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银锭中有八枚银锭值得关注。这八枚银锭均是1957年在北京右安门外明代墓葬内出土,墓主为成化年间贵戚万贵及其妻王氏。考古发掘报告记载:该墓棺内随葬有金、银、玉、瓷等器物,在棺内一端放置着银壶、银洗盘、银脸盆及银锭八枚。  相似文献   

2.
金代不仅广泛使用纸币,而且更普遍流通白银。金代银锭形制与南宋基本相同,一般五十两重。一两银锭可兑换铜钱两贯。起初每贯值铜钱千枚,大定二十年(1180)又规定官私用钱皆以八十为百,遂为定制。并且银锭上也标有银钱兑换值的铭文。根据铭文,金代银锭可分为贡银、税银、盐司银和地金银四种。贡银在唐宋曾分为进奉银与上供银两种。从1978年北京出土“邠州进奉正隆二年”银锭可知金代也有进奉银。另外,《中国山西历代货币》录有“潞州黎城和买”银锭一件,“和买”表明金代不仅沿袭唐宋“和籴制”,而且将和条所得折成白银并铸…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金花银"银锭的专门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上海博物馆所藏表面具有"金花银"三字戳记的6枚银锭和6枚普通银锭进行了无损元素组成分析,以此充实"金花银"银锭的研究。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金花银"银锭中的银含量较高,各表面都测得铁、铅、铜、金元素,其金的含量也较非"金花银"银锭明显偏高,表面可能有粉末形态的腐蚀产物,部分"金花银"银锭表面有结合紧密的汞元素;而非"金花银"银锭中的银含量具有个体差异,并且含金量均比"金花银"银锭的含金量低;此外,"金花银"银锭在形制上与同期的其他非"金花银"银锭有一定相似之处。分析结果为了解明代"金花银"银锭成分组成和制作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至元十四年扬州元宝"五十两银锭是中国财税博物馆于2004年从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征购并收藏的,现陈列于该馆中国古代财税历史展厅。该银锭的两端呈弧形,束腰,首端宽98、腰宽55、厚30、通长138mm,重1930g。该锭表面錾有多行铭文:"至元十四年扬州行中书省重伍拾两库官王仲方销银官王皀铸银侯君用称验银库子侯成。"银锭背面阴  相似文献   

5.
试论明代的田赋折银和折粮银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货币政策从禁银到用银转变的契机是田赋折银。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陆陆续续出土了一些明代的各类田赋折银的银锭。尽管数量不多,但清晰地展现了明代田赋折银的历史演进和折粮银锭称谓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折粮银锭的分析和考证,求证明代的白银在田赋制度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说明白银货币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最为重要的媒介。  相似文献   

6.
周卫荣  杨君  黄维  王金华 《中国钱币》2013,(3):5-14,I0004
银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贵金属货币,自唐以降即行铸造使用,并在明中期至民国早期成为我国流通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曾达到鼎盛。作为一种称量货币,银锭的成色或纯含银量是其最重要的指标,宋以后的银锭常常被冠以某种称谓以表示其成色高下,诸如真花银、金花银、足色、足纹、水丝、细丝、粗丝、十足色、十足纹……等等,名目之多,不胜枚举。但纵观古代银锭铸造史,始终无统一的成色标准。因此,我国古代银锭的成色到底几何,还待科学分析的数据来确定。  相似文献   

7.
广西博物馆藏有一些银锭,分别为贺州地区藤县县城出土元代银锭19件;柳州地区三江斗江东坪村出土清代银锭3件;南宁市区出土清代元丝银锭7件。南丹县还征集了两件清代银锭。这些银锭造型各异,特别是藤县银锭,是迄今广西地区出土数量最大、时代最早的一批银锭。现将这批元代银锭介绍如下:1979年9月,贺州地区藤县县城工农饭店深约1.5米处,挖得二罐银锭,共19件。银锭造型一致,大小不一。锭呈铤形,束腰,中心凹平有螺旋纹,周缘突起,最高处达11毫米。平底,底部有密集蜂窝孔。有的锭面刻铭文及“十”字。藤县图书馆将…  相似文献   

8.
我们有幸收藏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伍拾两解银大银锭。该银锭中间束腰,两头弧状,最长处127mm,最窄处61mm,厚25~35mm,重1855克(插四下右)。银锭底部密布蜂窝状孔眼,正面有数排手工錾刻的文字。由于该锭表面腐蚀氧化严重,至使锭面錾刻的文字有相当部分已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尚可读出如下内容:“…县征解万历拾叁年……足银伍拾两……银匠…”。明代银锭,按用途分主要有解银、税银、镇库银及民间流通使用的碎银四种。税银是政府机构从民间征收田赋、丁役、盐税、土贡等费用,并将其折成银两上缴国库,但并不一定要全额送到京师,因各州县的财政库房…  相似文献   

