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屯堡"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遗存,"屯堡文化"是中原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并富于地域文化特色,成为文化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略论屯堡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屯堡来自明代北方先祖戌边屯田,由之发展起来的军旅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融合创造,形成爱国的革命的传统,今天亟须加以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有着奇特风俗习惯的屯堡 ,集中在以贵州安顺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从平坝至安顺的路上举目可见。初来者若遇上身穿“屯堡服”的妇女 ,会误以为她们是少数民族哩。有的屯堡人也自称“南京族” ,大概是把祖宗的籍贯当作族名了。更多的屯堡人则说自己是汉族 ,不过不是本地的汉族 ,老祖宗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时候跟了来的。屯堡的风俗习惯表现出的种种文化现象 ,近二十年来 ,随着地戏的出国出境表演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越来越多的游人的兴趣。这里 ,我写出自己关于屯堡文化的见闻和感受 ,也许能对有兴趣的人增添一些…  相似文献   

4.
安顺地戏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它主要流传于安顺地区内带有“屯、堡、旗、营。关、哨、场”等地名的村寨。这些村寨居住的都是汉族,但他们与别地的汉族不同,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当地,人们称之为屯堡人。屯堡人并非安顺土著居民,而是明代朱元津调北征南,从江南各地迁居而来,他们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及自身居住的安全,各自在聚居地修城筑墙,设置哨棚。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姓氏称谓为名的村落,如汪官屯、张官屯等。以安顺为中心的黔中农村,几乎全是屯堡村落,生活着数十万计的屯堡人。屯保人最引人注目的风俗习惯,就是地戏,当地…  相似文献   

5.
任索  王怀义 《贵州文史丛刊》2006,(4):I0002-I0003
近年来,贵州乃至全国学术界对贵州屯堡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历史、文化、民俗以及旅游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纷纷聚集安顺地区,对屯堡文化进行了广泛地讨论和探索,取得一定成果。最近,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程鹏飞副馆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应贵州南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冉曙光董事长的邀请,两次赴安顺市西秀区参观考察了云峰八寨屯堡文化旅游景区和新建的贵州屯堡文化博物馆。同时会晤了安顺市暨西秀区有关领导和地方文史、屯堡文化研究者,并与南风公司达成初步意向性合作协议,欲利用文史馆特有条件,动员省内学术界专家学者,开展屯堡文化的全方位研究,进行屯堡文化专刊专著的编撰和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宣传和扩大屯堡人、屯堡文化、屯堡历史的影响,为地方文化事业、旅游事业的共同发展而努力。云峰屯堡文化景区,位于安顾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辖地,距安顺16公里,贵阳80公里,面积20余平方公里。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山屯为代表的云峰八寨,是保存大量明代军事遗迹和内涵丰富、形象多彩的人文屯堡,明代地戏——“军傩”及至今仍然保留的饮食,穿着等风俗习惯,是独特的、传统的秦淮文化,江南风貌。云峰八寨,云山屯最古,本寨最雄。云山屯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明代军屯、商屯的代表,全屯由民居、商铺、寺庙、古道、屯门、屯墙、屯楼、戏台等组成,石街、石房、石瓦、石墙、石碾、石磨、石缸、石柜台,构成石的世界。本寨,一片丝袜房顶中矗立着七座石砌碉楼,穿插着似棋盘似迷宫的石建街巷,易防守,难进攻;所有民居一厅堂,两厢房、一照壁,镂雕木窗、刻花石础,木雕雀替,建起自然的、完全大徽派建筑。本寨是600年前明军驻屯军总部,相传镇远侯顾成曾驻防于此。贵州南风旅游公司,有志于贵州文化旅游事业的开发与发展,在安顺市及西秀区政府的支持下,开发利用云峰八寨丰厚的屯堡文化资源,欲打造第一流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旅游景区。相继修复云山屯、本寨的屯堡文化遗产,建造了景区道路和相关场所,并设计、修建了保存600年屯堡文化、传承民族遗产的仿屯堡式建筑的贵州屯堡文化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宣传屯堡文化为己任,以研究屯堡文化为课题。博物馆2006年5月1日开馆,并作为屯堡文化周暨屯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会场向世人展示,又以屯堡风情文化原生态表演进入2006年中国安顺黄果树瀑布节。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是屯堡文化研究中心,是屯堡文化的聚集地,是人文旅游的最佳景区。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文化世界越来越走向趋同,因此,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呼吁多元文化的并存已成为时代的旋律。近年来,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一个子文化备受中内外学者关注,而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名片,它的探索与研究便成为屯堡文化开放化的标志。对屯堡地戏进行巫史传统的分析,一来符合多元文化的历史大潮,二来也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的积极开发,倍感重要。  相似文献   

