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一是环境史专题实证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二是更加深入地探讨环境史研究的主旨关切及学科体系构建等问题;三是包括社会史、城市史、全球史和经济史等历史研究领域,生态转向的趋势愈发明显和突出;四是区域环境史继续受到重视,整体环境史建构也被提上议程。本期的“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研究”笔谈,包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生态文明研究院王利华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滕海键教授的四篇环境史专题文章。王利华教授的《“盲人摸象”的隐喻——浅议环境史的整体性》探讨了环境史研究实践中如何运用多学科手段和实现“整体史”的学术目标这一令人困扰的问题;梅雪芹教授的《生态生产力标准——环境史研究中历史评价尺度的创新及其意义》从环境史角度讨论了历史评价尺度的转换和创新问题;周琼教授的《区域与整体:环境史研究的碎片化与整体性刍议》探讨了环境史研究碎片化与整体性的辩证关系;滕海键教授的《论经济史研究的生态取向》论述了经济史研究生态取向的内涵和趋势、价值和意义。这四篇文章聚焦于环境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见解,希冀对促进环境史研究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10月10—11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历史视野下的灾害文化与灾害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由于刊物的宗旨要求,本文侧重介绍与中国古代史研究有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17-18日,由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与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剑桥东南亚史>评述与中国东南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6月20—21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在2014年8月于昆明云南大学成功举办的首次"农商社会/富民社会高端研讨会"基础上,将研讨范围从唐至清扩展到从秦至清的整个帝制时代,比较突出地展现了中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6月20—21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一、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李振宏认为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是中国  相似文献   

6.
唐纳德·休斯是美国丹佛大学约翰.埃文斯历史学杰出教授,环境史的开创者之一,从环境史诞生伊始到现在,一直活跃于环境史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成果。休斯对环境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在于他所作的理论思考。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1)对生态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论述;2)对"什么是环境史"及其与其他学科之关联的分析;3)对环境史与其他历史门类之区别和联系的阐述;4)对环境史的丰富意义的揭示。通过对休斯环境史著述中的理论思考的梳理,我们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他对环境史的一般理论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领略他从事环境史研究的个性特征。而休斯对环境史的意义的揭示,还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学家在研究和叙述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环境史是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激进民主时期出现的一股史学潮流,并在世纪之交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近些年来,随着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环境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许多原来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问题进入环境史学家的视野,不少似乎已成定论的历史结论也在环境史视野下得到重新阐述。但是,在"环境史热"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环境史学到底应该走向何方?如何实现创新?在国际环境史学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之后,我们需要思  相似文献   

8.
2013年年底,冯天瑜先生推出80万言新著《中国文化生成史》。新著将中国文化生成的基因奥秘一一解码,佳惠学林。在文化生成史基础理论的建构方面,新著明确了文化史学科定位,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生态理论,将文化生态三层次说(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修订为文化生态四因素说(即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在中国文化生成史重要问题的探析方面,新著对中国文化的结构性特征、科举制度的评价以及"李约瑟悖论"问题,均有所辨正,有所发明。秉承中国史学"述往事,思来者"的优良传统,新著前瞻了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认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是对中国文化原创动力的复归与超越。新著认为,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说法,应该缓议。当下中国尤须关注的是,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新著相信,中华民族将与人类文明更加深入地全面对话,"驾驭巨舟,升起云帆,在无垠的文明沧海破浪远航"。  相似文献   

9.
<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使用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等概念,迅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和生态的字眼达到45处之多,可见,生态文明正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近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建伟在"中国生态摄影网"他的个人专栏中提到:生态文明社会的大厦需要生态文化来支撑,生态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生态摄影。记录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留给后来人我们的认识和轨迹,是时代赋予摄影的神圣历史使命。用影像来"反  相似文献   

10.
陈晓红  周宏浩  王秀 《人文地理》2018,33(1):94-101
选取2005-2015年齐齐哈尔市县域环境、经济和社会数据,构建包含三大子系统,9项要素,27个指标的县域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细分判别标准对其生态文明及内部三大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评价;采用脆弱性模型对2015年县域环境、经济与社会的脆弱性分级;运用ArcGIS对2015年生态文明指数和内部协调性可视化对比。结果表明:①齐齐哈尔多数县域生态文明质量逐年提升,但远未达良好水平;②县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年份居多,协调年份极少,社会滞后型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类型;③县域耦合脆弱性问题严峻,部分县域脆弱性出现两极分化;④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三大子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匹配现象严重,协调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贵阳文史》2010,(4):24-25
<正>驻足金阳的某一个路口,看着穿梭过往的车辆,环视周边绿树葱郁的环境,远望一栋栋秀美的高楼,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金阳是如此美丽!一座生态文明的新城区已形象初显!"五城"托起生态文明新城市委、市政府作出"三创一办"的重大决策,对推进新区改革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契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环境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环境史研究的起源与美国不同,它是英国深厚的环境研究基础和英帝国多元学术文化交流相结合的产物。在英国的环境史研究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了三个突出的特点:农业生态史与城市环境史研究并重;强烈的南方环境史研究取向;优秀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另外,对西蒙斯教授和娃岑博士的访谈也会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英美环境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打破美国在国际环境史研究领域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3.
正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系统梳理和总结新中国外交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动态,促进外交史与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2020年11月21日,"跨学科视角下的对外关系与民族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出席会议,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主持开幕式。李正华在致辞中表示,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旅游纵览》2013,(4):17-18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贵阳文史》2010,(4):12-13
<正>自古有山之处,清净且自成一体;有水之处,灵秀且文化盛兴。2008年以来,南明立足区情、锐意创新,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经济与生态双赢;以保障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以打造文化大区、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市民素质的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城区建设,成功实现了"绿色转身"。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9月23—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边疆学论坛"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40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连通‘一带一路’的中国边疆:历史、现状与发展"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分为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社会的逐步发展中,从最原始的农业社会一步一步走向了现代工业文明,这样的工业进步,改变了我们的自然环境。环境的恶化,迫使我们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都是涉及到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的问题,这要求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探讨。我们在文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哲学的研究,帮助更多人正确地意识生态文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使用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等概念,迅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和生态的字眼达到45处之多,可见,生态文明正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近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建伟在"中国生态摄影网"他的个人专栏中提到:生态文明社会的大厦需要生态文化来支撑,生态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生态摄影。记录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留给后来人我们的认识和轨迹,是时代赋予摄影的神圣历史使命。用影像来"反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17,(2)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新的科学论断,既肯定了自然的优先性,又强调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从而揭示了现代性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制度优势,诠释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培养人们的生态自觉意识与生态责任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