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光西安     
不必重新去--翻阅中国历史,人在西安,便会明白一件事:西安,这是一片被时光深深耕耘的版图。在这座古都的脉络里,印刻着历史的烽烟以及无法磨灭的往事。 出了咸阳机场,坐上开往西安的旅游大巴,前来接团的导游就开始为我们介绍西安、介绍陕西,言语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2.
贺伟 《文史春秋》2010,(2):26-28
<正>1918年7月中旬的一天,年过六旬的康有为二上庐山,徘徊在黄龙寺前的两棵柳杉、一棵银杏下。他凝望着3棵古树苍郁挺拔的雄姿,心中不免充满感慨。与第一次上庐山相隔29年,这3棵已有  相似文献   

3.
苏金茂 《福建旅游》2004,(12):28-30
有人说:“要了解中国的近代文明得去北京,要了解中国的现代文明得去上海,而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文明只有去陕西了。”又说:“没去陕西,等于没到过中国;而到了陕西,没去秦俑馆,等于没到过陕西”。  相似文献   

4.
西安古城墙     
由西安老城市中心偏南的钟楼向南约二里许,即为西安古城墙南门。南门建筑宏伟,属双瓮三门结构,有登临处。登临城墙,你会发现外国游客比中国游客还多。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大都会。外国游客多是慕名而来,连美国总统克  相似文献   

5.
马勇 《文史天地》2013,(11):9-14
1898年9月,中国政治大逆转,谭嗣同、康广仁、杨锐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海外,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6.
张鹏一(1867—1944),字扶万,号一翁,富平县董南堡人,陕西近代著名学者.早年以学优入咸阳味经书院,为关学大师刘古愚之得意门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乡试中丁酉科举人,翌年赴北京会试,得以与康有为相识,曾参与“公车上书”及保国会题名.自此师从康有为,为康之及门弟子.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中国近代最详尽的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向人们描述了人类社会如何过渡到"乌托邦"以及"大同"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与以往的"乌托邦"思想不同的是,康有为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与西方近代理论相结合,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大同"的蓝图(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化)。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1889年到戊戌维新之前,是其"新中国"构想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的"新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希望中国人移民巴西开辟新地域。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主要体现为大力宣扬变法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变清王朝为君主立宪国。这是他"新中国"构想的第二阶段。这时的康有为开始从国家体制着手,他构想的"新中国"是资本主义式的君主立宪国家。民国时期,康有为多次使用"新中国"一词,拟定新中国政府议章和新中国宪法草案。这一时期,他的"新中国"构想主要是倡导虚君共和制,明确政府职责及宪法。康有为"新中国"构想的内涵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救亡"始终是其"新中国"构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每一阶段"新中国"构想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2005,(7):33-35
初到西安,可以从书院门与德福巷去了解现在西安人的精神世界,这两条巷子紧靠南门内侧,东西呼应,以不同的形式透露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相似文献   

10.
冉升 《东方收藏》2022,(4):60-62
康有为作为我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的先驱人物,在书法领域也有着极高的眼光和境界。他在完善“碑”学理论的基础上,以传统“帖”学作为主导书法研究理论的前提,并通过碑帖统一的融合方式,实现了“碑帖并用”。本文以康有为“碑帖并用”书法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涵的研究与剖析,探讨我国传统书法中碑帖之间的关系,从而阐述“碑帖并用”思想对我国书法实践的影响价值。可以说,“碑帖并用”理论的实践化应用,为我国近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明晰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孟子微》是康有为发明《孟子》“微言大义”之作。康有为认为,《春秋》乃孔子大义微言之所在,孔道之微,当于《春秋》求之;《孟子》乃传《春秋》之作,《孟子》之微,当亦于《春秋》求之;《春秋》乃孔子立教改制之书,《孟子》以儒为教,以孔子为教主,其三世三统之变、进化维新之义以及众生平等、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春秋》一脉相承;《孟子》传孔子《春秋》之学,得孔道之本,孟子之学应出自有子,而非曾子。《春秋》在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孟子》之“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西安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古都。中国古代王朝在西安建都时间最久、朝代最多,但究竟是多少个朝代、多少个帝王在这里建都,却长期聚讼纷纭。笔在前人考析的基础上,对历朝帝王的生平史实试作胪列如下: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偷书     
雷克昌 《文史月刊》2010,(11):47-47
<正>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仍坚持改良立宪主张,决心保皇。晚年时,因复辟梦想不能实现,康有为不免萧条悲凉,转而沉溺于收藏书画古董。他漫游各地搜罗藏品,所到之处,书画古董屡遭窃获。当时报章上常披露他在什么地方偷走了一批书画或古董、在什么地方又捆走了一大包书的消息,一时其"偷书贼"之名,世人皆知。  相似文献   

14.
论及戊戌变法,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但一些大学历史教材受篇幅所限,对康氏的维新变法思想讲解尚不够全面、深入。笔者讲授这一问题时,在全面系统的总括其七次上书的内容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总体评价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5.
在陕西省图书馆善本书库中,珍藏着一部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典籍丛书——宋版《碛砂藏》。《碛砂藏》是大藏经的一种。藏经的雕印是和佛教的传播、盛行密切相关的。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自天竺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广泛地发展,隋唐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九州大地,普建佛寺,造像译经,蔚成风气。据《玉芝堂谈荟》卷十五记载:“(隋)大业中,佛经译成汉文的,已达六千一百九十八卷。隋文帝享国二十四年,写经四十六藏,达十三万  相似文献   

16.
元明清 《风景名胜》2010,(11):46-49
西安,这座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位居我国八大古都之首的古都,记录抒写了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宛若一部史书,枕踏着秦岭渭水,守望着关中平原,每一页都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11,(8):44-45
康南海致徐总统论焚土电云,北京徐菊人(徐世昌,号菊人)仁兄焚烟除害,深服大勇。惟政贵有渐,昔者涣汗(指皇帝的旨意),誓禁则复开之。今虽严禁,亦应分期,乃忽焚之,虽甚果决,似非行政之宜也。  相似文献   

18.
在康有为接触的西器中,显微镜的影响至为深远,它促使康有为完善了对宇宙的看法,形成了绝对相对主义的思想,并且萌生了唯科学主义的思想因素。然而,这并不必然改变康有为的认知结构,而是进一步印证了他从旧学中得出的某些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一五"时期,西安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在此期间,西安工业的兴起,奠定了西安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基础,带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西安工业的兴起和建设又对"一五"时期西安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着引导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月 《福建史志》2010,(2):43-43
魏碑字,又称魏碑体,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书体,主要见于当时的石刻。由于北朝元魏时期极盛,所以称之为“北魏体”,简称为“魏碑”或“北碑”,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