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治《诗经》偶有所得,现录以呈上,聊供好此者一览并同为探究。 一、《东山》作者辨议。 《诗经·东山》一诗的作者,历来众说不一,《诗序》谓“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郑笺》、《孔疏》至清代一些说诗者都从此说。对比,王先谦、崔述提出了异议。《诗三家义集疏》纠正了《诗序》的说法,认为“代归士述室家想望之情,大夫不能如此立言也。”《丰镐考信录》说:“此篇毫无称美周公一语,其非大夫所作显然;然亦非周公劳士之诗也。细玩其词,乃归士自叙其离合之情耳。”然而现当代的说《诗》者,不  相似文献   

2.
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武昌端门灾,改作,端门又灾。内殿门者,号令所出;殿者,听政之所。(卷二七《五行志上》,第803页)按:端门非殿门,所灾又非殿,而以内殿门及殿释是时之灾,颇有疑问。致有此疑问者,标点之误也。以上当改标作:“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武昌端门灾,改作端门,又灾内殿。门者,号令所出,殿者,听政之所。”盖是时之灾,当是先灾端门,改作端门之后,乃又灾内殿。故下文乃以门及殿以释之耳。《宋书》卷三二《五行志三》云:“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武昌端门灾。改作端门,又灾内殿。案《春秋》鲁雉门及两观灾,董仲舒以为天意欲使定公诛季…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论古必恕”说在史学批评上的价值陈鹏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篇里说:"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这种论古必恕的...  相似文献   

4.
<正>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意思是: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合理并使人信服,不能以理服人,事情也就办不成了。……所以,君子必须重视名分的正当性、行事的合理性,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由此可见,"名"对世事万物之重要。名与实又密切相关,《庄子·则阳》云:"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名者,实之宾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新史学》为大多数历史研究者所熟知。在其《新史学》的第二章“史学之界说”中,梁公对于历史的性质做了如此的阐说:“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相似文献   

6.
邵立志 《文史月刊》2012,(Z3):95-95
<正>一、历代关于《敞笱》主旨的歧说《敞笱》的主旨,历来分歧较大,有不同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有以下几种:(一)刺文姜说《敞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作《敞笱》诗者,刺文姜也。所以刺之者,文姜是鲁桓夫人,齐人恶鲁桓公为夫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于齐与兄淫乱,为二国之患焉,故刺之。文姜淫乱由鲁桓微弱使然,经三章皆是恶鲁桓以刺文姜也。此诗鲁桓身后所作,故首《序》直言刺文姜也。(二)刺鲁庄公说  相似文献   

7.
《大招》的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大概在王逸注《楚辞》时,它的著作权就不甚清楚了.《楚辞章句》是这样说的:"《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日景差,疑不能明也."既说为屈原作,又说可能是景差作,没有肯定.后世的《楚辞》研究者也为此大伤脑筋,化了不少精力去解决这个疑难.不过,历来研讨《大招》的人,或者仅取景差作一说,把"疑不能明"变成了"明";或者取"《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一说;或者干脆抛开王逸之说,提出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原道訓》云:夫太上之道……得以利者不能譽,用而敗者不能非。收聚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授而不益貧。旋縣而不可究,纖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墮之而不下,益之而不衆,損之而不寡……  相似文献   

9.
宋代修史制度最为严密,其名目有《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等。朱弁《曲洧旧闻》卷九记载:“凡史宫记事所因者有四,一曰《时政记》,则宰相朝夕议政,君臣之间奏对之语也;二曰《起居注》,则左右史所记言动也;三曰《日历》,则因《时政记》、《起居注》润色而为之者也;……四曰《臣僚行状》,则其家所上也。”但根据这四种史料修成的,还只是《实录》,而《国史》还要在《实录》的基础上,广采博收,严加考订,确定义例,更修纪志。所以,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质疑》云:“天子动静则有《起居注》,百司执事则具于《日历》,合而修之日《实录》,有  相似文献   

10.
行辈失序的称谓,见诸古代文献者不在少数,下面我们胪列若干,均属亲族称谓范畴,非亲族称谓的行辈失序将另作讨论。 〔公〕《吕氏春秋·异用》:“子之公不有恙乎?”下文有“子之父母不有恙乎”之语,故知公指祖父。《史记·外戚世家》云:“封公昆弟。” 《索隐》云:“公亦祖也。”睡虎地秦简《编年纪》:“十六年七月丁已,公终。”又:“廿年七月甲寅,妪终”公与妪对文。《说文》:“妪,母也。” 《广雅》:“公,父也。”公作祖父通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異"與歷史的邊界《春秋》繫年的最後一年,即"魯哀公十四年",其下記載:"(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1)《公羊傳》給出了這樣一段解釋: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爲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爲大之?爲獲麟大之也。曷爲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  相似文献   

