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拆城"风,苏州拆除城墙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然而一些外国专家在苏州拆除城墙方面都持反对意见,而且态度颇为坚决,他们认为苏州城墙是苏州悠久历史的象征和代表,不应该盲目拆除,而应逐步适时修复。然而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这些建议和呼声并未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烹饪界最高桂冠,就是"中国烹饪大师"。这样的大师,苏州有许多。从乾隆三十年开始,苏帮名厨,便出现清"御底档"中。苏州大厨张东官,就是故宫的"江南第一名厨"。当代苏州,也有70多位"中国烹饪大师(名师)"。(尤薇《苏州名厨联盟成立70余人获"中国烹饪大师"称号》)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1988年,第3期《中国烹饪》杂志,推出"苏州专辑",上有40篇文  相似文献   

3.
<正>陆文夫,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苏州杂志》主编兼社长。五次获国家级文学大奖。第一位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的中国作家。中国"小巷文学"开创者,"美食家"一词的中国首创者。因一生描写苏州生活、宣传苏州文化,被文坛誉为"陆苏州"。2005年7月9日逝世,享年77岁。  相似文献   

4.
钱小萍  朱艳 《世界遗产》2014,(12):34-38
<正>坐在织机的花楼上,牵花工口唱手拉,按挑花纹样提综;"咿咿呀呀"声中,千千万万根纬线织入织机,一寸寸宋锦缓缓流出。这样的场景,在苏州延续了上千年……据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在宋代开始流行的,那时的长江三角洲物产丰饶,堪称全国粮仓,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苏州地处太湖之滨,千里沃野,遍地蚕桑,织造技艺也趋于全国领先地位,苏州地区很快出现了"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盛况。著名的苏州宋锦就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步兴起。  相似文献   

5.
正记录近现代苏州、上海等地古钱币收藏历史的书籍《中国泉币学社往事拾遗·照读楼泉譚》近日出版发行。"照读楼"是原中国泉币学社社员、苏州人丁宗琪(1913年-2003年)的书斋名。丁宗琪受苏州著名钱币收藏家王荫嘉引领,10余岁就开始古钱币收藏,曾买下湖北"本省"、广东"七钱二分"、"寿"、"上海一两"、"上海二钱"等铸币试样,后被苏州籍著名泉家蒋仲川、秦子帏重金收藏。蒋仲  相似文献   

6.
正小说《美食家》问世后,"美食家"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朱自冶"这个人物形象,从此出名。朱自冶是苏州人。为什么在苏州,能诞生美食家?因为,苏州的美食文化,自古积淀深厚,是美食家成长的温室和摇篮。富足,是这座城市的特色,也是人们尽享美食的基础。"毗邻大海,襟带江湖",是苏州的交通优势;"鱼米之乡,经济富庶",是苏州的物质资源。谚语说,"苏湖熟,天下足。"范成大《吴郡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7.
苏州老字号商铺历史悠久,名扬四海,近年来逐步复业,深受海内外顾客欢迎。它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苏州经济社会的历史见证,更是苏州城市标志性的品牌。苏州现有60多家老字号商铺中,30多家还是百年老店呢!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4月21日上午,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方志中国"展览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展。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到会并讲话。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隋岩,副主任石再军,省情信息处处长胡树滨参加了展览开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钱币学会成果汇报暨第三次年会召开的前一天,苏州国宝钱币博物馆在苏州正式开馆。中国钱币学会顾问耿道明和与会部分代表出席了开馆仪式,戴志强秘书长代表中国钱币学会致了贺词。国宝钱币博物馆是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钱币专业博物馆,是在孙国宝先生捐献钱币的基础上筹办起来的,今后将进一步扩大馆藏,并逐步开展普及钱币知识、推动收藏研  相似文献   

10.
苏州两题     
大苏州素来听说是小苏州。苏州城小,巷小,园林小。苏州的周围密布着周庄、同里、甪直等诸多江南小镇。苏州的工艺品尽是些小玩意。苏州的女子也似乎长得娇小。作家范小青说,苏州只有巴掌大。在北京,我看到一家餐馆名"小苏州";在南京,以"小苏州"命名的糖果店有三家,一家在新街口,一  相似文献   