9.
中国银锭 (铤 )有悠久的历史 ,是一门未开发的古董文化。近年来 ,台湾、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及重视银锭的收藏与研究 ,内地的收藏者也逐渐涉足这一领域 ,使银锭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 ,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现象。银锭成为我国流通货币后 ,就出现了银锭伪品、半伪品。当时造伪的重点在于银的成色、重量 ,而现今 ,当银锭成为收藏品与历史文化研究的艺术品后 ,银锭的成色、重量已不是价值重点 ,银锭造伪的重点是银锭的铸造时期、铸造工艺、铸造地、银锭用途等。造伪一般采用在旧铸银锭上后加铭文和用纯银后铸假锭两种手法。但由于银锭的浇铸…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各地宋金银锭的出土层出不穷。这些银锭的问世不仅对于古代银锭、古代货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这些银锭大都刻有文字、针有戳记、符号,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制度,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出土与传世银锭中,有相当数量的宋金时代银锭上刻有“行人某某”的字样,可称为“行人”银锭。兹选择部分有明确纪年或较典型的银锭铭文昨列如下:一、四川双流县出土的南来银锭:①1.铭文:南平军发庆元二年夏季经总银二十五两专库张回回天库官邓行人滥林嵩看重二十六两六株2…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10,(12)
《野墅平林图》是一幅明代中期用西方透视学原理创作的青绿山水屏风画,本为紫禁城内府藏品,清末流散民间,现为辽宁省博物馆藏品。经考证,画中银锭形木桥应为北京什刹海的银锭桥,而小桥东南岸的楼阁则是银锭桥东南岸海印寺的附属建筑。此画所描绘的景色并非北京郊外野景,而是燕京西涯八景第一美景"银锭观山"。尽管画上有利玛窦题款,但作者并非这位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而是兼通东西方绘画技巧的耶稣会中国籍画师倪雅谷,利玛窦在画上题款后,觐献给万历皇帝,遂使这幅画成为紫禁城内府藏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宣城市出土的13件银锭基本情况,并对其型制和铭文进行分析,推断其主要为明代地方政府运送给朝廷的赋税折银及军费支出,对研究明代银锭铸造流通、赋税制度和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元月,湖北省蕲春县芝麻山乡出土银锭六件。汪宗耀、张寿来发表《湖北省蕲春县出土元代银锭》一文予以报导和考证(载《江汉考古》1989年第三期)。笔者认为:这批珍贵的银货币并非元代之物,它们是南宋银锭。  相似文献   

14.
龚一闻 《文博》2023,(3):59-65+79
粤海关铭文银锭是中国设立最早的海关——粤海关在税银征存奏解过程中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以粤海关银锭为切入点,结合馆藏及所收集的银锭资料,试探讨其形制、铸造时间、工艺、官银号、成色与平砝等问题,以期推进对粤海关银锭及相关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祁兵 《中国钱币》2010,(2):53-53
2009年11月间,一位泉友深知我酷爱收藏研究银锭,拿出了几铤古代银锭让我鉴定。其中有一铤乌黑发亮的腰鼓形银锭非常引人注目。该银锭长150、两头宽90、腰宽55mm,重180%(五十两)。两端为圆弧状,银锭为束腰鼓形,表面微凹,正面錾刻:“奉议郎通判永州司法参军卓邦丘,从事郎永州司法参军赵杲军,今解淮西银每铤伍拾两,  相似文献   

16.
<正>广州西汉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银板4件,之前很少为人关注。原报告称其为银锭,"其中有3件叠在一起,均为平板,1件为长方形,底下1件有柄如铲形,中间一件较小。器表残留细麻绳四五道,可知原是捆缚后入瘗的……1件为不规则长方形,体较扁,一面满布凿痕……经电子探针检验,银锭的质地不纯,含银94.09%、金2.54%、铜3.38%,当是制作银卮及焊接主棺室出土银盒盖顶上钮饰所用的原料。"~([1])该墓出土的银器还有银卮、  相似文献   

17.
张麟 《中国钱币》2006,(4):48-48
2006年4月,笔者在内江甘泉寺路古玩工艺品市场,与另外一位泉友交换,得到“内江县”银锭一枚,这枚银锭是该泉友在这个市场偶然购得,据卖主说是祖上传下的。这枚银锭呈椭圆馒头形,锭面周围的边沿高6·4mm,银锭的椭圆长轴60mm,椭圆短轴51·6mm;锭面中央有凸起的小圆顶,小圆顶两侧各击戳有“内江县”三字铭文,锭面以下通体圆形,底部呈蜂窝眼状,银锭重量为347g,通体银色一致,锈色、包浆自然,是保存完好的传世品。从“内江县”三字铭文看,这枚银锭应是当年内江县政府铸造的库银,清代铸造。(责任编辑于放)内江市发现内江县银锭@张麟…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钱币》2004,(2):24-24
李晓萍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大32开本(彩色版) ,铜版纸印刷,1 6 0页,定价4 2元。该书共分古代的金银(楚国的黄金货币———爰金,仿制贝中的贵族———金银贝,独一无二的银布币,西汉金饼、麟趾金和马蹄金) ;唐代金银饼和铤(金银饼,金银铤) ;宋金银铤(北宋银铤,南宋银铤,金代银铤) ;金代的承安宝货;南宋金银交引铺与金铤金牌(金银交引铺的探源,金银交引铺的经营业务,近五十年来杭州出土南宋金铤和金牌,黄金货币的新贵———金叶子) ;元宝与元锭(元宝称谓的来历,元代银锭的类型) ;明代银锭(白银货币合法化的开始,从金花银到各类银锭的涌现,银…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1月,四川省巴中中学一名教师携来一只银锭,据称为外地征集品,求为释读铭文。笔者经初步鉴定和研究,认为这是一只比较稀见的明代岁贡官银,因见识疏浅,特就教于方家。一、银锭的特征此锭造型为船形元宝状,通体罩一层薄薄的灰黑色包浆,重1850克,含银95%以上。银锭面大底小,束腰,两端外弧上翘,通高65mm。锭面连双翅通长132mm、宽72mm、束腰处63mm,锭面可见水波纹由外侧有序向内收缩,中央形成一小块不规则的收口凹陷。双翅可见浇铸过程中银液层层堆积而自然形成的麻布纹,状若等高线,翅沿因银渣堆积而凹凸不平。银锭从锭面到锭底厚36mm,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