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叶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为了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但是,这场运动是以慈禧为首的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他们千方百计破坏、阻挠维新运动,抵制和疯狂反对维新变法,并于1...  相似文献   

2.
论华侨与保皇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9月下旬,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六君子”血染菜市口,这标志着康有为、梁启超发动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失败。康、梁逃亡海外后,在各侨居地建立保皇会,大肆进行保皇活动,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但同时又攻击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本文拟就保皇会的建立及其开展的活动、海外华侨对保皇会的持及其由保皇向革命的转变加以论述。一保皇会的建立及华侨问埃加入本来,康有为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与海外华侨并无直接的联系,他们在海外既无组织活动,思想影响也不大。康、梁逃…  相似文献   

3.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英帝国主义采取什么态度呢?有的著作中认为,英国驻华使馆对这次政变“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英国蓝皮书》中刊载的英国驻华使领馆和英国外交部有关这次政变的一些来往函电,说明这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英国人办的《北华捷报》在评论中也指出,北京各国使馆中最重视这次政变的就是英国使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虽然正在北戴河休假,但在当天就得到了发生政变的消息,并立即电告  相似文献   

4.
对泰国1932年政变性质的看法和历史作用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存在几种不同意见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一次“宫廷政变”,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革新派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有的认为它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未作深入的论述;也有的认为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的认为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和近代思想的启蒙,可以说是从戊戌变法时期开其端绪的。维新变法标志着新的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的代表,向着传统的封建  相似文献   

6.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慈禧太后早已撤帘归政。照理说,慈禧太后与中日甲午战争不应该有什么关系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慈禧太后不仅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而且在某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极大的影响。本文仅就慈禧后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六旬庆典,慈禧太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态度三个问题作一些考察。长期以来,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影响了海军的建设,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此说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写道:“时西后以游乐为事,目光绪九年经营海军,筹款三千万,所…  相似文献   

7.
通过戊戌变法时清廷中央到地方行省权臣对变法所持态度的分析,可得出“戊戌变法时保守势力并非很强大”的结论,对“保守势力的强大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8.
光绪及其政治精英──换个角度看戊戌变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绪及其政治精英──换个角度看戊戌变法晏路光绪皇帝(1871年──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奕之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帝载淳死,无嗣、载入继为帝。当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月七...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1873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1895年他作为维新派的主要人物与康有为一起在北京组织和发动了震动朝野的“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要求。接着在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中,他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喉舌《时务报》的挑大梁者,更是充分发挥了以文字鼓动天下,以文章推动变法的宣传才能。百日维新期间,他又与康有为一起利用在总理衙门专折奏事,  相似文献   

10.
官僚政治是我国封建政治的基本特点,封建官吏是代表整个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工具。因此,对官吏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封建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作为封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封建法律,也把官吏立法作为它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这方面,西汉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时期。西汉封建政府,继承秦代“明主治吏而后治民”的  相似文献   

11.
国学的概念是什么?国学的精华何在?该不该继承传统文化?这其中,有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一再高调弘扬,有“文化保守主义”、“复古”、“封建”的批评之声。在这场讨论之中,专家学者、教育人士、普通公民,大、中、小学生们、外国友人都加入了其中……他们当中,不乏鲜明的自我气质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选择了沉默和务实的态度,他们认为,最要紧的,莫过于踏踏实实地做出一点具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所流行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和认知等等,其“物化”的形式主要是政治体制。中国的封建政治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建造和维系了悠久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历史推进到清朝末年,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宪政治形成世界性的时代潮流,中华古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受到猛烈撞击。1906年(夏历丙午年),清王朝内外危机日益深重,实在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为了自救,清廷大体依准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的奏请,宣布“预备立宪”,并首先统一厘定了中央官制。这对传统的封建体制可谓一次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京师大学堂并非变法失败后的唯一幸存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钱耕森先生在《京师大学堂何以幸存》一文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①。但是,贯穿该文的一个重要说法,即慈禧太后与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一举镇压了维新变法之后,很快“进行了全面复辟,把变法的所有新政统统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成为‘戊戌政变’后唯一的幸...  相似文献   

14.
赵锐福 《神州》2011,(14):18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旧中国知识份子救亡图存的一场政治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知识分子对戊戌变法的产生及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他们是在怎样一个精神文化背景下促成了戊戌变法?他们有着一种怎样的精神文化状态?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晚清维新官僚在彪炳史册的戊戌变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关于维新官僚的评价与其贡献极不相称,我们认为这有悻于历史事实。在戊戌变法IO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文拟对维新官僚的代表人物——礼部尚书李端茶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试论述,以求方家指正。本文涉及的时空范围集中在戊戌变法期间。一、李瑞连在戊戌变法中的政治地位。在政治领域内,一个人的政治地位至关重要,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戊戌变法中李瑞案的政治地位在整个维新派中举足轻重,但至今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变法前的李端案,于同治二年第进士,入翰林,授编…  相似文献   

16.
中间党派的概念,既从属于“中间派”、“中间集团”或“中间势力”,又不完全等同。在抗战时期,它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定政治组织的总称。他们要求“民主”、“抗日”,对国内政治局势和抗战形势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就该时期中间党派对国民党蒋介石政治态度的转变作一论述,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17.
把倭仁与曾国藩联系起来进行历史的考察,很有一点深长的意味。从政治上来说,曾国藩是人所共知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而倭仁则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与洋务派相对立”的顽固派或曰极端守旧派的“首领”。但是,从学术上或者从文化观念上来  相似文献   

18.
1898年,康有为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封建顽固派攻击他是“民主教皇”。这顶帽子戴于康有为的头上,虽然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却反映出这样的一个事实:康有为的思想,一开始就被视为封建传统思想的异端。  相似文献   

19.
(一)《书林清话》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书史。作者叶德辉(1864—1927年),字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原籍江苏吴县,从其父叶雨村起迁居长沙,后以湘潭为籍。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官吏部主事,旋即返里为劣绅,干预乡曲。在政治上,他一贯敌视进步,反对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代表性的封建顽固派。在戊戌变法期间,他因攻击康有为、梁  相似文献   

20.
郭铁桩 《沧桑》2008,(6):3-4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慈禧太后时往往习惯于认为:慈禧是顽固派,且是最大的顽固派,慈禧与光绪百日维新期间之争是维新守旧之争,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是守旧派与维新派之间派系之争、权力之争。这些观点值得商榷,慈禧不是顽固派,慈光百日维新期间之争不是维新守旧之争,而是变法方式、变法速度之争;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不仅仅是夺权,更重要的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