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勾海燕 《北方文物》2018,(1):98-102
渤海国是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与汉代所置的渤海郡并无关系。渤海国的称谓是有变化的,如建国初称“振国”或“震国”,唐朝册封后称“渤海”、“忽汗州”、“渤海都督府”、“渤海国”等,辽灭渤海后称之为“东丹”、“东丹国”等等。在这些称谓中,并没有“渤海郡”一称,在此通过查找史料中对渤海国事例的相关记载,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对于朝鲜半岛的学者们来说,新罗与渤海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渤海国是朝鲜国家,并千方百计从新罗国与渤海国的关系中找到所有一切能证明它们是同种国家的事实(注8,第9页;注7,第344页;注9,第29页;注4,第334页;注5,第42页).所以,他们把新罗国和渤海国存在的时期称作南北国时期(注7;注10,第66页;注8,第12页;注5,第39页;注6,第67页).然而,由于所有的事实全都说明新罗通常把渤海国视为敌国(注8,第31页),韩国学者开始强调高丽承认渤海国这一事实(注7).  相似文献   

3.
<正>2.唐代的古冰雪丝绸之路2.1渤海国史略渤海国是盛唐时期黑龙江地区以靺鞨族为主建立起来的封建地方政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余年前。史书上将渤海国誉称为"海东盛国"。自公元698年(唐武则天圣历元年)渤海王大祚荣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受唐廷册封大祚荣立渤海国号;公元755年,渤海国迁都  相似文献   

4.
王承礼先生的<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一书,始终把渤海政权纳入唐中央王朝行政版图之内;把渤海国史的研究拓宽至整个东北亚地区,进行宏观多角度的探索;把渤海国历史发展脉络全面具体地展示给读者,增强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使渤海史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关于渤海国医师的唯一文献记载见于日本史籍《类聚三代格》,而通过钩稽唐、日本及新罗等东亚地区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可以对渤海国的医政制度及医师情况做出如下推测:渤海国医师隶属于太常寺下辖的类似于太医署的机构;渤海国仿效唐朝建立了医学教育和管理体系;中原医籍已传入渤海国并成为医学主流;渤海国遣日使团中的医师主要作用是治疗患病的使团成员,而由于医师数量、医学水平等限制,医师没有成为渤海国遣日使团中的常设职位。  相似文献   

6.
渤海国是在唐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地方政权,由粟末靺鞨族所建立,被契丹国所灭,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渤海人凭着关于学习和创新的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开创了灿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渤海方化,开创了"海东盛国"的辉煌。本文分析了渤海国方化的特点,并对渤海国文化在几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正>渤海国上京城又称渤海上京龙泉府,史称忽汗城。是唐代渤海国(698~926年)五京之一,在渤海国存在的229年历史中,其两次为都长达160余年之久。该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初选,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  相似文献   

8.
渤海国上京城属于唐代渤海国的五京之一,又称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在历史上也称之为忽汗城,在渤海国存在的二百多年历史当中,上京城做为一百六十多年的都城。渤海国是在唐代及五代时期位居于中国东北地获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的存在与发展,在经营中国东北这个地区,推动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为当时的地方封建政权,当时的渤海国附属于唐朝,在全盛时期具有5京、15府和62州,在其存在的历史当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是在我国唐朝时其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而在公元713年时受到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重要的组成部分。渤海国存在有二百多年,在这期间与唐朝、高丽和日本等在经济文化上进行相互交流和吸收,从而使渤海国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又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文化的具有独具特色的渤海文化。一度使当时的渤海国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空间的水平。但在公元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国后,渤海文化则随着渤海国的灭亡而消散,同时大部分典籍书册也荡然无存。这为我们对渤海文化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渤海国从建国伊始,便积极从事对外、特别是与唐廷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渤海国热心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因,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廷和日本文化的不同摄取方式.渤海国对盛唐文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则是同一文化圈内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文章还就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辉煌的渤海文化几乎顷刻淹灭的文化发展史之迷,作了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11.
渤海国语言问题是渤海史研究中最为敏感同时又最为棘手的课题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现存有关文献史料,论证了渤海国语言方面的若干基本问题,从而得出渤海国国语为靺鞨语、渤海国官方语和通用语为汉语等结论.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位于东北亚的核心位置,是一个被唐朝、新罗、黑水靺鞨、突厥及诸多部族包围在中间的地方政权,从建国至覆灭都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军事威胁,也曾数次卷入周边的军事冲突及防御战争之中。因此,从建国起,强大的军事装备便是保证其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保障。在历史文献中,基本没有给我们留下较为完整的关于渤海国军事装备的文字材料,但是,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有关渤海国军事战争等材料,配合考察研究渤海国遗迹出土文物,对渤海国军事装备的基本情况作大致的了解和分析。藉此来证明当时渤海国高超的军备技术水平,侧面反映了其与先进地区手工技术的频繁交流,由技术流动看出的人才流动及人口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13.
渤海国自建立之初就使用汉文,以唐制管理国家,积极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及文化,并与唐王朝保持友好往来,号称"海东盛国",在我国东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以渤海国与唐王朝关系的建立,揭示渤海国与唐王朝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参与渤海建国的集团主要有白山靺鞨人、粟末靺鞨人、高句丽遗民.建国后经过大祚荣的开国时期、大武艺的对外扩张、大钦茂的文治和大仁秀的中兴,渤海成为多种族的国家.在渤海社会中起统治地位的种族是靺鞨族,被统治阶层也是以靺鞨族为主,靺鞨是渤海国的主体民族.在渤海国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所谓的"渤海族",既然没有形成"渤海族",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不可能是"渤海族".  相似文献   

