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6期)一文提出,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法的一部分,应放弃用九品中正制代替九品官人法的观点。张旭华先生于《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一文,对笔者上述看法提出批评。笔者认为:一,回顾该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古今中外学者对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创制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究竟怎样称谓确实是没有统一起来。二,张先生否定九品官人法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失之搜讨,逻辑推导不成立。而九品官人法概念不误。九品之制、九品则是九品官人法的省称。三,从语法角度分析,从制度本身是官员任用之法定义,当称九品官人法合适。陈群创制的“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期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综合。中正所掌握的人才评价制度——即中正九品制或九品中正制,仅是个人获品途径中的一种,不能用其替代九品官人法。  相似文献   

2.
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时代的九品官人法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的关注。古今中外、前贤时彦,已发表许多卓识高论,解决了许多问题。40年前,唐长孺先生在《九品中正制度试释》中已有“题无剩义”之慨。唐先生的研究,至今仍代表着国内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水平;稍后,日本著名东洋史学者宫崎市定先生发表了《九品官人法研究》,这部近600页的大作,则反映了日本学术界的研究水平。然而,问题是否已经完全解决?回答是否定的。仔细检讨已有成果,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3.
“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举制度。“中正”是“九品官人”过程中具体负责对士人进行察访、品评、定次的最基层组织。九品官人法创立之初,就设立了州中正、郡中正、县中正。曹芳时期,各级中正始有大、小之分。中正在“访举”士人的同时,还有表率乡里、敦行教化、化民正俗之责。中正是非专门性的、地方性的组织。除中正之外,实施“九品官人”的机构还有司徒府、尚书省吏部和中书省。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学界将“九品官人法”误称为“九品中正制”,因而夸大了“中正”地位作用,严重影响了对该制度的正确认识,应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4.
《文史天地》2008,(11):70-70
围棋棋手定段位的“九段制”,源于我国古代品评人物、书画、职官的等级。《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定人才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相似文献   

5.
唐代视品官制初探李锦绣唐代官制体系可分为流内、视流内、流外、视流外四种,这就是《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所谓的“流内九品三十阶之内,又有视流内起居,五品至从九品……又有流外自勋品以至九品……视流外亦自勋品至九品”。流内官最为普遍,也最重要,史籍记载较...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建立于隋朝,《唐会要》卷七六《制科举》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奠定。秦汉以来,选拔官吏制度主要采取“举贤良方正”或“举贤良文学”。即由皇帝以“对策”的方法决定任用与否,应举者表现特殊优秀,即授予官职。这是最早考试取士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施行“九品官人法”,指定负责察访本地人物的专职,从地主阶级中选任官员。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规定州设大中正,群国设中正,将本地人物评定为九品,作为选任官吏的依据,叫做“九品中正”制。吏部所任官吏,  相似文献   

7.
陈桥驿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之一,从陈先生的一封复信中可以了解到当代中国大古都研究的诸多学术史信息。陈先生提出"古都"、"大古都"的条件,认为大古都属于学术问题,杭州应该成为六大古都之一,七大古都说可以成立。陈先生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都城辞典》三书,属于大古都研究的标志性著述,体现出陈先生丰富的大古都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陈先生的大古都研究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他在中国大古都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封建社会官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之分。豫剧名家牛得草领衔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电影后,很多人误以为县令都为"七品官"。其实,知县也是分等级的,古代县令并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中国的县在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时期。那时,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后来又推行到内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  相似文献   

9.
拙作《周齐军阶散官制度异同论》 (《历史研究》 1 998年 2期 )一文发表之后 ,一些师友给予了肯定 ,但也不是无懈可击。此文包含一个论点 :“北齐官品”出自《河清令》、颁于河清三年 (5 6 4年 ) ,西魏“九命”则早在 5 5 4年 ,进而论述北齐军阶曾取法西魏。针对此点 ,我的博士生叶炜质疑如下 :“左右丞相”之官未能在北齐官品中得到反映 ,由此推测它应在北齐乾明(5 6 0年 )之前 ,而非河清年间 ;《隋书》卷 2 7《百官中》所载所述齐制杂糅了前后制度 ,并不仅仅基于《河清令》。叶炜同学读书精细 ,感谢其质疑。北齐废帝的乾明年号仅存 8个月…  相似文献   

10.
<正>陈祖武先生1943年10月生于贵州贵阳,祖籍湖南茶陵。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陈先生治学专攻清代学术史,代表著作有《清初学术思辨录》、《清儒学术拾零》、《乾嘉学术编年》、《乾嘉学派研究》、《清代学术源流》、《清代学者象传校补》、《清代学林举隅》等。同时,先生又十分注重历史的贯通性研究,所著《中国学案史》一书上起先秦,下迄民国,开辟了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新路径。在陈先生看来,创新是历史学的生命,但这种创新一定要以坚实  相似文献   

11.
萧梁官品、官班制度考略张旭华南朝萧梁的政治制度,就官制而言,主要包括九品官制与十八班官制两大部分。九品官制肇始于曹魏,后历两晋宋齐循而未变,十八班宫制则创建于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后亦为陈代所沿用。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及文献记载的个别讹误等原因...  相似文献   