11.
正苏州别称姑苏,上了年纪的老苏州,总会记得自己曾经住在哪一条小巷,这条小巷的由来、沿革、有什么历史内涵。最近我正在进行地名调查工作,从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地名,今略举数例与读者分享。城不变,道也不变姑苏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今天的苏州古城,城址基本未变,与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宋《平江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仍然是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  相似文献   

12.
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苏州段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在宝带桥附近出生、喝运河水长大、长期和大运河打交道的苏州人,我见证了40多年来大运河苏州段的发展变化,并参与了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的报道和文化挖掘工作。见识运河1972年我生于苏州葑门外小集镇郭巷。这里离葑门直线距离只有6公里,相传系苏州外城(郭)所在地,因此得名"郭巷"。集镇一带是典型的江南水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的苏州评弹,形成于明末清初,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演出书目众多,艺术流派纷呈.名家响档辈出。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曾掀起过欣赏苏州评弹艺术的热潮,近年来又正在逐步复苏中。上世纪40年代以来.苏州评弹艺人闯荡书坛的趣闻轶事,也成为广大评弹艺术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6,(10)
正文徵明生于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吴中长洲人。初名壁,字徵明,又字徵仲。因祖籍衡山,故号衡山或衡山居士。~1"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吴中"是苏州一带的别称,又称"吴郡"、"吴门"、"吴下"以及"苏门"、"苏台"、"姑苏"等。苏州在明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郑和出使南洋、西洋进行对外友好往来就是从苏州太仓县刘家港出发的。~2这里是中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因此,苏州在当时便是全国商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昆剧和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曾经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而今,后二者已经消逝,只剩下中国昆剧还在舞台上孤独地残存。在苏州昆剧研习所古旧的老方桌前,有着"昆曲国宝元老"之称的顾笃璜老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昆曲从来就没有成为一种大众文艺,从来它就是小众的,昆曲的悲哀是后来小众也不参加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红木家俱看苏州,苏州红木家俱看常熟。"无愧于这一美誉的常熟红木雕刻工艺家们,于岁末年首推出一件中国红木雕刻的稀世杰作--千狮台。这件一台10椅的系列观赏紫檀家俱,竞雕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狮子1300多只,其情其状几乎无一雷同。行家们惊呼:她创造了中国单项作品上的狮雕数量之最,中国狮雕  相似文献   

17.
苏州是一座有着2 5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对这座著名旅游城市的意义非同寻常,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发展是苏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工程。系统化挖掘和梳理苏州具有旅游经济属性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苏州古城以及众多的古镇、古村落等整体呈现出吴地文化的案例,规划和构建苏州文旅高度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重点突破,形成苏州文化融合发展的品牌项目。  相似文献   

18.
<正>苏州人把蟋蟀叫作"赚绩",蟋蟀盆则叫作"赚绩罐头"。自古以来,心灵手巧的苏州人,把一只蟋蟀盆也做到了"全国之最"。早在南宋,地方官员就把苏州陆慕所产的蟋蟀盆作为地方特色物品,贡入了皇宫深苑。据说,宋理宗时期,揽相位十五年的权奸贾似道喜斗蟋蟀,他在西湖葛岭半闲堂中所藏精致的蟋蟀盆都产于苏州陆慕。明宣德  相似文献   

19.
正周瘦鹃是陆文夫的美食导师。他的美食生涯,起步于上海。在旧中国繁华地,上海的东西方美食,让周瘦鹃"阅尽人间春色"。丰厚的经济收入、文人的明星待遇、社团的自由氛围、传统的文化雅趣,也为周瘦鹃的美食文化消费,提供了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可能。但周瘦鹃最终还是回归苏州。若干年后,完成了与陆文夫的精神传递与文化交接,由此开启了苏州美食文化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苏州,以其独特的水乡景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水多、河多,桥也多。苏州城内外的桥梁星罗棋布、千姿百态。岁月悠远,朝代更替,但苏州古桥,古朴而沧桑,秀雅而有趣。老苏州的桥梁,有的在堂皇之后,经历了萧条;有的在大浪淘沙中消失;有的在破败之后又重新修复;有的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