X射线荧光无损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一批杭州出土具有定窑风格的白瓷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这批白釉瓷片样品制作年代约处在北宋末年到南宋早期,胎的化学组成中Al2O3含量较高,最低24.78%,最高达33.06%,具备北方瓷器特点;胎中微量元素Rb、Sr、Zr含量的比例以及钙镁碱釉的特征与河北曲阳定窑极为相似。综合文献及其它人文考证,这批杭州出土的白瓷应该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产自于河北的定窑瓷器。此分析结果也将为研究宋金贸易及文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青花瓷、彩绘瓷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中的“第四里程碑”。因此,关于白瓷起源的问题就成为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而邢窑2012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北朝晚期窑炉和器物遗存自然成为研究白瓷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本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技术,对河北内丘城关服务楼窑址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朝初期的早期瓷器样品胎釉原料进行分析,为邢窑早期瓷业的发展演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窑早期瓷胎的微量元素统计模式明显可以分为两类,说明邢窑早期制瓷存在两种不同的胎料来源。邢窑陶工在开发早期白瓷这一新品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种有别于青瓷的更为优质的原料制胎,这种胎料中与锆石、锐钛矿等杂质赋存密切相关的V、Cr、Ni、Nb、Ta、Zr和Hf等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小于青瓷胎。锶(Sr)同位素混合模式分析表明,邢窑早期的大部分样品不符合草木灰配以胎料的制釉方式,应该是采用了草木灰混合其他制釉黏土。同时,早期白瓷釉与青瓷釉的锶同位素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邢窑陶工为...  相似文献   

15.
金建国于何年?国号年号又为何?史书有不同的记载,金史研究中也有不同的见解。在《金史》与宋、辽、元人所著文献对比运用时,更应重视《金史》的史料价值。在没有确凿证据以前,《金史》所记金开国史,即金于1115年建国,国号金、年号收国,仍是值得采信的。  相似文献   

16.
吴凤霞 《史学史研究》2011,(2):74-78,109
在金代,契丹族史官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影响的史官群体。他们不仅在《辽史》编纂中充当了主力,而且在修起居注和编修实录中也奉献了才智。同时,他们还在弘扬和传承优秀史学文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增添了金代史学的民族特色,也为推动金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金初一些女真贵族自觉地访求"祖宗遗事",对于搜集和保存女真族早期的历史资料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金代皇帝多数重视以史为鉴,喜读史书,尤其关注修史工作,命令专人负责实录的纂修、更定,甚至亲自审查史臣们上奏的实录,表现出了政治家的史学自觉.这不仅使金代形成了相对"详核"的实录,也显示了女真族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是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永乐大典》辑得金代21人90首诗,为《中州集》、《全金诗增补中州集》、新编《全金诗》等失收。  相似文献   

19.
铅釉陶瓷是我国古陶瓷的重要品类,因其耐腐蚀性较差,器表易产生"银釉""虹彩"等腐蚀现象。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分析了福建晋江宋代磁灶窑出土的7件釉陶样品,目的是阐明铅釉在埋藏环境中的长期腐蚀现象、腐蚀产物和过程。结果表明,釉层主要成分为PbO和SiO_2,以Cu和Fe作为着色元素,陶胎为非钙质黏土,推测釉胎交界处的白色薄层为K-Pb长石晶体层。釉面中"虹彩"现象呈现出多层结构,主要是因为水的侵蚀,使得玻璃相中的部分择优组分(碱金属、碱土金属、铅氧化物等)转入环境介质中,即H~+与釉中Pb~(2+)、Cu~(2+)、K~+、R~(n+)等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形成缺碱的富硅层[硅凝胶Si(OH)_4·n(H_2O)],呈现出"虹彩"现象。釉面腐蚀物中有磷酸铅盐、碳酸铅和碳酸钙,是溶出离子与埋藏环境反应在釉层表面沉积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