12.
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名称及相关称谓等问题 ,最近史学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诸如“使用九品中正制的概念是一失误说”、“官品与资品统一说”、“乡品与乡论无关说”、“中正品第的获得为多渠道说”等等。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辨析 ,并提出不同意见 :1 陈群创立的选官制度 ,其最初的名称既不叫“九品官人法” ,也不叫“九品中正制” ,而是称作“九品之制”或简称为“九品”。由“九品之制”到“九品中正制” ,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2 官品制度是以区分官员职位高卑为主要特征的官职等级制度 ,而不是一种虚拟的和为人才品级需要所设置的品级制度。官品是对官职等级的区分 ,中正品第是对人才等级的区分。“官品”与“中正品第”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其间不存在所谓的“一致性”或“统一性”。 3 把中正品第称为“乡品” ,盖取中正主持乡论清议 ,并据以评次人才 ,铨定九品之意。乡品的获得并非是多渠道的 ,而是唯有中正评定一途。  相似文献   

13.
近读陈子展先生《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陈先生解《楚辞》,主要用译释的办法,只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略加简注。鉴于“今之《楚辞》译文亦数见不鲜矣,往往未能扣紧字句,致失原意。”(见《凡例》,下同)所以,陈先生的“今译,亦名直解,深戒解非本义,率而为之。必也古词今语,寻文比句,为媸为妍,临镜自见。”可见陈先生的“今译”是力求直译,尽量忠于原作的。用我们教书  相似文献   

14.
采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统治者用采风来观察风俗的淳薄,政治的得失,早在周代就作为一种制度来推行。《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当时由帝王派采诗官深人各地民间去收集歌谣,作为施政设教的参考。《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陈桥驿先生是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郦学大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讲授之余,潜心于研究,述丰厚,以“作等身”称之,并不为过。陈先生是浙江绍兴人,他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写下了不少涉及绍兴的专和论,就其中心而言,则是对绍兴水  相似文献   

16.
陈奇猷先生在校释《吕氏春秋》时,考证了该书各篇所属家派,发现春秋战国有不少被湮没了的家派,其中有一个季子学派,以前无人发现过,其理论很特殊。陈先生考定《务本》、《谕大》、《有度》、《分职》、《处方》、《慎小》、《务大》等为季子学派之作。笔者在探讨先秦诸子思想过程中认为陈先生此说可信。《荀子·成相》云:“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祥〕”。季子崇尚无为,荀子主张有为,两派的观点对立,荀子讥之为不祥,是理所当然的。荀子将季子与慎子、墨子、惠子同列于百家之中,可见先秦确乎存在一个季子学派。 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季子学派作过研究。笔者在陈先生的敦促下,就《吕氏春秋》和先秦有关文献中保存的季子学派的思想资料,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7,(5)
四川米易县落款为洪武廿五年的《倮倮安氏纪功碑》,以明代迷易千户所安姓土官正千户之口吻行文,又称明代建昌安氏世袭宣慰司。考之文献可知,明代迷易千户所仅设有贤姓土官(傣族)副千户,而无安姓土官(彝族)正千户,安姓至清代才获封迷易土千户;此外,明代建昌安氏世袭建昌卫土指挥使,并非宣慰司。清初,安氏曾短暂获封宣慰司,旋即降为长官司,后人误以为宣慰司之职乃是承袭旧制,故清中后期安氏一族文献中多有元明世袭宣慰司之说。凡此二者皆说明,《倮倮安氏纪功碑》为清代迷易安姓伪造。其动因可能有二:一为弥补明代迷易安姓历史记载之不详;二为清代安姓统治迷易的合法性寻求历史依据。该碑为清代伪造,故对明史研究的意义不大,但在研究清代社会史和补充正史记载不足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发表于1999年5&;#183;6期《浙江方志》上的拙作《关于(宁波市志)特点的自述——兼答友人问》,文末说《宁波市志》成功之路,内中有专家指导的结果。讲到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聘请了学识卓著、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魏桥(编审)、陈桥驿(终身教授)等7位专家为特邀编审、副编审。他们在不同阶段,从不同方面施展优势,有力指导,对提高记述层次、志书品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陈桥驿教授,著述等身、学识渊博,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家,同时又是方志学家。从我主编宁波市志的实践接触,于今年4月4日对陈先生的修志观点和论述,探索捉摸,归纳成六点,征求陈先生高见。4月8日陈先生示复。之后,又阅读了1997年1月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桥驿方志论集》和中华书局1999年12月出版的陈先生《吴越文化论丛》(各为42万字),我担心原先想到的一些是否会漏主求次,不得要领。考虑再三,为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以这一次来往信件作为主体,插入补充有关内容,原汁原味,比较亲切。  相似文献   

19.
关于福山和他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与陈启能先生商榷张铭读陈启能先生在《史学理论研究》杂志1997年第3期上的文章《历史终结了吗?——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很受启发。陈先生是学界前辈,文章功力深厚,深入浅出,洋洋洒洒几近两万字,实为近年来评价福...  相似文献   

20.
正初冬时节,我借陈其泰教授来山东大学讲学的机会,有幸对他进行了一次早已期盼的采访。陈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史学史教学和研究多年,撰著有《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公羊学》、《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等著作多部,又主编有《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在学界很有影响。这次,他是应山东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