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谱牒,亦即族谱,是中国古代和近代关于氏族世系的记述。最早出现于周朝,春秋时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从东汉末年到隋、唐朝,大姓豪族(称为士族)凭借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建立了等级森严的门阀统治,修撰族谱即成为其突出抬高自身身份等级,借以获取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手段。唐朝以后,虽实行了科举制度,打破士族的垄断,但士族“高门”仍可应试,无碍其门第的维系,而出身“寒门”(称为庶族)者一旦中举为官,即成为新起士族,也就修撰族谱以示荣显。朝廷还曾专设机构以司谱牒之事。“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乃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宋郑樵著《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  相似文献   

2.
中古谱牒已经亡佚,仅有数件敦煌氏族谱残卷得以存世,传世文献同样也保存着中古谱牒的残篇断章。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古谱牒,应该包括近世祖先的婚娶职状,主要分布于墓志的首叙、志尾或志阴等特殊位置,还包括姓氏起源、房支分化等内容,主要分布于墓志的铭序和志铭等正文部分,近世祖先的官职也经常出现在墓志正文。中古墓志在抄录并改写谱牒之时,呈现出"功能分区"的特点。近世祖先的婚宦出现在首叙,还是志尾等特殊位置,与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家族呈现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中古谱牒内容具有"公"和"私"的属性分野。墓志所载姓氏起源、房支分化等内容,史源驳杂,包括汉代碑刻、前朝姓氏书,抑或先秦两汉的典籍等内容。当然,也有大量墓志没有首叙和志尾,但相当一部分墓志正文都记载家族谱系。中古墓志记载谱系的形式与内容,与前朝相比,既有因袭,又有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因而在中古时代拥有多个活跃的郡望,南阳张氏便是其中之一。但与其他张姓郡望不同,南阳张氏是一个虚拟的郡望,并没有可靠士族谱系的支持。这一郡望大约出现在魏晋时期,在北朝隋唐之际,成为张姓的主流郡望,在墓志中被广泛使用,影响颇大,并与其他张姓郡望存在着竞争或共生的关系。唐中期以后,南阳张氏郡望逐渐衰落。南阳张氏郡望的兴衰反映中古士族社会的重要侧面,张姓士人通过对传说与历史人物事迹的拼接,重构对祖先的记忆,制作形成了南阳张氏郡望并逐步完善其谱系。北朝隋唐之际谱系与郡望知识的逐步普及化,北朝社会伪冒郡望风气的盛行,皆有助于这一虚拟郡望的形成。南阳张氏郡望构拟的过程,也反映出郡望这一身份标识符号在中古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晋至南朝,杂传与谱系撰述均保持着持续盛行的态势,并未明显呈现波动变化的轨迹;杂传撰述整体上保持着对谱系撰述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东晋南朝时期,士族是杂传撰述的主要参与者,并在杂传撰述中,他们烙上自身重名、尚人物、强调门第的思想印记;门阀士族热衷谱牒撰述,在于谱牒既能迎合士族门阀观念的需要,又能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维护士族门阀利益。  相似文献   

5.
汉唐碑志存世数量巨大,且陆续被发现,这些碑志资料对研究中古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将汉唐石刻文献与敦煌学研究结合,会在新时期进一步促进敦煌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碑志文献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较多重要的史料,涉及敦煌学研究中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民族史、书法艺术史等方面,给新时期敦煌学研究注入新活力。碑志文献亦将敦煌区域史纳入丝绸之路史、中西交通史、中古社会史的研究范畴,进一步加强与“长安学”“西域史”“中亚史”等研究领域的结合,为敦煌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并且碑志文献亦为敦煌学研究范式的转化提供了新的方向,汉唐碑志中大量涉及中古社会史的资料,为敦煌学研究旨趣、理论方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古太原白氏的譜系構成具有典型特徵,折射出士族譜系構成的一般特徵。中古士族譜系的祖先分佈,基本可劃分爲上古聖王祖先、秦漢英雄祖先、六朝名士祖先和近世真實祖先等部分。這些譜系多数來自戰國秦漢及其以前的歷史文獻和傳説故事,經過剪裁加工,從而嫁接於普通家族的世系之前,構成一份標準而完整的士族譜系。出自龜兹族的白氏有所不同,他們曾以南方祝融等爲先祖,後來由夷入夏,變羋姓爲姬姓,成爲黃帝的華夏後裔。作爲比較,漢人大族則以華夏化的黃帝爲祖先。士族譜系中的祖先元素,往往呈現出若干具有"二元對立"色彩的特徵。  相似文献   

