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中五年二月,首班沙州使团到达长安,悟真出任使团首领,高进达只是使团普通成员。由于宣宗对河陇失地的经营并不热心,归义军与唐朝在大中年间保持了较为融洽的关系。随着宣宗、懿宗的替代及凉州等河陇重镇的收复,唐朝开始通过在河陇地区析置节度、分割归义军辖区等方式,持续削弱归义军的势力,所以两者的关系在咸通年间呈现出恶化趋势。张议潮于咸通八年入朝与其兄长张议潭病逝在长安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而应是咸通年间唐朝经营河陇策略持续实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李军 《中国史研究》2012,(3):113-133
以吐蕃王国内部的政治动乱为契机,通过接受吐蕃河陇守将及张议潮归附、调派西北藩镇分区接收等方式,晚唐政府收复了河陇大片失地。唐政府在大中年间尚未形成经营河陇的整体战略,所以其最初多以参与失地收复的西北缘边藩镇及归义军管理新复地。随着咸通初年凉州等河陇重镇的陆续收复,唐政府经营河陇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新置天雄军节度及凉州节度的方式,唐政府完成了对河陇政区的重新划分。由此,河陇地区完成了由归义军独大到三节度分治的转变,从而奠定了晚唐时期河陇基本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3.
归义军张氏家族的研究素为学界关注,新出《张淮澄墓志》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张淮澄墓志》中,张氏郡望已作南阳,通过墓志记载可知张议潭的卒年约在咸通元年二月至十二月间。咸通八年,张议潮入朝,而张议潮使用"司空"称号的时间至少至张淮澄去世之时,即咸通九年,这为理解张氏归义军与中央政府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归义军政权内部的政治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归义军从吐蕃手中收复凉州。为了使中央实际控制区西扩,唐政府于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至四年(公元863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控制凉州。但作为河西主要收复者的归义军并不甘心放弃凉州,而活动在河西地区的末人也很快加入到凉州的争夺战中。自咸通二年至唐亡,凉州在唐政府、归义军、末三种势力之间,存在几次控制权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在中原王朝的压力下入朝归阙,长期滞留长安。张议潮与张淮深之间的归义军节度使权力承袭并没有进行,只是暂时的委托,最后在张淮深不断入朝请求赐予旌节之后,为唐王朝所承认。张淮深时期,归义军内部分裂。张淮深与张淮鼎之间的承袭是通过政变。张淮鼎病死后,其子张承奉幼小,归义军大权被时任归义军使持节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索勋夺取。索勋利用托孤和姻亲关系,得到唐朝政府的承认,出任节度使。张议潮女儿带领李氏家族成员发动政变,推翻索勋统治,扶持张承奉为傀儡,而李氏家族执掌实权。张承奉出任节度使不久发动兵变清除李氏家族势力,将归义军节度使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中原王朝的任命是归义军节度使承袭的主导因素,唐廷以此限制归义军节度使的权力,并且造成归义军政权的内部矛盾。同时中原王朝往往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所以张氏归义军节度使后期的节度使承袭只能通过暴力手段进行。  相似文献   

6.
敦煌写本《住三窟禅师伯沙门法心赞》是一篇非常重要的邈真赞,邈真赞中记载禅师伯沙门法心参加归义军收复凉州的会战,职业嵩隆,凉州会战结束之后,舍俗出家于凉州南洪源,而后西归敦煌莫高窟,同镌此窟,雕碑刻铭。经过考证发现,写本所记法心出家是在咸通八年(867)张议潮入朝之后,敦煌归义军与唐朝在凉州节度使权力上博弈失势,法心遂即出家为僧摆脱烦事的做法。法心在莫高窟的功德窟是第119窟。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第85窟是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佛教教团都僧统翟法荣营建的功德窟,咸通三年开始修建,咸通八年工程结束,《翟家碑》和翟法荣的邈真赞都有记载。翟法荣晋升都僧统的时间是大中七年前后,并没有立刻修建纪念他出任都僧统的功德窟,主要是因为当时收复河西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到咸通二年收复凉州之后,归义军战事基本结束,开始文化建设。张议潮开凿了第156窟纪念收复河西一道和晋升司空,僧团首领翟法荣紧随其后修建了纪念他晋升都僧统的第85窟。  相似文献   

8.
李军 《敦煌学辑刊》2006,3(3):41-50
敦煌文献P.5015可与P.3715、P.2729拼接缀合,拼合后的文书内容更加完整。文书所提及的唐政府所给与归义军的各种赏赐,当是为了赏其收复凉州之功,归义军收复凉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归义军收复凉州后,唐政府曾以派遣防秋兵马为名,遣郓州兵驻守凉州,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与郓州兵有关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张氏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胡汉联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议潮父张谦逸娶敦煌粟特人安氏建立了与粟特人的联盟 ,张议潮依靠这种联盟推翻吐蕃在敦煌的统治 ,建立了归义军政权 ,张议潮与粟特人安景出任节度使和副使。归义军政权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联合政权 ,粟特人在归义军时期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少数民族。归义军节度使都非常注意胡汉联姻 ,通过这种联姻关系团结了敦煌地区的各族居民 ,在收复敦煌及河西地区的战争中以及巩固归义军政权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淮深,字禄伯,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长兄张议谭之子.归义军政权建立初,其父入质于唐王朝,继父任沙州刺史.咸通八年张议潮入朝留居长安,张淮深代摄归义军事;十三年张议潮死,继任节度使.大顺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在归义军内部变乱中被杀,时年五十九岁.谁是杀死张淮深的主谋,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课题. 罗振玉《补唐书张议潮传》“淮深卒,弟淮□嗣,淮□卒,托孤于议潮婿沙州刺史索勋,勋乃自为节度”,后为李明振妻所诛灭.向达《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唐代长安与西  相似文献   