12.
《仁王经》     
《仁王经》有云:“如狮子身中之虫,自食狮子肉,非外道也。”太虚法师义谓:“如狮子勇猛,百兽虽不能噬之,然为自身中之虫所食,故云佛法之灭,非外道也。” 冒鹤亭先生(广生)于1957年夏见毛主席于中南海。时值党内整风,鹤老临  相似文献   

13.
杨晏平 《文献》2002,(3):242-250
郑樵在《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一书中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相似文献   

14.
<正>太史公据古文,并诸子百家论次,择其言语典雅者,作《五帝本纪》,居《史记》之首。然而上古之史未著于文字,且流传散佚多冥没不能考,所以《五帝本纪》之中所记五帝诸人之事迹有多有少,于先秦之书有援引有发挥,或有因年代久远且多系传说而不能明其义者。诚如徐亮工老师所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或许那些被司马迁认为不雅驯的而所未栽的材料,才真正反映出一些历史的真实。"虽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但就读书时所见之问题札  相似文献   

15.
(三)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最令我们重视的是司马迁所揭示出的《春秋》之义的最高层次的含义:即孔子把三代之礼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研究,并探讨了礼的发展的规律性。请读司马迁如下的一系列论断。他写道:“《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太史公自序》)。他又说:“[孔子]因史记作《春秋》……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甚至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观殷、夏所损益曰:‘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相似文献   

16.
辞令     
《礼记·经解》:“属辞此事,《春秋》教也。”春秋时士大夫重辞令,孔子也重辞令,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极重视《春秋》在表述上对文辞的斟酌。司马迁说:“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这反映出孔子对历史撰述在文辞要求上的严肃态度。《左传》作者概括了《春秋》在这方面的成就,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后来《左传》、《史记》都继承、发展了《春秋》的成就,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正古人稱謂紛繁,今日欲求正解,亦非甚易。梁章鉅《稱謂錄》卷七“妻之姊妹”:“内妹《三國·魏志·夏侯淵傳》:‘淵妻,太祖内妹。’”今《辭源》、《漢語大詞典》均同其說。然檢《淵傳》,實未見可資證明之記載,梁氏殆想當然耳。《儀禮注疏下·喪服》:“緦麻三月者”,“姑之子。”鄭玄注:“外兄弟也。”又:“舅之子。”鄭注:“内兄弟也。”則内妹當謂舅之女而年少於我者。《晉書·宣五王傳·武陵莊王澹》:“澹妻郭氏,賈后内妹也。”謂澹妻爲賈后母郭槐兄弟  相似文献   

18.
“三望”一词不见于其他文献,仅《春秋》中有三次记载: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宣公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不郊,犹三望”。古人对“三望”有三种解释。《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释云:“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犹者何?通可以已也。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郑玄之言:“望者,祭山川之名。……鲁地三望,谓淮、海、岱也。”杜预沿用贾逵、服虔之说:“三望,分野之…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在标点中仍存在一些失误,今试为指出一则,以供标点者参考。 《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睦能属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P.557) 今按,标点者于“史书”下加书名号,盖以为此之“史书”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大篆十五篇之书名也。殊不知汉人或称隶书书体为史书(关于此可参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举“凡《汉书·元帝纪》、《王尊传》、《严延年传》、《西域传》之冯嫽;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考作者之爵里,述著作之旨意,评图书之得失,核篇卷之分合,识别真伪,辨明授受,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面可谓集吾国古典目录学之大成。其卷首有《凡例》二十条,洋洋四千言,对《总目》类例之因革、去取之标准、著录之体制、批评之原则条分缕析,要言不烦,诚为发凡起例之佳作,阅读《总目》之津梁。惟《总目》著录图书达一万余种,区分类目,各撰提要,事涉繁碎,疏失难免。今就研读《总目》当中所见《凡例》之不备者略加补充,以为读《总目》者之一助。 一、录入存目之书原因复杂,《凡例》所述准则过于简单。《凡例》第三条云:“其上者悉登编录,罔致遗珠。其次者亦长短兼胪,见瑕瑜之不掩。其有言非立训,义或违经,则附载其名,兼匡厥谬。至于寻常著述,未越群流,虽咎誉之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