7.
曹操家族精心构建了家族的谱系,强调其自身所具有的曹参后裔身份和秦汉大族地位。综合比较、分析现存的几种曹操家族谱系文本可以看出,其内容一方面与两汉时期曹参家族的活动轨迹并不相符,尤其是缺少了家族迁徙的关键记忆;另一方面也与曹操家族真实的宗族状况相距甚远。这些矛盾都和曹操家族有意攀附祖先的行为有关。谱系书写是中古时期极为重要的知识资源,紧密关联着大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曹操家族先后多次改易家族谱系文本即是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表明汉末门第观念和贵族文化自觉的加强。值得注意的是,攀附祖先的谱系文本中混杂了来自官方旧有和民间新造的姓氏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马新  齐涛 《史学集刊》2012,(4):3-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古宗族势力发展的顶点,也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各王朝在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虽然必须借助于宗族与士族势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们都与异己的宗族与士族势力进行着强力的较量,并开始清理宗族势力在乡村社会中的根基。就其宗族政策而言,魏晋以依托为主,南北朝以收拢为主;收拢之力度南不如北。至隋唐时期,旧式宗族逐渐消解,新式宗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隋唐王朝则从制度上完成了对宗族这一社会力量的有效分解与钳制。在隋唐宗族政策的冲击下,中古宗族的政治与军事功能逐渐消退,经济互助功能以及血缘凝聚力的效能与影响明显逊于前代,宗族威权发生蜕变,开始了向近古新型宗族的演进。  相似文献   

9.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止隋唐五代间,佛教类书产生并发展起来,佛教类书是类书编纂形式在佛教典籍中应用与发展,其功用主要是利僧众行文翻检的资料汇编。《经律异相》《金藏论》《法苑珠林》《释氏六帖》等就是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主要代表,它们的出现构建了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发展史。佛教类书与世俗类书最大的不同是佛教类书有为宣讲佛法做资料准备的作用,其或者就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底本而被直接应用到佛法的弘传中。  相似文献   

10.
敦煌《诗经》写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宗的中古时期的手写本,为研究中古《诗经》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证材料。利用这批材料,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记载的中古时期《毛诗》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我们还因此搞清楚了《毛诗正义》原本之体裁格式、音隐类著作之体裁,看到了中古时期《毛诗音》一类著作的面貌。同时,由于这是一批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写本,保存了当时《毛诗传笺》的文本面貌,是汉晋简本时代与宋以后的刻本时代之间《毛诗传笺》文本演变的重要一环,对于我们探寻汉时《毛诗》文本之原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4,(3)
我国谱牒之学源远流长,今传最古本似为《世本》。《汉书·艺文志》著录:“《世本》十五篇,古文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魏晋南北朝至唐是我国谱学最盛时期,家谱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起着维护士族门阀的重要作用。宋代以后,谱学由官而私,家谱成为封建家庭加强对  相似文献   

12.
依据囊括族姓数量,中古谱牒可划分为"单姓谱"和"诸姓谱"两大类型,而"单姓谱"又可分为"皇族谱"和"庶姓谱","诸姓谱"亦可分为"氏族谱"和"州郡谱",此为中古谱牒的"二型四类"。唐后期,四类谱牒均呈现出新面貌,开启了宋代以降谱牒形式变化的先声。唐宋间谱牒的承袭关系,可为今人重塑中古谱牒提供参考。从世系记录来源的视角,中古各类谱牒可划分成如下层级:"庶姓谱"最为基础,"皇族谱"层级稍高,"州郡谱"是"庶姓谱"的上级,"天下氏族谱"较"州郡谱"又高一级,"专类氏族谱"与"天下氏族谱"大体相当或稍低。中古谱牒的类型与层级的理清,为考察中古谱牒的形式、内容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中古史,士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历代前辈先贤都有精辟论述,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有所推进则是今日学人所面临的难题。范兆飞所著《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提供了这样的范例。范著全书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构成。绪论介绍了作者的研究旨趣,其中对学术史的梳理较显功力。正文按时代先后顺序,论述了太原地区的士族群体从东汉经魏晋直至隋唐的发展历程。第一章至第三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讨论了太原士族群体的兴起以及在  相似文献   