15.
渤海族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存世大约六百年,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渤海族首领大祚荣,在上京筑都建立震国,后改名为"渤海国"。渤海国自建立之初就使用汉文,以唐制管理国家,积极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及文化,并与唐王朝保持友好往来,号称"海东盛国",在我国东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以唐鸿胪井碑为见证,并结合唐王朝的羁縻州府政策,揭示渤海国与唐王朝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6.
第一,渤海横向传到日本的"渤海乐"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对渤海而言,则称之为"本国乐"或"本国之乐";其在他国(如日本)而言,则被称为"渤海乐"。第二,渤海纵向传给其后裔女真的"渤海乐"仍然是足以代表其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与横向传入日本的"渤海乐"性质相同;第三,南宋时期由金朝传入中原内地的"渤海乐"还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性质仍然未变。第四,从"渤海乐"的最早出处——日本六国史的第二部即《续日本纪》相关史料的考察,到中国正史《金史》、《宋史》中相关史料的检索,目前尚未发现足以对"渤海乐"性质产生怀疑的任何史料,更没有发现"渤海乐"就是"高丽乐"的任何证据。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渤海国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是10世纪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一颗灿烂明珠。至今,古渤海国历史、文化仍吸引着许多热心的中外专家、学者。古渤海国文物、古迹成为中外旅游者追踪的目标。生长在渤海故土上的人们更是眷恋着这黑土地。东北亚的政治地图在近、现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的渤海国疆土己一分为三,出现在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的版图上。尽管渤海国的研究者们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渤海国的一些主要问题上观点相左。尽管保存下来的有关渤海国的文献资料不多,但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们对渤海的认识从书本文字的了解进而看到渤海留下的遗迹,这无疑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因为研究渤海历史仅仅依靠文献史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文献记载极其简略又零碎不全情况下,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渤海国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兴隆寺题记     
<正>兴隆寺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少年来,关于兴隆寺的沿革、兴隆寺的建造年代、命名年代一直是专家学者研讨的课题,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偶得兴隆寺"题记",就此揭开了兴隆寺的神秘面纱,今付诸纸上,以正视听。一、唐朝渤海国时期应称护国寺佛教,早在渤海国建国之前就传入靺鞨地区。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了地方民族自治政权——渤海国。唐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大祚荣受唐睿宗册封,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国正式隶  相似文献   

19.
渤海国作为我国唐代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和属国,在立国200多年间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唐代东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渤海国与当时的邻国新罗和日本也有着十分密切的接触和交往,为将盛唐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选取渤海国早期历史中比较重要的王族渊源、营州反叛与震国建立的关系、渤海王国诸称谓之寓意源流3个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考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辛时代  郭威 《北方文物》2022,(2):95-101
服色制度和佩鱼制度是渤海国章服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服色制度分紫、绯、绿三等服色,直接借鉴了唐中后期三等服色制度的成果。与唐前期服色相比,绯服和绿服的适用范围呈现扩大的趋势。佩鱼制度主要涉及随身鱼符和鱼袋制度,俄罗斯远东地区出土的青铜鱼符,与渤海国关系不大,应是唐或五代授予朝贡的靺鞨人的。渤海国鱼袋制度也效仿唐制,分金鱼袋与银鱼袋两种,与服色制度一同是渤海王赏赐的重要手段。探讨达能信的真实身份、考察渤海国笏制以及渤海国接受唐朝服色制度的背后考量,有助于深化渤海国章服制度的有关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