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成康时代和成康时代的铜器铭刻沈长云成康时代被我国古代史书称为成康之治,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西周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由于文献不足,有关成康之治的内涵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今借助丰富的铜器铭文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此问题的认...  相似文献   

2.
前言     
<正>本期刊发专题论文、书评和读史札记16篇,如同以往各期,涉及了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在内的较为宽广的学术领域。《谈曾侯铜器铭文中的"南公"》通过考察新近公布的曾侯铜器铭文,分析了成康时期周人对南土的经营。《良乡、广阳二县两汉隶属、县界考》在缕析西汉调整燕地区划的历史过程中,力图显示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行政区划安排的直接干预。《东晋南朝的书籍整理与学术总结》研究了从东晋中期到南朝官、私不断聚书的文化现象。《柳怀素墓志所见武周改立"二王三恪"史事考》以柳怀素墓志提供的线索,对武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相关铜器铭文所涉及的时空和背景信息对■壶铭文的内容及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豺方和虎方相邻,皆系南淮夷之属,商代晚期豺方约在今安徽肥西北一带;豺方或即巢方,或与巢皆由豺部族分化而来,巢与豺方本出一源。昭王命南宫征伐虎方和豺方实即一事。昭王在"广■楚荆"的同时,又命南宫征伐虎方、豺方,整顿南淮夷地区,是对周初所建立的南土地区秩序的一次检验。南宫伐虎方和豺方是南土开发大背景下周人与南淮夷地区土著势力之间反复较量的一个缩影,■甗、壶是周人开发江淮的实物和文字证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字形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认为西周铜器铭文中作族氏称谓的"霸"与"格"所指实一,之前所谓的"霸国"或"霸族"与以往见于铜器铭文的"格国"或"格族"所指亦同,即为文献所载的春秋时期的潞国之前身,系殷商时期西落鬼戎的支系,其地望西周及春秋早期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春秋早期以后约在今晋东南的以潞城为中心的黎城、长治一带。  相似文献   

5.
黄锦前 《安徽史学》2021,(5):137-141
文章就相关铜器铭文所涉及的时空和背景信息对(毂)壶铭文的内容及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豺方和虎方相邻,皆系南淮夷之属,商代晚期豺方约在今安徽肥西北一带;豺方或即巢方,或与巢皆由豺部族分化而来,巢与豺方本出一源.昭王命南宫征伐虎方和豺方实即一事.昭王在"广(能支)楚荆"的同时,又命南宫征伐虎方、豺方,整顿南淮夷地区,是对周初所建立的南土地区秩序的一次检验.南宫伐虎方和豺方是南土开发大背景下周人与南淮夷地区土著势力之间反复较量的一个缩影,(毂)甗、壶是周人开发江淮的实物和文字证明.  相似文献   

6.
据传世文献,西周的东南方有淮夷集团。相关铜器铭文中不仅有"淮夷",还有"南淮夷"、"南夷"、"淮南夷"等名称。这些名称的重要构成因素有"淮"、"南"。"淮"是地域因素,"南"是方向因素。这些因素分别构成各个名称,所以乍一看,这些名称是对不同集团的不同称呼。但是通过对相关铜器铭文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名称,实际上都是指称"淮夷"集团的不同称谓而已。  相似文献   

7.
"文物参考资料"今年第四期发表了陕西郿县出土的四件周代铜器,这四件铜器,从铭文中可以看出它是西周时期的贵族盋的遗物。我们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些铜器,首先应该把它的铭文读通,由于李长庆、田野二同志原报告未附释文,现在我们把这几件铜器的铭文试释如下,就算对李、田二同志文章的补充,并求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楚国有三种纪年方法,即序数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和大事纪年法。大事纪年法较多见于楚简和铜器铭文,于是许多专家认为大事纪年法始于楚人。但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资料,西周早期就有以大事纪年的方式,因此大事纪年法并非始于楚人。齐国铜器铭文和陶文中也有不少大事纪年资料。楚国和齐国都继承了周人的大事纪年方法。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以来,湖北随县、京山、枣阳和河南新野等地,先后出土多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中又以随县地区出土数量最多。所出土的铜器中许多都铸刻有铭文。铜器铭文表明,这些铜器绝大多数为曾国所有。此外,还有鄂、楚、黄、息、陈、蔡等国之器。在一个地区出土如此丰富的曾国铜器,这在两周时期的列国铜器中也是少见的。自七十年代以来,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曾国铜  相似文献   