14.
学者关于敦煌氏族谱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聚焦BD08679号的年代、性质及真伪问题,二是关于不同氏族谱的关系考察。学者对于氏族谱的讨论多集中于文书写卷的层面,对于氏族谱所载姓望内容的考察,较为薄弱。近年新出大量碑志资料,为继续研究氏族谱提供资料支持。氏族谱研究,应该实现从名到实、从谱到氏族的转变,从而成为中古士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新安程氏统宗谱重构祖先谱系现象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安程氏的数部统宗谱,反映了不同时期新安程氏的祖先认知以及祖先谱系的重构过程。唐末程淘所撰之程氏世录,追溯祖先仅及十三世之前的忠壮公程灵洗;宋代程祁修撰的程氏族谱则将新安程氏定居祖追述到晋新安太守程元谭,将程氏祖先追溯到了重黎乃至黄帝;明景泰年间程孟所修《新安程氏诸谱会通》,则将新安程氏不同派系的谱系整理得相当清晰;清嘉庆及民国年间所修程氏支谱,则更加清楚地将世系从黄帝延续到了当时。新安程氏不同时期形成的几部族谱重构祖先谱系的历程,说明传统时期重构宗族祖先谱系的现象在徽州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吐鲁番及于阗出土有《尚书》写本60件,主要为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写本,是研究中古时期《尚书》文本的重要资料。文章从隶古定《尚书》文本的发现、《古文尚书》的版本与分卷、《尚书释文》原貌、《尚书》与唐代科举、中原文化西传的实证史料诸方面对这批《尚书》写本所反映出的中古时期尚书学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谱学兴盛,谱学传承也呈现出“家学化”面貌。中古谱学世家,以东晋南朝平阳贾氏、琅邪王氏和唐代河东柳氏三家为代表。这三家谱学传承,各有特点:平阳贾氏谱学,自贾弼之创立以来,累世传学,编撰多种谱牒,成为东晋南朝最典型的谱学世家;南朝琅邪王氏谱学,本自贾氏,然因王氏成员多参“选事”,王氏谱学“助铨序”功能突出,侧重服务现实政治;唐代河东柳氏谱学,则与家传史学相辉映,堪称史学世家之谱学。谱学世家形成,不仅因中古时人重视谱学知识,亦因谱学知识具有专业性,而相关书籍和资料往往在家族内部传承和积累,易于形成“家学”。不同谱学世家的风格特点,则反映了中古谱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兴起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重点探讨新的社会环境下研究整理谱牒学、家训等资料的七点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8,(2):128-133
陕西存世的碑刻丰富,其中有许多记载明清以来宗族问题的资料。将宗族谱系刻石,立于祠堂之中的碑谱,除了记忆世系功能之外,也是为了祠堂祭祖活动所需,谱牒是祖坟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祖先,一般是元旦拜贺,清明墓祭,冬至祠祭。族会依据祭祖时间可以分为清明会、冬至会,或统称为祭会。宗族利用祭祖对族人开展教育。祠堂是祭祀祖先的所在,也是管理族人的地方,祠堂的维护也是宗族的重要事务。晚清时期的宗族活动显示出宗族与地方官府的密切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清人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是我们今天研究隋唐两京的重要参考资料。它考察了唐代长安、洛阳的宫城、皇城以及居民坊区的位置、坊区居民的分布 ,资料丰富 ,内容详实。然而 ,从徐松编著此书 (清嘉庆年间 )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 ,在这期间 ,先后有许多人对此书又加以增补和考订 ,著名的有清人程鸿诏的《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今人阎文儒的《唐两京城坊考补》,辛德勇的《隋唐两京丛考》以及西北大学李健超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尤其是《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利用隋唐两京碑志资料 ,增补考订 ,几乎使原书内容增加一倍。近年来 ,随着考古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