11.
大中二年张议潮充分利用了吐蕃王廷内乱以及河陇地区边将混战、各族百姓思归唐朝的形势,率众起义归唐.张议潮等沙州起义骨干人员都是原吐蕃政权中的敦煌本土出身的官员,他们与政治主张相同的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结成同盟,联手抗击不得人心的论恐热,驱逐其在瓜、沙、肃、甘等地的统治势力,收复了沙、瓜、肃、甘、伊等州,并遣使将包括尚婢婢部将控制地区在内的河、湟十一州图籍进献唐廷,建立起归义军政权.随后张议潮又在尚婢婢部众的协助下收复凉州,并向唐廷奏报婢婢部将拓拔怀光等击败论恐热,进献战利品的消息.此后归义军政权一直与尚婢婢部众及其后代保持着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2.
晚唐政府对河西东部地区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历史研究》2007,(4):27-41
咸通四年,唐政府设置凉州节度,以统凉、洮等六州之地。凉州节度设置之初,唐政府多以朔方节度使兼领凉州节度。此后,随着河西地区形势的变化,唐政府将凉州节度的建制改为河西都防御,并最终易名为河西节度,其主要辖区也由陇右调整至河西东部地区,而唐政府通过凉州节度对其调整后的辖区进行了切实的管理。朔方节度虽一度不再兼领凉州节度,但其在晚唐时期仍频繁参与河西东部地区事务,反映出唐政府经营河西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张承奉取代索勋,成为归义军之首脑。张承奉掌权之初,以长史和司马身份执掌归义军政权者当为张承奉和李弘愿。虽然李氏兄弟在归义军中曾占据要津,但张承奉却以长史身份领节度留后,而号称司马的李弘愿在名义上处于辅佐地位。所以,此时应是张、李二家共管归义军,而并非李氏兄弟借长史和司马之名独揽大权。  相似文献   

14.
陈明 《敦煌学辑刊》2006,3(3):90-96
莫高窟第156窟是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在位期间修建的一座功德窟,关于该窟的建窟时间,前贤已有较多探讨且已几成定论。本文对窟内人物题记进行重新比对考查,并参照张议潮本人的官阶品级和职衔变化,推断该窟的始建时间有可能在大中五年(851)张议潮被朝廷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并赐封旌节之后不久,而出行图中的题记则是成通二年(861)张议潮收复凉州后的补(改)题。同时,文章还对第156窟的选址问题、窟内的《莫高窟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法藏敦煌文献P.3750书信中相关人物的考证及书信本身文本书法特征的比较研究,认为它是晚唐大中十二年(858)七月二十日,由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写给其侄子张淮深的书信,在当时这一类书信被当时人称为"委曲"体书信。P.3750应该定名为《张议潮付侄张淮深委曲》,它是与唐大中十二年夏秋之际归义军出兵攻打凉州的军事行动密切相关的一件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6.
归义军政权后期沙州地区出现了"沙州蕃族"(沙州回鹘)部落。曹延禄时期"沙州蕃族"部落与归义军政权关系良好,曾经为归义军出使中原担任导引。随着沙州回鹘的壮大,他们不仅在外交上帮助归义军政权,还可能参与了归义军的内政,支持曹宗寿推翻节度使曹延禄的统治。曹贤顺时期"归义军政权"与"沙州回鹘"联合进行外交出使活动,并且"归义军—沙州回鹘联盟"名义上奉曹贤顺为最高首领。敦煌曹氏归义军政权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沙州回鹘政权,曹氏归义军逐渐衰亡的过程也是沙州回鹘崛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室郑炳林编著,将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敦煌碑铭赞辑释》一书是关于敦煌文书中的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汇辑、校注和研究的著作。敦煌河西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辉煌的发展时期:一个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五凉政权,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先进,文献记载甚多。一个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大中二年张议潮收复敦煌,咸通二年收复凉州,结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统治,辖区东起灵武西至伊吾,据有六州之地,至北宋皇祐年间曹贤顺领归义军事,前后200余年时间,归义军政权处在错综复  相似文献   

18.
《大唐河西道归义军节度索公纪德之碑》是研究敦煌归义军的珍贵资料.以往学界对其多有介绍,然而录文各不相同,影响了对这一史料的利用.有鉴于此,该文对碑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将所识文字分别标以行列录出,并对个别文字进行校勘,以期为学界利用并研究此碑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9.
《索勋纪德碑》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索勋纪德碑》研究郑炳林《索勋纪德碑》是《大唐河西道归义军节度索公纪德之碑》简称,原碑今存于敦煌市博物馆院内西侧廊下,碑文辑录见于徐松《西域水道记》卷三、张维《陇右金石录》、罗振玉《西陲石刻录》等书,这块碑是研究晚唐归义军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  相似文献   

20.
《辛酉年(901)归义军都押衙曹光嗣牒》粘贴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佛说无量寿经残卷》的背面,文书揭示了归义军时期中央王朝与敦煌归义军政权之间的政治事件,就是901年二月唐朝中央往敦煌归义军政权派出一个使团,这也是唐朝在极其衰落的情况下派出的使团,足见中央政权对归义军政权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