10.
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叶家山西周墓地共发现墓葬65座和马坑1座。出土铜器、陶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等遗物700余件套,其中部分铜器上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等铭文。据器物形制和铜器铭文,该墓地是西周早期曾侯的家族墓地。这对研究汉东西周早期曾鄂、曾楚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80年9月,山东省黄县庄头村群众取土时发现一座西周墓。出土铜器17件,其中4件有铭文。铭文中有内(芮)公、熊奚、小夫等名字,在胶东半岛地区尚属首次发现。结合以前灰城古城及黄水河流域出土有铭铜器,这一发现对研究胶东的历史,尤其黄县一带的古代史有着重要意义。1981年11月我们对出土西周铜器的残墓进行了清理,编号为M1(图一)。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谈“阳信家”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5月,在汉武帝茂陵东侧一号无名冢的一号从葬坑中,出土一批西汉铜器。这批铜器中有十八件器物上刻有铭文。现就其中部分铭文作初步考释,并对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铜器铭文的考释竹节铜熏炉器盖与器座铭文均镌"内者",它和"内史","内府"相同,是汉宫廷内的官职。"内者"疑为皇宫中的女官。关于"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新近刊布的一组鄀国有铭铜器进行了讨论,进而对鄀国铜器铭文进行了重新系联,对有关铭文作了综合分析,厘清了过去一些错误和不准确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下鄀南迁及最终灭亡时间、上鄀地望及鄀何时分上下等三个问题。就新见东周鄀国铜器铭文结合西周金文及楚简,进一步证成上鄀应在今湖北宜城一带;据新见铭文资料,可确定下鄀南迁后居于汉晋鄀县今湖北钟祥古丽阳驿附近的鄀邑,楚灭下鄀当在楚昭王或楚惠王时;由铜器铭文来看,至迟在春秋初年,鄀已分上下。  相似文献   

14.
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记载,中和与至德是周人伦理学的核心,《师才鼎》铭文中记载了七种德目,反映了当时伦理学说的发达。周人的"敏德"即是"善",指仁义礼智。《师望鼎》铭文中关于明心的记载属于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15.
城洋地区是中国商周铜器最集中出土的几个区域之一,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对城洋铜器埋藏时间、埋藏空间、埋藏种类等问题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城洋铜器埋藏的历史背景,得出了这样几个结论:(1)城洋铜器是当时活动在这一带的人们出于某种仪式礼仪的需要的特殊埋藏;(2)这种铜器埋藏时间和空间埋藏关系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应当是周人在商代末期兴起后,本与四川盆地古蜀人关系密切的城洋铜器所代表的社群,因与商人亲善而与周人敌对,最后在周人和蜀人的双重夹击下失去相对独立的地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3)城洋铜器的主人既不是蜀人,但也不可能是巴人,它的国别和族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略论百炼钢刀剑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铜器的"湅"数冶金史上说,我国古代有一种百炼钢。这个品种的名称是从文献和口头习惯用语里来的,当然也参考了对出土钢铁制品所作的金相鉴定以及铭文中记载的工艺规格。但是,在早期金属制品的铭文中未有用"炼"字的,只有对"湅"数的记载。而且这种铭文最先不是出现在钢铁制品上,而是在钢器上。因此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对铜器铭文中的湅数加以考察。在铜器铭文中,湅数最少的为"三  相似文献   

17.
叶家山晚商青铜器组多数器物上有族氏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青铜器流通、商末周初青铜器矿料利用规律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分器”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这批器物有铸造和铸后受热两种组织形态;合金类型以铅锡青铜为主,另有少量锡青铜和铅青铜;这批器物使用的一部分铜料、铅料与曾国铜器和殷墟四期铜器相同,表明商代晚期开发使用的一部分矿料到西周早期还在继续使用中,而商晚期“锡料来源紧缺”,但西周早期曾国铜器锡料供应充足,这些锡料是晚商已开采使用后来被周人掌控,还是周人新开发的,亦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勇 《文物》1963,(11)
1962年9月,在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发现一批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铭文的精致铜器。在晋北古边墙附近发现这样的铜器,对考古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曾前往现場进行勘察。这批铜器现在已运回山西  相似文献   

19.
王宏 《沧桑》2009,(6):41-41,44
膳夫山鼎是解放前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北岐山一带的一件西周铜器,因为该鼎铭文所载历日、年、月、月相俱全,且为长篇铭文,因而其确切年代归属问题就成为学术界迄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本文结合各位学界先贤的意见,从膳夫山鼎的形制、铭文书体、铭文内容中关于“膳夫”这一官职的演变、西周礼仪制度的演变诸方面入手,和同时代的器物作类比,并结合文献资料,从而判定膳夫山鼎当属于周宣王时期器物。  相似文献   

20.
华夏族起源于商周之际的历史变革时期,华夏族的族称出自周人对自己建立的反商部族联盟的称呼。人们崇拜的黄帝原只是周人奉祀的祖先,后随着周人主导的民族融合才演变为华夏族共同祖先。周人出自白狄,与作为白狄祖先的黄帝一脉相承。这些史事的一些重要环节,由于近年来陕北神木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而逐渐得到证明。石峁遗址是古代黄帝部族的居邑,石峁一带同时是姬周族人最早发祥地。周人以后辗转迁徙到渭水流域,与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有关。石峁先民将宫室及其他建筑修建在山梁高处,反映了他们对天的崇拜,这与以后周人对于天、天命的信仰一脉相承。史载黄帝"以玉为兵",周的氏名亦反映周族出自以治玉为业的氏族,凡此种种均可与石峁出土的大量古玉器相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