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改善水硬石灰的力学性能,适当提高其抗压与抗折强度,本工作设计并制备了添加不同配比的聚丙烯纤维、偏高岭土和细砂的水硬石灰,并对其力学强度,矿物成分和微观形貌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添加30%偏高岭土、0.1%聚丙烯纤维或者50%石英砂的水硬石灰抗压强度相对较高。在偏高岭土-水硬石灰中,单独添加0.1%短长度聚丙烯纤维或者共同加入0.1%聚丙烯纤维和50%石英砂可以提高其长期抗压强度。添加聚丙烯纤维还可以提高水硬石灰抗折强度。钙铝水合物不稳定和长期抗压强度下降有关,添加1%聚丙烯纤维可以提高碳酸化反应。聚丙烯纤维还能够增大水硬石灰内部的摩擦力和锚固力。在南京市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壁画保护中,对于地仗层脱落部位的修补采用改性水硬石灰进行了局部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蜡胶是明清时期广泛用于镶嵌类文物粘接加固的胶粘剂,目前该种粘接剂已无处生产。本研究在查阅古代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熬制了不同组分配比的胶样,同文物上的粘蜡胶样进行红外光谱比对;并依照国家胶粘剂性能的检验标准,对新熬制的胶样进行粘接强度、剪切强度和抗冻融老化测试。该阶段结果显示,新研制的粘蜡胶与文物上粘蜡胶的红外光谱特征基本一致;新研制的粘蜡胶是松香、蜂蜡、油质物的混合物,其中松香∶蜂蜡=1.5∶1的胶样的粘接强度为1.77MPa,剪切强度为1.26MPa,经冻融老化循环后的粘接强度为1.87MPa,在正常室温条件下能够满足故宫博物院镶嵌类文物的粘接要求。  相似文献   

3.
秦兵马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数量多,质量重、个体大、等级高,已成为秦代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了有效科学地保护修复秦俑,通过对常用胶黏剂实验室老化比较测试,结合秦俑陶胎的理化性能和粘接剂的理化性能对比分析,筛选出六种适合于秦俑修复的粘接剂,并应用于新出土秦俑的粘接修复中,应用观察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秦俑修复深入研究及考古发掘出土陶质文物保护修复粘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防止秦兵马俑彩绘的生漆底层和陶体脱落的方法,用设计的几种以有机硅为基体的加固剂将老化生漆片分别黏附到经过预处理的陶表面,从而针对加固剂固化速率、渗透性、铺展性、粘结强度等五方面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加固剂的粘结强度与加固剂本身、加固剂固化温度以及固化后的成膜比例有关;改性有机硅与陶体以及生漆底层均有很好的润湿性,固化工艺合适即能起到很好的粘结效果;配方A3(有机硅、二甲苯、三乙醇胺混合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在秦俑彩绘保护中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抗钻强度测试是一种极微小破坏性的强度测试方法,特别适合于物保护中加固强度及加固剂渗透深度的测定。通过用有机氟材料对几种不同材质物(石质、砖或陶质、土质)在实验室和现场加固强度及渗透深度的测试,并与抗压强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抗钻强度是一种有效的加固强度表征方法,特别适合于物的现场保护应用。  相似文献   

6.
石质文物劣化后产生裂缝等病害,需要恰当的修复方法。本研究应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修复汉白玉石梁裂缝,模拟石质文物裂缝修复。研究对象为带V型槽的非贯通和贯通裂缝的汉白玉石梁(尺寸为40 mm×40 mm×160 mm),修复方法为先注浆后自由下渗。通过对比石梁修复前后破坏荷载和强度的变化以及CT扫描技术可视化非贯通裂缝修复过程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显示:修复后石梁裂缝表面致密光滑,颜色与母材相近,整体美观性好;非贯通裂缝修复后破坏荷载均有所增加,贯通裂缝修复后的抗折强度能恢复到原有强度的35.12%,均值为3.684 MPa,最高能达到5.234 MPa;CT扫描结果定性和定量均表明胶凝体密度随修复进行而增加,接触面修复质量弱于其他位置。  相似文献   

7.
水硬石灰兼具石灰和水泥的优点,低收缩、耐盐、适中的抗压和抗折强度、水溶盐含量低,同时与传统的砖石建筑兼容性好,是一种天然、无污染、耐老化的无机材料。本工作针对花山岩画的开裂特点制订出相应的力学参数要求,配制出两种不同的水硬石灰砂浆,并对这两种砂浆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不同养护条件对水硬石灰砂浆拉拔强度的影响。现场试验结果说明,填补粘结材料可以提供一定的粘结强度,并且具有使用方便,污染小的特点,可用于花山岩画开裂岩体应急保护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彩绘类文物保护涂层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彩绘类陶器保护的特殊要求,筛选性能优良的保护材料。在人工气候箱中对所选择的9种有机高分子文物保护涂层材料进行人工老化试验,分别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量试验材料的分子结构,分光光度仪测量颜料的主波长、色纯度和高度的变化,粘接强度仪测量颜料的粘接强度变化。结果表明:PrimalAC33、B72、有机硅的耐老化性能好,颜色变化小,粘接强度高,能很好的起到保护彩绘文物的作用,建议在文物保护领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预防性保护和修复秦俑,必须掌握秦俑残片显微结构及其烧制环境、破损方式,从而为改善秦俑修复工艺、筛选修复材料提供基础,运用偏光显微镜对秦兵马俑残片中的一些矿物质(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的分布形态和含量来分析陶土的成分结构、制作工艺、烧成气氛及原料来源等信息。结果表明,秦俑陶片主要成分为少量砂屑及大量粘土,而粘土为岩土矿风化的产物,秦俑残片裂痕较多的部位风化、酥粉痕迹明显。秦俑制作工艺以模为主,模、塑结合,并在粘土中添加了细砂,多于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  相似文献   