7.
屯堡文化存在并延续至今已有了600多年的历史,而支撑其能够在现代化大潮冲击下而仍旧保持相对独立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是它特有的文化元素。屯堡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使屯堡乡村社会形成一种内稳态机制,这种内稳态机制通过稳定社会结构来促进屯堡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黔中屯堡文化性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屯堡文化研究的状况作一定梳理,对屯堡社区群落现象进行研究,认为屯堡人创造了一种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兼论贵州屯堡移民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贵州安顺屯堡地区,人们大多以明初屯军后裔自居,始于徽州、随后移入贵州的正月十八抬汪公的古风犹存,对汪公的信仰远远超过了祖先崇拜的范畴,汪公成为屯堡的保护神。本文在对屯堡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家族入手,追寻徽州汪氏家族一支与汪公入黔的关系,探讨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抬汪公仪式在屯堡移植和保存的意蕴,并以此作为探究文化与国家、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视角,说明明初大规模军事移民的国家行为,伴随着文化移植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国家观念通过文化传播深入民间社会,同时民间信仰起了社会整合作用。文化在国家和社会二者之间架起了沟通之桥,不仅参与了移民社会的建构,而且产生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费孝通先生确证屯堡人为汉族后裔,屯堡的文化主体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史料记载与文化系统是判定屯堡文化主体杂糅的重要依据,亦是论争焦点,其发生学研究亦历经了汉族后裔到北方少数民族、北方少数民族到汉族地方集团的转变。回观屯堡文化研究轨辙,地戏傩戏之辩、屯堡族属之辩及屯堡社会形态之辩引领的民族志书写、人类学考察、社会学调查、历史学考证、文化学追根及民俗学实践的多学科研究,已然由资料学意义上的搜集整理转向跨学科研究,由描写研究转向理论研究,由"回望过去"转向"朝向当下"。  相似文献   

11.
《中华遗产》2007,(4):70-79
“古、大、深、精、美”五个字 是九溪人自己对九溪的概括。 古,言其六百年历史; 大,指六个世纪以来一直是 最大的屯堡自然村寨; 深,指其屯堡文化的底蕴深厚; 精,指九溪人精于各种屯堡技艺; 美,指九溪村环境优美。 其实,九溪还应再加一“灵”字来说其神韵,因为,屯堡人信仰的神灵多,庙宇也多,仅九溪就有三座……  相似文献   

12.
屯堡民居建筑秉承中原江淮建筑的文化内涵,具有军事上和江淮母源地文化的特征,又具有黔中山地特点的表征,创造出木石主体结构的黔中防御性建筑,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景现。本文从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屯堡建筑景观的构成、流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樊雄强 《旅游纵览》2021,(6):98-100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是满足人们追求高质量旅游的必要手段.而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是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前提.目前,许多生态旅游发展仍停留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中,单一的发展模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要求.文化创意在与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融合中仍存在些许问题,如文化创意融入旅游资源机制尚未完善、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龙圣 《民俗研究》2014,(5):81-91
四川冕宁菩萨渡周王邓三姓祖先故事的形成表明,作为屯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屯堡叙事,是一个历史结构的过程。从地方历史脉络尤其是村落生活语境当中的家族关系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过程。屯堡叙事的建构与其说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忆,不如说是对当下家族关系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张剑 《沧桑》2013,(2):142-143,146
潞安教区天主教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历程之后,在潞安地区取得了传教的成功,但这与教会自身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关系甚大。在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教会的本土化:传教人员的本土化和国籍教区的出现以及主教的本土化。从而在教会发展的进程中,更加速了当地人员对教会的认识,增进了教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尧睿 《旅游纵览》2022,(17):110-11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逐渐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旅游作为一种能够放松身心、亲近当地文化的娱乐活动,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旅融合是在当今时代满足旅游消费者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阐述挖掘当地旅游文化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其次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挖掘地方旅游文化的策略,即挖掘地方旅游文化“符号”、设计凸显地方旅游文化的旅游环线、创造文化特色浓郁的旅游综合体,最后简要分析挖掘当地旅游文化的注意事项和旅游文化挖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住石屋,穿明服,说明语,重义尚武,崇教识礼,如今被称为“屯堡人”的子民们,原来是六百年前汉族遗民的后裔,其独特的起居、生活、劳动和文化的源流,更是被称为华夏民族大家庭中汉民族的“活化石”,硕果仅存。那么,这些散布在贵州高原、被称为“屯堡”的石头村寨是如何形成的呢?“屯堡人”又是如何穿越历史风雨,走到我们面前的呢?  相似文献   

18.
屯堡居民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江准来源说,一是少数学者所持北方少数民族来源说。然而从人类学角度考察其文化现象,我们认为屯堡应该是典型的汉人聚居村落。百姓口头相传的祖先故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产业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首先对乡村振兴视角下兰考县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探讨该地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当地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黔中屯堡人多指认自己的祖籍是“南京应天府石灰巷”,家谱族谱中可看到各省都出现“石灰巷”的地名。在对南京自明代以来地名考察后发现,这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地名,兼与云南移民指认家乡为“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相比较,我们认为屯堡后裔通过对祖先“调北征南”光荣使命的颂扬,下意识地将调北填南、充军放逐等“次等来源”进行改造,“征南将士”被看成这一族群的“共同血统”,这种身份意识强化了屯堡人的祖宗崇拜。帝辇之下的“南京应天府石灰巷”,就成为屯堡人的“共同家乡”,它更象是一个由话语构建的“精神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