10.
墨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瑰宝,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墨锭霉变、破损开裂、粉化酥解,而难以长久保存,刻不容缓需要保护。为此,采用反相乳液接枝的方法,用丙烯酸丁酯、丙烯腈对明胶接枝改性;分析了接枝改性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用量、预处理时间等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并用FT-IR进行表征;分别进行干热加速老化试验前后的剪切强度、劈裂强度、抗弯强度等性能测试。经过模拟粘接和试验性修补结果表明,用丙烯酸丁酯、丙烯腈对明胶接枝改性胶的剪切强度0.44MPa、劈裂强度68N/m、抗弯强度69N/m,加速老化后仍分别保持0.37MPa、54N/m和44N/m。修复后的古墨锭,粘接强度高、防霉抗菌、耐老化、无损伤,对古墨锭的加固保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李君轶  纪星  李振亭 《人文地理》2018,33(3):129-136
以时空思维为指导,从情感社会学、认知心理学、时间地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地展开了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研究。采用访谈、问卷等方法,系统探索了欧美旅游者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基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实际情况与欧美旅游者的表达习惯,参考双因素情感模型,确定基本情感词汇,建立情感轮分析模型进行数据收集,计算旅游者情感体验值。从时间、空间及路径3个角度,探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欧美旅游者情感体验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和路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欧美旅游者的积极情感体验整体呈倒“U”型波动,消极情感体验整体呈“U”型波动;欧美旅游者情感体验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聚集节点与景区主要展馆高度契合的特点;旅游者的游览路径和游览顺序会影响其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兵马俑残片的三维点云数据,结合Geomagic Studio和Hypermesh建立高精度的兵马俑足踝残片三维实体网格模型。通过基于ABAQUS的重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足踝部分的Von Mises应力和变形特征,以确定足踝处的受力薄弱部位。为进一步探究模型各残片的最佳点云简化比例,采用点云简化模型进行相同工况的有限元分析,以验证点云简化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结构在重力作用下可保持安全稳定的状态,相对薄弱部位位于左腿足踝处;对于大部分残片,其最佳简化比例在60%~70%,简化后可有效缩短模型实体化处理时间;采用简化模型得到的有限元结果,其最大Mises应力相比于原始模型的误差小于15%,且应力云图和变形图形状接近,模型简化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护一号坑内的金属遗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对秦兵马俑一号坑内东北部后五方暴露的遗物进行了清理与提取,主要有兵器、车马器和杂器三大类共173件组,为秦俑秦文化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保应用研究中引入了三维扫描技术。通过对秦兵马俑一号坑陶俑的扫描实例,介绍了一套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文物真三维模型的基本流程及方法,并通过文物真三维数据管理系统对模型进行展示、分析与研究。文物真三维数据模型的建立,使全面观察研究、再现和重建遗迹及文物成为可能,为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文物鉴赏以及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考古出土的秦始皇兵俑是秦朝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其“千人千面”的特点更是备受关注,被认为是秦人的真实写照。现代人体测量中,头面部特征因其多受遗传因素作用,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采集50个样本的兵俑头部高精度三维点云数据并提取了头面部特征,运用样本相关性分析和数据大小排序的统计分析方法,与现代29个群体或地区头面部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秦始皇兵俑样本的头面部特征完全各异且高度相关,同时与现代群体或地区的头面部特征差异性较小,定量化地明确了秦始皇兵俑的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裂隙进行充填灌浆,可以有效防止裂隙的进一步发展和雨水的渗漏,使遗址得以更好地保存。为比选出适宜于潮湿环境下窑址裂隙充填灌浆材料,采用烧料礓石、烧阿嘎土、砺灰三种传统石灰材料分别对浙江和福建四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遗址土进行改性研究。测试改性后浆体材料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收缩率,以及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水稳定性、安定性、耐碱性试验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石灰类材料均具有良好的耐候性,但砺灰试样的耐冻融特性稍差、龄期强度低、收缩变形较大。烧料礓石改性试样具有较高的龄期强度、较低的收缩率、良好的耐候性。因此,建议将烧料礓石作为主剂应用于四处窑址的灌浆材料中。相关研究成果对窑址裂隙灌浆材料的选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次一楚王陵铁甲胄的出土情况与特点二关于铁甲胄复原的方法和过程三楚王陵出土铁甲片的形制四楚王陵铁甲胄的复原研究五楚王陵铁甲片的金相分析六小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联合组队,对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汉兵马俑坑以东约400米处狮子山顶的一座大型西汉楚王陵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取得重大成果,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狮子山楚王陵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黄山、西安3组旅游目的地区域的6处重点景区为案例地,使用R指数、G指数、相关分析及Person相关系数,对其历次黄金周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特殊时段内,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由区域旅游各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所决定,即同一依托城市的不同景区,其旅游资源的属性、周边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资源区位共同影响着旅游地客源地结构和旅游者景区选择及空间行为,从而影响区域旅游客流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形成相关景区的旅游客流对区域旅游地理结构的响应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